分享

人人会歌,个个能舞!盘点苗族舞蹈,你独爱哪一支?

 三苗网 2020-09-14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迁徙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其中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1.芦笙舞

【视频▲都匀获奖芦笙舞】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习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而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

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

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

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2.锦鸡舞

 【视频▲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

《锦鸡舞》也是在铜鼓和芦声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妇女表演在铜鼓坪上的传统祭祀性舞蹈,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自古对飞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

她们头戴银饰,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间束若干条五彩镶边,末端坠挂银牌和流苏似锦鸡华丽羽毛的彩条长裙,臀部被高高垫起效仿锦鸡高翘的尾羽。

她们一一相围圆圈起舞,舞蹈动作缓慢,在或向前或向后的舞步中,模仿锦鸡频频“踱步”、“旋转”和“飞翔”,随动作变化而使腰间彩带起落飘散的舞姿,把人们的心又带回到远古时代。

3.木鼓舞

 【视频▲】

有的地方也称“跳鼓藏”(苗语称“直质努”),是一种祭祀性舞蹈。过去仅在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动“吃鼓藏”时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

最初,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将一根直径约一市尺,长约五、六尺的树干挖空,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

按古老风俗,舞时要一新一旧同时使用,祭祀活动过后,就将旧鼓送往悬崖陡壁藏起来,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起来,待下次“鼓藏节”时取下,与当年新制的鼓并用。

“木鼓舞”,由于后来仅在男子中传播和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长者担任,因此无论是活动形式或舞蹈动作、鼓点、击奏方法,均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区已成为文化娱乐形式之一。所表现的也主要是一些如“斗牛”、“宰牛”、“狩猎”等与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有紧密连联的内容。上身前倾弓腰甩胯的舞姿、顺手顺脚的动作,以及在雄浑的木鼓敲击声的伴衬下奔驰跳跃的步法构成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4.踩鼓舞

(苗语称“究略”)是种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每年春节甚为活跃。其传统活动形 式是:舞蹈开始时,由一名歌舞兼优的鼓手先唱一首号召青年妇女都来舞蹈的“踩鼓歌”,之后敲鼓为舞蹈者作伴奏。

鼓手还具有指挥全体舞者变换动作、掌握舞蹈气氛的职能。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围圈进行的。

舞蹈者因以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的花衣长裙为美,动作受到一定制约,使舞蹈相应地形成一种自然地甩手摆腰、轻轻地抬腿踢脚的风格特点。

5.花鼓舞

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

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

从“花鼓舞”派生出来的鼓舞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 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6.古瓢舞

古瓢琴艺术是贵州省丹寨县东南部雅灰乡境内苗族村寨源远流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相传,古时候,苗族村寨每逢年过节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富裕的人家从山外买来芦笙,欢欢喜喜地又吹又跳。

贫寒的人家则无钱买芦笙,无以娱乐。在送陇,有位贫寒老人琢磨来琢磨去,将泡桐木的一头挖空成舀水瓢状,上蒙一块薄薄的泡桐木板作琴面,另一头削成琴柄,用构树皮搓成粗细相同的两根绳作弦,把弦的两头分别固定在琴柄和琴面之上,以小竹条或棕丝作拉弓。

简易的琴弦制成后,试拉奏,琴发出“格隆隆,格隆隆……”的悦耳声来,兴高采烈地拿到寨子的坝上去演奏,引来了寨子上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围着他跳起来,并询问发出“格隆隆,格隆隆”声音的这种乐器叫什么名称时,老人以乐器发出“格,格”的声音为名,以似舀水瓢状为形,称为其“格哈”

从此,送陇等地每逢年过节便兴起跳“古瓢琴舞”来。古瓢琴艺术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流传至今。

7.板凳舞

苗族板凳舞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凯里市及周边地区。该市位于贵州省的东部,黔东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岭东北麓,是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

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这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时有两种跳法。一是由一名妇女敲击板凳,其余妇女围圈用双手随节拍拍手,双脚轮换边歌边舞。

另一种板凳舞蹈是参加舞蹈之人每人双手各持一只凳子,集中在较宽的坝子上,一起围着圈子转跳,反复几遍后,圆圈队形又逐渐转换为面对面并列两队形。

之后,面对面各自转身向外斜成“弓”字形击了两下,与此同时二人屁股相撞,百褶裙子飞扬,如此反复有节奏地欢舞,直到兴尽方休。

8.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表演性舞蹈。在表演时,舞者的击鼓方法也有用槌击的和以拳击的两种。舞蹈的内容主要是表现猴儿进庙偷吃供果时无意中敲响了更鼓后惊慌和对鼓嬉戏的情景。

动作有“倒上树”“偷桃”“抓痒”“滚球”“戏鼓”等,十分滑稽、风趣,富有戏剧性。

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种类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舞蹈和音乐,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来。富有诗化的舞台创意和灵感完全来源于苗族人的现实生活。

苗族尽管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仍然持着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正如舞蹈诗中所表现的,山高水长挡不住苗家人看大海的眼光,抑制不住豪情满怀拥抱太阳的凌云壮志。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