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爆竹声中,中国味道最浓的“年”又来到了。作为“年年有余”的预兆与吉祥物,鱼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 传统习惯中,它不仅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也是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吉祥礼品。如今,虽然年夜饭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可我们还是忘不了“年年有鱼”。而身处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吃的鱼也各不相同。《博物》选取了几种最具代表性的鱼,给大家呈上一顿丰盛的视觉盛宴! 冷水鱼天下 东北地区自南而北跨越了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长达半年以上。特殊的气候条件,也对生活于此的鱼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东北主要河流中,抗冻耐寒的冷水鱼早就形成了一家天下的局面。摄影/庄艳平冷水鱼天下 东北地区自南而北跨越了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长达半年以上。特殊的气候条件,也对生活于此的鱼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东北主要河流中,抗冻耐寒的冷水鱼早就形成了一家天下的局面。摄影/庄艳平 东北 大马哈,顽强的生命之歌 漫天的雪扑面而来,呼出的热气刚穿透厚厚的围巾,就凝固在睫毛上;脚踩着积雪,嘎吱作响,但留下的足迹很快又被新的雪片覆盖,直至消失这里是冬天的东北,中国的“极寒地区”。 路上的人行色匆匆,他们一定是为了赶上那顿热闹的团圆年夜饭。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已经挂上了红灯笼,猪肉、粉条、饺子自然少不了,而饭桌正中间的那条红烧大马哈鱼格外引人注意,酱香和鱼肉的鲜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而转念一想,又有点疑惑:窗外是冰冻三尺、吐气结冰的世界,哪来的鱼呢?也许,我们应该感谢大马哈鱼的顽强。 每年的秋季繁殖季节,在蓝色海水中生活了4年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从太平洋和北冰洋而来,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以每昼夜30~35公里的速度日夜兼程。它们中有的洄游到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有的则潜入图们江和绥芬河中,然后选择水质清澈、水流较急、砂砾底质的河段作为下一代的生长空间。经过长途跋涉而精疲力竭的父母,产卵后会一直守护在卵床边,直到死去。100多天后,小鱼才从卵中孵出,来年春天,它们顺流而下,又游向大海。然而它们不会忘却故乡,成熟的那一天,就是重返故乡的那一刻。 “海里生,江里死”。一代又一代的洄游延续着大马哈鱼家族。无论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们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大马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其他障碍物时,会用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人们称它Salire,拉丁文中“跳跃”的意思,后来演化为英语的Salmon。日本料理中的“三文鱼”就是由英文谐音而来,让大马哈鱼多了些优雅的气质。 在东北的主要河流里,面对天寒地冻的气候条件,单靠顽强的性格还远远不够,以大马哈鱼为代表的当地鱼类还必须具备耐寒的品质。“冷水鱼”,人们这样称呼它们。 谁刺多,谁刺少? 吃鱼的时候,最烦的事情就是鱼刺卡喉。为什么有的鱼刺少,有的刺多呢?其实这些刺是鱼的骨骼系统,与鱼类演化有密切关系。通常来说,骨刺少的鱼在进化上是比较高等的,骨刺多的种类相对比较低等。另外,体型较小的、没有攻击能力或是容易受到攻击的鱼类,大都多刺,它们的肌肉中布满了肌间刺,这大概是自我保护的进化结果。 为了应对寒冷水温而富含高蛋白质,则让大马哈鱼成为名贵的鱼种。自古以来,它就是当地人尤其是赫哲族人重要的高蛋白质来源。如今,更是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在黑龙江省的抚远还以大马哈鱼为原料派生出品种多样的烹调方法。能够品尝到肉质鲜美、嫩滑的大马哈鱼,真是东北人的福气! 除了大马哈鱼,东北地区还有很多冷水鱼类出没:同样洄游、双眼后面各排列7个鳃穴的七鳃鳗,身体呈细纺锤形、被着5行菱形骨板的史氏鲟,鱼身有一种鲜黄瓜般气味的胡瓜鱼如果没有这些与寒冷抗争的顽强生命,东北人的餐桌上也许会冷清不少。 在同处寒冷地带的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斜阳下,轰隆的巨响中,拉网机正在湖面破冰作业,不一会儿工夫,机械手臂便把沉甸甸的巨网从水下拖起,网中是成千上万活蹦乱跳的瓦氏雅罗鱼,俗名叫“华子鱼”,这是达里湖著名的冬捕景观新鲜的年货就这样“浮出冰面”了。 |
|
来自: zaochunxue > 《sheng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