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針灸止痛原理

 雪玉寒 2014-11-20

針灸止痛原理

 来源:转载 编辑:本草

中醫古老的針灸術,在中國用於治病救人已有幾千年歷史。不過,不少西方醫學界卻普遍認為針灸的效用只是心理作用,沒有實質效果。但美國最新一項研究宣稱發現了針灸的科學原理,並指針灸可以促使身體釋放一種天然止痛物質,從而起到止痛效果。

針灸是中國人在約四千年前發明的。傳統針灸師稱,針灸能夠改善打通經絡氣脈,但是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顯示,針灸的作用並非那麼神秘。

一項對老鼠的研究顯示,針灸是透過刺激細胞來調動身體的鎮痛能力而非「安慰劑效應」來減緩痛苦。這項發現,挑戰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針灸的效用純粹是心理作用的觀點。主持這項研究的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學家梅肯.內德爾加德說:「認為針灸僅有安慰劑效應,這種觀點嚴重妨礙對針灸的研究。」

研究人員首先給一些老鼠注射發炎藥,使老鼠爪子疼痛。被研究的老鼠有一半缺乏一種製造腺甘酸受體所需的基因。在正常情況下,腺甘酸受體是遍布主要神經網的。

研究者進而在老鼠膝蓋部位進行半小時的針灸。為了遵守傳統針灸法,科學家還會時不時「轉針」。針灸時間為半小時。為了測量針灸的效力,研究者記錄了老鼠用其痛腳將一把小毛刷拖走的速度。老鼠愈是痛苦,其拖毛刷的速度就愈快。研究顯示,針灸能使正常老鼠緩和三分之二的痛苦,但是不能緩和缺乏腺甘酸受體基因的老鼠的痛苦。而如果沒有不斷轉動針,則針灸對兩組老鼠都沒有任何效力。

穴位遍布腺甘酸受體

內德爾加德說,似乎針的扭動和轉動,造成了足夠的損害,導致細胞釋放腺甘酸。於是,附近神經網上的腺甘酸受體接受了腺甘酸,從而使痛苦減輕。對老鼠的進一步測試顯示,在針灸期間或針灸之後的短時間內,針灸位置周圍組織的腺甘酸會猛增二十四倍。另外,科學家對於針灸的另一個長期不解的謎團是,為何一定要在穴位下針,針灸才能見效。內德爾加德認為,這些部位是神經網絡的重要位置,也是身體中擁有眾多腺甘酸受體的部位。據了解,當身體受傷時,腺甘酸會在皮膚中被激活,抑制神經訊號,從而緩解痛苦。此外,腺甘酸還有助於安眠和保持心臟健康。科學家在進行了腺甘酸的研究後,便想測試一種癌症藥物「脫氧助間型霉素」的效力。「脫氧助間型霉素」可以使身體難以天然消除腺?。結果發現,脫氧助間型霉素可使針灸效果大幅提高,使肌肉中的腺甘酸新增近三倍,並使針灸的療效持續多三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