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 坡 ( 雨洗东坡月色清) 苏轼

 C438 2014-11-20

  

苏轼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冈时。荦确,山多大石。

翻译:

一场大雨骤然降,人世污垢全涤荡。

东坡山岭尘埃落,雨后青山更鲜亮。

寥廓天宇无纤尘,皓月当空明晃晃。

夜幕降临行人尽,我行山野有月光。

郊野道路多坎坷,荦确山石蹲路旁。

不嫌东坡偏且远,独来独往拄拐杖。

更爱山村多静谧,竹杖击石铿然响。

不单慧心得妙趣,超脱名利方可享。

赏析:

    一场大雨过后,尘沙弥漫的黄冈郊野东坡显得更清洁,天空显得更蓝,明月显得更亮,月华显得更澄澈。这写的是自然景观。联系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遭贬的处境,不难领会到深受佛道思想浸润的苏轼,此时经过这场因党争而受牵连的文字狱,他的思想情感他的灵魂他的人生观便有如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由此更加看清了官场倾轧排挤的险恶,分清了政治斗争的界线,理清了官场沉浮何去何从的思路,认清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理想。被贬黄冈,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默默的躬耕东坡,躲进小楼成一统,落得一身轻松。李白有“大道朝青天,我独不得出”。苏轼便来了个“市人行尽野人行”。明明在乡村,哪来市井之人,相对于被贬而自称为野人的苏轼,那些得势的在朝官员便是苏轼笔下的“市人”,我暂且躲开他们,把路都让出来,让他们走,走得一个不剩了,我再慢慢走,总不堵对方的路,更不夺对方的路。多洒脱,多豁达,多开通。走出了名利场,才不被物役;不役于物,人才真正获得了自我,回归了自我。而只有回归了自我,才能潇洒,才有通脱,才有自由,才可放浪形骸,无拘无束,才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陶潜是中国一切失意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桃花源是精神疗养所。苏轼也在学着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他开辟东坡,躬耕垄亩。今夜趁着雨后清爽,清辉朗照,顾不得山路曲折狭窄,坎坷荦确,也要一个人前往东坡,拖着拐杖,踽踽独行。那拐杖与山石相碰撞,铿然有声,清晰的在寂静空旷的山野传响。这是诗人自由的演奏,是心无陈杂的诗心与自然的叩击,是平和心境与安宁的山野的合奏。这合奏,可能缺少抑扬顿挫的节奏,可能缺少荡气回肠的旋律,但这是天人合一的汇演,是人工和天籁的组合,她是最自然的,最和谐的,最朴素的,只有山间的清流喧响能与她媲美,只有山间的小鸟啁啾能与她比肩,只有山间的阵阵松涛能与她共鸣。身处如此清幽静谧的所在,哪有抚不平的心灵创伤,哪有过不去的名利门槛。大自然是一副良药,一副专门救治为名利所伤,为政治斗争所伤,为官场倾轧所伤的良药,只要不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者,都可得到彻底的救治而最终可达完全痊愈。而况苏轼如此豁达洒脱的大智大慧之人?他不嫌荦确坡头路,他自爱铿然曳杖声,是有道理的,有来头的,有说法的。这又令我想起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此“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通脱,什么风波不能平稳度过?他是心早已跨越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练习:

1、请简析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全诗,请对“铿然”进行赏析。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
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统摄全诗。简洁的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地点是东坡,时间是月夜,环境是雨后的山村,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月色更明朗。正因为这样,第二句写黄冈市井之人都到市郊走走,而作者是等市人走后再独自去。第三四句是写东坡先生不嫌坡头道路荦确,在静夜享受自己拖着的拐杖与山石碰撞发出的清晰而响亮的铿然之声。他不嫌山野的寂静,更享受着这天籁般的铿然之声,让我们分明看到了苏轼一颗明月般的心——堪破官场宦海沉浮,堪破尘俗名缰利锁,堪破红尘尔虞我诈——剩下远离尘俗的旷达与豪迈,潇洒与通脱。回归自然,回归真我,回归本性。

或:

    第一句写景,“雨洗东坡月色清”,雨后山野更清新,天更蓝,月更亮,月色更皎洁。为全诗布置一个清新优美而又幽静的环境,安排一个舒适清幽的时空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写人物活动:“市人行尽野人行”,市井之人也爱山村的清幽与宁静,来到黄冈的郊野东坡走走,苏轼让他们都走完了,都回去了他才出行,一来不与人争锋,二来不让人打扰自己。“莫嫌荦确坡头路”紧承首句“东坡”,进一步将东坡特点再现,那便是山路崎岖坎坷,凹凸不平,时起时伏,乱石遍野。尽管如此,作者却不嫌弃,不但不嫌弃,还从心底喜欢,“自爱铿然曳杖声”,趁着月色,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远离世俗的纷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在月光朗照,雨后溪水潺潺,空气清新的郊野,独有幽人自往来,听着竹杖敲击路边山石的清晰而响亮的声音,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独处在幽静的山野,沉浸在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中,你说,这是不是羽化登仙的境界?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忧愁与烦恼?心头还能有什么解不开的结?还会为蜗角虚名去奔波,还会为蝇头小利去钻营,还会为宦海沉浮而呼天抢地?雨后的天空是背景,大地是舞台,明月是灯光,竹杖击打山石是音响,山间溪流和阵阵松涛是伴奏,自己是策划,自己是导演,自己是音响师,自己是主角,爱怎么演就怎么演。

 

2、“铿然”是写拐杖碰撞路上石头发出的清脆响声。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正是山野月夜的寂静,才可能听到拐杖碰撞路上山石的声音。或者说,是拐杖碰撞路上石头铿然有声,反衬出了东坡月夜的幽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