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许多曾经学习好的孩子到了一定时间突然掉队,
而另外一些普通孩子却突飞猛进。 这个事情提醒我们,我们要追求的是可持续性的学习好。 而不要被暂时的学习好所迷惑。 以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口号是又快又好,后来改过来了,是又好又快。 别小看这次序的颠倒。前者,过于追求速度,涸泽而渔,破坏环境, 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后者追求的是可持续的发展,强调平衡与和谐。 学习中也一样。有些孩子,2岁时认了2000个字。 另外一些孩子,2岁时一个字也不认识, 但是,后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发音清晰,准确, 前者虽然认字很多,可口语表达能力一般。 后面这个孩子,他的发展可能就是持续性的。因为他把主要时间放在了 最重要的口语表达上,这种能力会带动他认字,拼音等等, 也会增加他在伙伴上相处时的自信。 前者,虽然认字很多,但是,这些字很难转化为实际的阅读能力, 仅仅是为了认字而认字,而由于幼儿教育中的“排挤效应”, (所谓排挤效应就是说在幼儿学习时间恒定的情况下,学一样东西 排挤了另一样东西的学习时间)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反而可能被削弱。 许多早教宝宝由于“信息过载”,后续教育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幼儿的大脑在不断发育中,他的认知能力会受到 脑发育的严重制约,比如我们绝大多数人3岁以前的事情回忆不起来, 就是因为3岁以前大脑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育不足,难以形成长期记忆能力。 有了这个瓶颈,早教时的过度学习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因为排挤效应 而误事。早教,应该学习俄罗斯人的思维,就是不断扩展疆域,打基础, 让孩子的大脑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大脑的机能得到广泛刺激。 经过早教的充分热身,到了5岁左右学习能力很强的时候再加强知识的学习。 而不是在2岁的时候就开始灌输知识。一方面,这些知识能不能记住是个问题, 另一方面,排挤效应不容忽视,第三,由于起点太高,后续教育无法与之衔接, 结果前功尽弃,以前做的事情白白浪费了时间。 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不要片面追求快,这种“快”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要追求可持续的又好又快。 我是支持超前学习的,但,这个超前一定要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不要搞那种不可持续的超前。举例来说,你二年级的学生,超前学习了 四年级的数学,究竟有多大意义呢?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你到了四年级 想超前学习初中的内容,可是,这种难度往往是超出能力范围的。 四年级学初中的东西就是事倍功半。因为抽象思维能力刚刚起步。 所以,你超前了半天,到了初中优势体现得并不明显,反而浪费了时间。 但是,如果你四年级超前学习一些背诵的东西,一些常识性的,需要牢记的东西, 那么,这就是可持续的。因为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要通过不断复习形成长期 记忆的。如果初中学到了这些内容,正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而且,初中的时候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强,正好可以把大把时间花在比较抽象的科目上, 如代数,几何和物理。然后,这些背诵的东西由于小学已经解决了,这时只要 复习一下就可以了。这个思路就是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制定的科学的 超前学习的规划,是一种可持续的能力发展规划。 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擅长做的事情。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掌握一件事情会 比较顺畅,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费时费力不说,效果也未必好。 我们总说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实际上并不是仅仅指自然界,我们人类本身 就是自然的一员,我们在安排学习时也要顺应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