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生前的光绪五年(1879年)就将自己与东太后慈安的陵寝建造完毕,慈安死后慈禧大权独揽,对自己早就不满意的生圹开始大修,此事当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所谓大修实为重建,尤其对隆恩殿和东西配殿进行了落架重建,木料全部用的是名贵的黄花梨木,彩画处不施地仗,直接用最好的“库金箔”贴金,由于“库金箔”泛红,所以游人们看到的殿内贴近彩画承现偏红颜色。隆恩殿月台四周栏杆也极尽其奢华施以雕刻,丹陛石也重新更新。慈禧陵寝的这次“大修”历经十三年,直到慈禧去世(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历11月15日)的前四天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908年11月11日)才正式完工。
这次陵寝大修的奢华体现为现在所说的“三绝”,即木绝、金绝和石绝。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也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之多,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全部是贴金,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金碧辉煌隆恩殿和东西配殿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之豪华。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说“石绝”又不能不说慈禧地宫,虽然慈禧地宫相对乾隆地宫的石雕饰相差甚远,但在地宫石门和上券上的雕刻也有其不同之处:地宫进门处的石门屋顶仿造的木结构,其屋顶蹲兽雕刻了“骑鸡仙人”,这大概也是孤例。还有在石门拱券上雕刻了“三龙两凤”的图案,三龙当指咸丰、同治和光绪三位皇上?两凤一指慈禧本人,另一难道是指光绪的生母叶赫那 . 婉贞也就是慈禧的胞妹?
疑问:从照片中笔者看到隆恩殿内天花板之上竟然有部分彩画保留,按说黄花梨木不需作地仗直接贴近,但是彩画就应该作地仗了。还有天花之内外人看不到的,没必要施以彩画,所以笔者判断,施以彩画的木头为慈禧重修隆恩殿前留下的木料,说明重修前隆恩殿也就是一般的和玺彩画,而非全部贴金,并且不一定是黄花梨木材,这也为我们留下了慈禧隆恩殿大修之前彩画的式样。
慈禧陵寝的隆恩殿和方城明楼
隆恩殿
曾经在隆恩殿里展出的慈禧装扮观音的蜡像

隆恩殿木绝、金绝之展现




仅存的五块半正龙天花

这就是天花内的彩画

这是西配殿内的贴近彩画






隆恩殿前御道石

隆恩殿月台周边栏杆的栏板、望柱上精美雕刻





这是慈禧小碑楼“水盘”(地垘)上的雕刻,可见蜥蜴口吐祥云

“水盘”四周水漩中的“鱼鳖虾蟹”(忘了拍蟹了),这要比一般水盘上的鱼鳖虾蟹精美多了,一般很少有口吐祥云的



慈禧陵寝明楼前石五供

方城名楼内朱砂碑:孝钦显皇后之陵

落款为:光绪尊亲之宝。朋友提示,此图是慈安碑楼落款,慈禧碑落款应是:宣统尊亲之宝。

慈禧陵寝的宝顶

地宫石门

石门歇山屋顶上的吞脊兽和蹲兽,可见“骑鸡仙人”

石门内的雕刻:三龙两凤。另金属门梁应是含铜材料的,门簪上雕刻的都是龙和凤

具有辟邪意义的石门铺首

金券内慈禧棺椁

慈禧慈安定东陵鸟瞰图

慈禧慈安定东陵平面分布图 作者绘图
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去孝陵了(据说顺治沿用的是满族传统的火葬方式,而且地宫没有被盗,所以并没有开放),其实清东陵最值得游览的是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我叫司机直接先去定东陵。
菩陀峪定东陵是慈禧太后的陵寝(慈安太后陵寝是普祥峪,清朝皇帝皇后的万年吉地陵寝选址都叫什么峪,康熙皇帝万年吉地叫普祥峪,乾隆皇帝万年吉地叫胜水峪,道光皇帝万年吉地叫龙泉峪,咸丰皇帝万年吉地叫平安峪),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东距乾隆裕陵妃园寝0.5公里,西与普祥峪定东陵之间仅隔一条马槽沟。

慈安和慈禧陵墓相隔的马槽沟
“专车” 直达慈禧定东陵,景点广场略显凌乱,由于不是双休节假日,游人比较稀少,车可以直接停到陵寝的下马碑前,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坛庙乃至王府等处(王府只立‘下马桩”)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外出行走每遇“下马碑”必须下马、下轿步行而过,否则是违制,要受到参处。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同时也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下马碑,慈安和慈禧的下马碑正好对应

离下马碑不远的就是慈禧太后的圣德神功碑楼

慈禧太后的圣德神功碑,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定东陵隆恩门全景图

慈禧隆恩殿,面阔五间,重歇山顶式屋顶
慈禧太后陵与众不同之处之一:慈禧太后的谥号在清一朝皇后中字数是最多
慈禧太后的谥号在清一朝皇后中字数是最多的一位25字,仅次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与康熙帝一样多,比同共一夫的姐妹慈安多八个字,比乾隆帝嘉庆帝还多五个字。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最多的二十五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慈禧太后陵与众不同之处之二:大殿、月台石栏杆、望柱均采用凤引龙、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
尤其是隆恩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凤在上龙在下,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其雕刻属于透雕,明清很多丹璧石采用的是浮雕,即使故宫中保和殿后,乾清门广场前的最大的丹璧石也没有如此精美。

隆恩殿前的丹陛石

丹陛石局部

望柱均采用凤引龙

月台石栏杆凤在上龙在下

凤引龙
慈禧太后陵与众不同之处之三:三殿均采用最高级别的金龙和玺彩画,象征皇权之上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彩画龙纹,最多也只有6根粉金漆的蟠龙柱。
最初新建慈禧陵与慈安陵时采取的是完全一样规制。尽管陵寝的修建规制崇宏,典制齐备,在有清一代诸后陵中均属上乘之作,花费白银200万两。后来慈安死后,西太后认为应该完全在慈安之上,对自己的陵寝并不满足,她利用独自掌权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下令将菩陀峪万年吉地的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全部拆除重建,将宫门、朝房、小碑楼、神厨库等建筑揭瓦大修,地宫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维修之列,重修工程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开始,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慈禧死前几天才告结束,历时13年之久。
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富丽堂皇。三大殿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行梨木(明朝主要建筑的主梁时候用的是金丝楠木,产地主要集中在云贵四川湖北原始森林,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这种名贵木材已经很少见,即使孝陵(顺治)、景陵(康熙)、泰陵(雍正)、裕陵(乾隆)、昌陵(嘉庆)的修建时期尽管比道光时期国力强盛,也没有一座全部用金丝楠木做的,只有自称简朴一生的道光皇帝的慕陵的三大殿梁架木结构用的是名贵的金丝楠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墙壁雕有寓意 “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在清朝陵墓中是惟一采用金龙和玺彩画,跟故宫太和殿的彩画完全不一样,使得真个隆恩殿金碧辉煌,蓬荜生辉。慈禧陵隆恩殿及东西配殿建筑工艺水平在东陵是最高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梁枋架木、门窗隔扇,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构制。在深褐色的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的墙上镶有大小不等的30块雕花砖壁,共计237平方米。所雕花纹有“五福捧寿”、“四角盘长”、“万字不到头”等。所有雕砖的外围,均饰以蔓草、莲花和珠文,凡凸起的花纹,全用赤金叶子贴饰,底部用黄金叶子贴饰,赤黄二金,交相辉映。三殿内外彩画中,共有2400多条金龙。龙呈行、卧、升、降状,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所有这些为其他陵寝建筑所未见。仅贴金一项,就用掉黄金4592两之多。




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镀金铜龙。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上雕“万福流云”图案。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这扫金的墙壁、贴金的彩画,镀金的盘龙以及精美的石雕艺术杰作,把三殿装点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这促豪华的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看陵中绝无仅有,就连紫禁城内也难以见到。

慈禧陵墓方城明楼烫样

慈禧陵墓方城明楼平面解析图 作者绘图

样式雷定东陵分解图图档

样式雷定东陵立体图与烫样图档

样式雷定东陵规划图与烫样图档

样式雷定东陵全分样图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