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鞑靼的俺答汗与三娘子:与明朝征战多年的西蒙古

 小记历史馆 2014-11-20

    四

    丰洲滩经济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农业。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流入的汉人。阿拉坦汗分给他们土地,“令事锄耨”,“筑城架屋,东西相望,威称板升”,“割板升地家焉。自此以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驱华人耕田输粟,反资虏用”。

    板升(地名,蒙语意为用木板筑的砖木结构的房子群落)的出现,据说是从丘富开始的。时间大约在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丘富“入虏中,教为城堡宫室,布满沣(丰)州川,名曰板升,以居中国被虏、亡命之众。”后来赵全、李白馨、王廷辅等纷纷来降,板升迅速发展,阿拉坦汗令他们统领之。赵全有众达万人,李白馨6千人,周元3千人,其余王廷铺、张彦文等各1千人。赵全等又将众分割为大板升12部,小板升32部,多者八九百人,少者六七百人,各有头领。

    自板升出现以后,经过十五六年,到隆庆五年封贡时,丰洲滩已有汉人5万余。又过了10年,丰洲滩的汉人增至10万。大批汉人愿意迁移来此,主要是因为阿拉坦汗采取薄赋轻徭政策,“岁种地不过(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这说明,丰洲滩的农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基本上可以自给了。

    五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嘉靖二十五年,阿拉坦汗即派人到明边境招收木工、画工、铁工,“往丰州盖城”。随着各种手工艺人的大量流入,手工业产品也不断增多。封贡以前,因战争的需要,手工业主要是制造弓箭、戈、矛、盔甲等兵器。后来便生产较多的日用品,如皮箱、摇车、银碗、金杯、金鞍、金辔、踢胸、金印、念珠、酒、高烛等。这样,在丰洲滩出现了陶思浩(蒙语为砖)烧砖瓦的地方,察素齐(蒙语为造纸者)造纸的地方等一些手工业中心。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镇和寺庙的建设。阿拉坦汗异常关注城镇建设。早在嘉靖二十五年就到边境招收各种工匠到丰洲滩盖城。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动工修建五座塔和八大板升。嘉靖四十四年“修大板升城,创起长朝殿九重。”当上梁之日,忽起大风,梁折屋崩,殿没盖成。第二年,“采大木十围以上,复起朝殿及寝殿凡七重。东南建仓房凡三重。城上起滴水楼五重,令画工绘龙凤五彩,艳甚。”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为了“收集迁徙之众”,振兴十二土默特,“以成大国的武备。”阿拉坦汗又仿元大都的体制建归北城(今呼和浩特),城内有“八大楼阁”和十分华丽的宫殿。经过几年的施工,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明朝名之为“归化”。归化城逐步成了内蒙古中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

    阿拉坦汗辛勤创业,威震蒙古各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又自称帝,封贡后改称“大明金国”。阿拉坦汗即蒙语“金”,政权又称“金国”,这是具有双重含义的。

    金国以大板升城(今美岱召)为政治中心(万历三年迁至归化城),作为一个独立政权,阿拉坦汗对政权的建设颇费心血。

    阿拉坦汗设立了“开化府”。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封赵全为把都儿汗,四十五年建“石青开化府”,总领“板升”汉人。“开化府”直属阿拉坦汗,下属李自馨等约10名高级官员,冯世周等12名大头领及东打儿等32名小头领。封贡以后,“开化府”不存在了,由阿拉坦汗孙把汉那吉总领“板升”。万历年间,丰洲滩的板升汉人仍带蒙古化,被称为“汉夷”,即汉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