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潍水之战:韩信消灭齐楚20万大军成功吞并齐国

 小记历史馆 2014-11-20

    这样看来,关于潍水之战的延续,以及龙且的死亡也成了谜,尚待有识者教我。

    后记:潍水之战的决策得失之探微

    发生在齐地的潍水之战,虽然不是楚汉正面战场之间的争雄,仅是侧面场楚汉之间对战略要地齐国的争夺。但是此战却对楚汉之间的胜负起到关键性作用,称之为楚汉之争转折性战役并不为过。汉军的胜利不仅剿灭西楚的另一只有生力量,更在于掌握了战略的主动,使西楚的大后方完全暴露在汉军的铁蹄下。此战结束后,连一直主攻不可一世的项羽也感到战略的危机,主动派说客游说韩信自立三分天下,可见潍水之战的影响之大。

    潍水之战不仅仅是楚汉之间军事的一次争逢,更是楚汉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一个综合较量。期间形式变化之快,过程之曲折也另人咋舌。首先,刘邦高瞻远扬,一面自己正面战场拖住项羽,一面派大军进攻齐国,并且派使者游说齐王。通过武力加外交不但得到一个强力盟友,更是得到一块进攻西楚后方的战略后盾。西楚集团毫不相让,一面派辩士游说汉军主将背约袭击盟友,一面组织大军准备随时对汉军进行反击。形式果然如西楚所料,韩信为自己的私欲偷袭结盟的“友邦”,齐王一面逃于坚城一面派使者求救于楚。西楚迅速大军北上,汇合于齐军于汉军对峙。形式完全翻了一翻,西楚不但解决自己战略上的危机,并得到盟友,处于战略战术上的巨大优势。

    这一切的优势在龙且错误的战术下化为乌有,对于此战后人仅着眼于龙且骄兵必败,而忽视其政治因素的一面。但是是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政治因素,而龙且的大战略方向就正确,仅仅是战术中的失误呢?不是,军事依附于政治,为体现其政治意义获得政治利益而行事。但是不是一味的为其政治而放弃军事的优势导致军事失利,说到底政治利益还是要靠正确的军事行动来实现的。由此,龙且虽然深刻的考虑到政治因素,却没有深刻的考虑到军事的因素。龙且手下显然仅看到军事因素却忽略政治因素(当然施展他的策略至少不会大赔本),关于军事和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是摆在军事家面前一个永恒的难题,没有绝对的政治也没有绝对的军事,一切看你如何在其之间权衡利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回到我们的主题,龙且在面临潍水之战前的形式如何才是最佳的战略,兼顾到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呢?

    我们从当时的形式看,高密西侧的潍水东西两岸,扎住齐楚联军和汉军隔河对峙,兵力基本双方平衡,齐楚联军稍占优势,但是联军的作战效率显然低于单一军种,所以两方都无压倒性的实力。齐地西南有田横势力,东南有田光势力,东北有田既势力,而汉军千里作战,不但粮草问题难以解决,在齐人地盘作战会随时遭到齐人反噬。面临这样的局面,龙且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力否立即作战的战略,依托潍水坚守高密,一面让田广招齐人在后方反汉,一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等待随时出击。残余的田氏势力更是好棋,可以让田横军迂回济北郡,收复失地,断绝汉军后路割断刘邦和韩信联系。令东南的田光军沿潍水北上,东北田既军西进潍水上游,一边可以南北和高密成夹击形式,一边可以甚至直接威胁齐郡,趁机收复都城。龙且甚至可以派出一只机动骑兵辅助田氏势力捣乱其汉军后方。“兵者,造势也”,如此大张旗鼓的造势,其形式逼得汉军不得不急于求战。此时龙且一边积极备战准备随时出击,一边表现出死守坚城坚决不与汉军交战的态度。“兵者,诡道也”。现在摆在汉军的路只有三条,上策:立刻退兵,此策不但汉军难以接受,而且退兵并不是容易之事,龙且完全可以一边追击,一边发动后方的齐人阻击拦截汉军,在野战中击溃汉军主力。中策:一面留下大军监视齐楚联军,一面派机动部队剿灭南北,以及后方的齐人反扑。这样也好,两个对峙的双方,就是要利用一切力量调动对方运动。动则容易露出破绽,动则容易兵力分散,动则容易士卒疲惫。龙且可以等待战机,汉军如调遣太多军队去剿灭齐人,则进攻主力军队,击败主力军队;如调遣太少军队去剿灭齐人,则无法应付齐人的反扑。下策:率领大军强行进攻高密,此策龙且更可高枕无忧,有天险可距,有坚城可守,兵力又占优势,汉军只能损兵折将。总之,龙且最好的选择就是备战而不出战,欲战而示之怯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把主动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间,地点决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齐人配合自己完成战略计划,这里就需要政治交涉,政治交易,而齐人面临国家既灭有求于楚,不得不依从于楚。确定齐人的权益以及在齐的政治利益,完全可以把齐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可惜,龙且选择了最失败的时机与汉作战。其忽视军事与政治之间平衡是一方面,其内心欲得齐之大半,裂土封王的急切心理也导致他急于求成,想立下不世功绩,而忽视战争的最基本的原理,先胜而后战,以致一朝得失,遗恨千古。

    在此战中,韩信又一次发挥“兵者,诡道也”这个千古不颠的真理,并且辨证的把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潍水本来是韩信进攻齐楚的天然屏障,半渡而击是兵家最基本的常识。韩信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自己摆在半渡而击的位置,引诱对方进攻,而自己则半渡而击。并放水分隔齐楚联军为两部,各个击破,由此为楚汉之争的成败获得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此战种种的前因后果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而且其间的种种得失问题也应该令人深思,并从中让后人得到一定的启迪作用。军事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