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发烧友必读

 迷糊128 2014-11-20

    如果你爱上了古典音乐,想较为系统地购买一批CD收藏及欣赏,如何入手才是捷径呢?如今跑进唱片行,只见各种牌号、各种价格的古典音乐CD琳琅满目,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如果瞎买一气,很可能将来后悔。在下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向刚开始收集古典音乐的朋友们做如下建议:

  
  
  第一步,着手建立基础曲目CD/DVD库
  
  不要单凭杂志书刊的零碎推荐无系统地乱买一气。所谓基础曲目,也就是历来最受欢迎、音乐厅演出次数最多、灌录CD次数也最多的那些经典曲目,如贝多芬、莫扎特、老柴的交响乐、4大小提琴协奏曲、10大钢琴协奏曲、歌剧“魔笛”、“卡门”,等等。这些最经典的曲目还是喜欢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必备的,即使你现在觉得不喜欢某位作曲家,但他最伟大的作品还是应该收藏的。


  另外不要盲目的轻易购买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品,尤其是在你并不熟悉这个作品的作者,指挥及演奏的情况下,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你买来就会发现其实它根本就不适合你,而且更惨的是它丝毫没有收藏的价值。小弟曾收藏过某个版本的黄河大合唱,其演唱水平基本与我校业余女子合唱团成立初期(约排练3次左右)的水平持平。


 建立基础曲目库时,我的建议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买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或者拿索斯的CD,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覆盖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盖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过渡时期、晚期浪漫派时期、民族乐派,经典歌剧等等古典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的各种风格。


  所谓“廉价双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价系列CD,如德国唱片(DG)的双子星系列、荷兰菲利浦公司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两张,只卖一张正版CD的价钱,它们之所以便宜,一是因为里面的录音都是已出版过的老版本,版权费相对较低,所以厂商的利润比较容易满足;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同,往往老是录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别是一些经过时间考验被证明是优秀的经典版本,出现在“廉价双片系列”中时,尤其值得购买收藏,比化大钱买新近的录音合算得多。


  上面提到的各个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大致来说水准都是很高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乐队也大多为名家,保险系数很高,说得再详细一些的话,DG的特色是德、奥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绎几乎都是德、奥学派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但总的来说DG的录音素质不算超群。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荷兰菲利浦的DUO系列。录音水准超卓,音色精美、气氛亲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编制的室内乐,几乎张张都够得上精品。室内乐爱好者应该多关注DUO系列。小弟早年收藏的CD中就以菲利浦的廉价双片系列为最多。(当然现在D版DVD又便宜效果又好,曲目又全,当然见到了一定要收藏的说.....)


    建立基本曲目库时,还要特别当心那些所谓“精选集” 。不是说这种“精选集”不能买,而是要注意鉴别。很多精选集CD里的曲子确实很经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里抽取一小段,如一个乐章,有的甚至一个乐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张曲目似乎很多、似乎内容很丰富的大杂烩。古典音乐的欣赏是讲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里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听的一段)拼凑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浓缩,很适合“初听者”,但初听者肯定是要成长的,肯定是要成熟起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对古典音乐不求甚解的初级阶段上。一旦初听者成熟起来,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听整部作品。那时,这些七拼八凑的“精选集”就失去了价值,只能被打入冷宫了,岂不浪费很得?倒不如一开始就买比较完整的“精选集”,这样,这张CD将来还是有价值,还是有欣赏的机会。

 


   第二步,也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缩小范围。
  
  在古典音乐的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大家知道,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古典音乐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很多作曲家的东西,同时也会对很多一流的乐队、指挥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有所了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听的同时作些心得记录,并参考一些介绍音乐家和音乐史的辅助书籍读物,不必是很艰深的专业读物,只要浅显的入门书籍即可,就会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各位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奏特色,以便从中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及演绎,避免你所不喜爱的。
  
  
  慢慢地,你就会把古典音乐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线条串起来:从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到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再到优美清新的早期浪漫派全盛时期(舒曼、李斯特),发展到19世纪末的晚期浪漫派(瓦格纳、布鲁克纳和马勒)

    你不可能喜欢所有这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从中找到最合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另外根据小弟的一些浅显的经验,建议一开始不要马上接触你不熟悉的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布拉姆斯、马勒这些大师的作品,他对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过早的接触不利于学习欣赏音乐。  
  慢慢地,你还会知道,乐团的风格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德国乐团的风格是厚重、沉稳、大气,善于表现德、奥经典曲目,法国乐团和意大利乐团风格比较散漫自由一些,或者说“浪漫”一些,美国乐团豪放粗犷,偏向热烈外向,不如欧洲顶尖乐团细腻、讲究音色(但也有例外如波士顿交响乐团)。慢慢地,你还会分辨海菲茨、斯特恩、格鲁米欧等小提琴大师音色和演绎差别,鱼宾斯担、里赫特、塞尔金、肯普夫、布伦德尔们的钢琴艺术的不同……。


   虽说欣赏古典音乐是欣赏作品本身,从道理上讲演奏家应该是次要的,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演奏家的魅力历来一直是吸引乐迷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乐迷们、特别是有经验的资深乐迷们,不仅要听作品,还对演奏家特别地讲究。近年来,一些世界知名的演奏家纷纷来国内演出,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厅,已留下了帕尔曼、朱克曼、斯特恩、穆特、郑京和、夏利、迪图瓦等指挥名家的足迹。当这些大牌演奏明星来访举办音乐会时,你说是冲着演奏曲目而去听的乐迷多,还是冲着演奏家而去的乐迷多呢?


   随着对音乐演奏家熟悉程度的渐渐提高,你还会懂得一个道理;没有一乐团、一个指挥家、一个小提琴家是全能的,能完善地表现所有的古典音乐。每个音乐家、每支乐团都有自己的特长——鲁宾斯担弹奏的肖邦远比他的贝多芬有魅力、海菲茨拉浪漫派时期的作品好于他拉古典乐派、欣赏傅聪的钢琴艺术基本上只能听莫扎特和肖邦、美国作曲家的作品最好还是听美国乐队演奏……等等。知道了这些,你在挑选同一曲目的不同演绎版本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找出演绎较好的版本。

小弟个人认为最好的版本是A国作曲家+A国指挥+A国乐队=最佳版本!当然,诸如《企鹅CD指南》《CD圣经》之类的读物在这个方面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三步,也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有目的性地选购“由你所喜爱的演奏家表演的你所喜爱的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这时,购买CD应该已经成为一种方向性很明确的行为,不再像第一步“建立基本曲目库”时那么盲目。因为你对古典音乐作品、古典音乐演奏家都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合乎自己口味、什么不合自己胃口,也知道谁适合演奏谁的作品。就以我自己为例,小提琴家中,我特别喜欢海菲茨、来尔斯坦、格鲁米欧等几位早已作古的前辈大师,所以就有选择性地买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曲目——如海菲茨演绎的勃拉姆斯、维尼亚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格鲁米欧拉的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米尔斯担表演的古典乐派作品等等。


  注意一点,我不推荐买某位演奏家的“海菲茨全集”、菲利浦出品的“格鲁米欧全集”等,除非你钱多得用不掉,或者对某位演奏家的已达到狂热的程度。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位演奏家是全能的,全集录音中必然只有一部分精彩的演绎,必然包括一些“鸡肋”。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对于D版的看法,既然我们所听到的作品的作者都已经没有机会收取版税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为唱片公司创造经济利益了,毕竟我们的经济收入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另外我个人认为D版的DVD/CD的音响质量也不错,什么时候我们的经济能力达到了欣赏正版CD的水准的时候再考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