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心得 在课的前面加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和历练可见一斑。有人说: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这一点不假,教师要经营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让顽石通透金属般质地的过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刀虽有费时之嫌,刀刃之锋芒,若无功夫之久,则钢性质地确实难以奏效。磨砺之上,来来回回,虽不能让锋刃立竿见影,然而此一来回可抵数个举刀劈荆之来回,大大提高砍柴之功效。故樵夫常将磨刀功夫视作 " 砍柴 " 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本教研是磨刀的功夫,不可不精益求精。任何事做到 " 差不多 " 并不难,精益求精才是难。精即为脱俗之品质。曾有人将研究课堂称为 " 磨课 " ,我则认为那是磨人。磨刀千遍磨出锋刃,磨课千遍磨出见地,磨人千遍磨出人之激情,磨到最后是在超越自我,磨出新的意识。磨一遍是熟,磨两遍是疑,磨三遍变纯,磨四遍成样,磨至九遍才见精。刀磨精,何愁柴不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上好课,磨出好课,教师们可其是费尽心思,在磨课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步骤的实施中,足让教师受益非浅。通过借阅,查寻资料,撰写说课稿等,同时又几经易稿,几经推敲。在磨课教学中,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自己的教学平台。教师除了在评课过程中收集到反馈信息,同时也从学生的身上找到了突破点,吸取上次教训,从中注入更多的营养,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磨了课,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了。都说“好事多磨”,那么一节好的课也应该是在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中反复打磨铸造而成的。磨课中的得失在所难免,只要我们能认真探讨,及时反思,吸取经验,那我们的教师就能在磨课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正如磨刀一样,越磨越快,课越磨越精,很有磨劲。 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虽说上课很痛苦,但是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绝对是件好事。辛苦的备课、上课过程,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该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堂课,学会怎样备课,怎样上课。 “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 ,只有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折磨和磨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磨课阶段,大家聚在一起,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吸取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所谓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嘛!一堂生涩的课,经过反复实践运用,把各个环节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制作工艺品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新的做成旧的, “ 大雪无痕 ” ,又 “ 暗藏玄机 ” 。 任何一堂好课都不会是个人心血的成果,它必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人推磨,有人加水,有人添豆,才磨出了这白花花的、香喷喷的豆浆。 校本 教研应成一种文化,学校的一种底蕴。研究需要教师间的思想交流,百家争鸣才至 " 视野融合 " ,畅所欲言才能集思广益,虽无定论则远胜定论。论,才能抛砖引玉;争,才能蔑视权威;研,才能独辟蹊径。众人合作寻求 " 精 " 道。磨课活动,不是教学的另类,是 " 抽点时间磨会儿刀 " 。 山高水远,几多岁月曾虚度;来日方长 ,应将信念自砥磨。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磨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