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唐时轶事之5

 昵称14979747 2014-11-21
      
唐中宗景龙年间,兴起一股买官卖官风,只要认识有权势的人再交上一笔铜钱,就可以得到一张有皇上签名的任命书,价格当然不菲,据说是三十万钱。这种任命书是从皇宫的侧门发出,斜着封口送到主管部门的,因而人们把这种官员叫做“斜封官”,斜封官的人数达数千人。在后来的开元二十九年唐朝曾经核定过官员的编制定员,全国官员正式编制名额为18805员,其中京官2620员,地方官16285员。这个编制基本上是依照贞观、永徽年间的编制为基础的,按照这个比例衡量,可以看出斜封官泛滥到了何种程度。景龙年间曾经有“三无坐处”的说法,意思是宰相、左右台御史、员外官大大超过了编制,上班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对于这种现象曾经在南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胡三省颇有同感,《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中宗景龙三年那段中有一句话:“授擬不足,逆用三年阙”,说的是要授官的人太多,现有的官位有限,只得把以后三年的空缺都提前安排满了。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的过程中看到这一段时,不由的提笔写到:“选法之坏,至于我宋极矣。吏部注擬,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之者一人,未至者一人,伺之者又一人。” 

话说东都洛阳殖业坊内有一座古墓,隋朝时有人在这里挖地窖的时候挖出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说这里是晋朝司空王戎的墓。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名列倒数第一,后人认为王戎虽说在组织上加入了“竹林贤”,但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从来就没有达到过“竹林贤”的标准。王戎个子不高,但双目炯炯有神,有人形容他“眼爛爛如巖下电”。他七岁的时候和一群小伙伴玩耍,看见路边一颗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小伙伴们都朝着李子冲了上去,王戎反应有些慢,同伴们摘下李子一尝是苦的,就都夸王戎站在原地真是聪明。王戎说自己当时想到长辈的教导:要用脑子格物,就作出了如下分析:正常情况下靠近路边果树上的果实都会被行人摘取,反之路边上果树上硕果累累说明这些果子不正常。这种推理运用在现在就是,在公交车上有很多人站立的情况下却有一个空座位,那么这个座位肯定有问题。
殖业坊王戎墓的北面是一排商铺,第一家商铺的老板姓赵叫赵仁奖,老板娘叫一娘。景龙年间赵仁奖作买卖赚下一笔钱,看见一些朋友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官员,不由得动了追求上进的想法,就托了以前认识的一位宦官的门路去谋个一官半职。宦官对赵仁奖说,光是俺这边使劲还不够,你最好也自荐一下,这叫两条腿走路。赵仁奖于是来到京师长安,扛着一捆柴火跑到皇宫门前喊着要见皇上。古人称这种行为为“谐阙”。武则天长寿元年襄州一个胡姓男子在河里抓住一只乌龟,把它献给了武则天,这只乌龟奇就奇在龟的腹部有五个红色的字:天子万万岁。也是胡某人运气差了些,偏偏赶上李昭德在场,李昭德是个直脾气,要来一把小刀,咔嚓咔嚓三刮两刮将乌龟肚子上的红字刮掉了,字是红漆写上的。元和三年四月,来自抚洲的百姓张洪骑着一头牛,头戴一梁进贤冠一副古代贤者的打扮来到大明宫光顺门前谐阙,要将自己写的一本书献给皇上,有关人员翻了翻书后认定此书没有新意不予采纳,安排他回原籍去了,唐朝时侯的地理书上写着抚州“去西京三千三百一十二里”,骑着牛来骑着牛回去,这一趟也真不容易。
唐中宗听说有人扛着一捆柴火喊着要见皇上,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别人谐阙有献宝的,有上书的,有怀着拳拳之心欲论天下大事的,有满腔赤诚恭祝皇上万寿无疆的,此人却扛着一捆柴火,真是别出心裁。于是下令召赵仁奖进宫面圣。一见面,中宗就问你扛着一捆柴火是什么意思。赵仁奖回答说:古人说管理国家就象调和鼎中的汤羹,俺扛着这一捆柴火就是要为调和汤羹添一把火。赵仁奖的原话是:“负薪助国家调鼎”,调鼎这种说法应该出自文人之口,王建写给宰相李吉甫的诗中就有“金鼎调和天膳美”的诗句,赵仁奖这么说怕是现学来的。
赵仁奖当天就被分配到御史台去当监察御史,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几天之后,有几位官员在长安城的大街上行走,看见对面有一个西域模样的汉子担着两捆柴火,一位官员突然产生灵感说这个担柴的胡人可以去当殿中侍御史。同行的官员觉得这有些离谱你总得有个理由吧,得到的回答是赵仁奖扛着一捆柴火就当了监察御史,这汉子担着两捆柴火,怎么说也要比赵仁奖官大一级吧。
唐肃宗时期也有一个人因为谐阙而做了官。
唐肃宗回到长安后,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治理国家的人才,于是就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招揽英才,凡是怀才抱德的人一经核实都可以破格选拔为官员。这次招聘的重点是平日里隐居在山野之中时刻注视着山溪河水的变化,水清的时候去洗头水混的时候去洗脚的高人贤士。一天,宦官报告说宫外面来了一个人自荐,此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看样子是山中的隐士。更难得的是此人来自灵武,灵武那个地方是陛下龙腾登上帝位的圣地。
唐肃宗一听心中大喜,果然有贤能的隐者前来应聘了,“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肃宗立即下旨宣这位隐士来殿中问话。经过一番必不可少的程序诸如臣呼万岁君说平身之后,肃宗问起来人对国家大事有什么见解,接连问了几遍,这位隐士一句话不说,只是抬头仰望圣上那慈祥的面容。看够之后,隐士终于开口说话了:微臣看见一件事后感慨不已,陛下知道是什么事吗?
唐肃宗说:你且说来。
隐士说:臣刚才再三瞻望圣上的面容,觉得圣上比在灵武时瘦得多了。
唐肃宗原想着对方会此其一此其二此其三的指点江山,却没料到是在评论圣体胖瘦,仓促之间只好搬出宵衣旰食这个歌颂皇帝的专用词来应付。肃宗解释说:朕日夜为国事操劳,天不明就起身穿衣,天黑时才有工夫坐下来吃饭,忙得够戗,自然是瘦了很多。
这一点上唐肃宗就不如他父亲唐玄宗会说话。韩休在担任宰相时经常和玄宗顶牛,影响了皇上的情绪,那天玄宗对着镜子闷闷不乐,他身边的人就说,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之后,陛下的圣体日见消瘦,为什么不免去韩休的职务再换一个宰相,也好在陛下身旁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唐玄宗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不过韩休还是没干长,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后就被派到工部去当尚书,在朝廷的六个部中工部排在最后。
听到隐士和圣上这一番对话之后,在场的官员和宦官都觉得太有意思了,这个隐士像是在和圣上打岔,圣上问国家天下,你回答瘦了瘦了,有些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在有些场合是不能笑出声的,在朝堂上“语笑喧哗”要罚一个月的俸禄(按照这个规定很多电视剧事没办法演了),在御史台机关食堂集体进餐时也要不苟言笑,除非在场的人都笑出声来,这叫“哄堂”,“哄堂”不算违纪,犯不治众。由此便有了哄堂大笑这个词。尽管在皇上办公的时候旁人不能想笑就笑,但这次的事实在是让人难以憋着。
唐肃宗也发现这位隐士是有些问题,但一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能让人议论皇上招贤招来一个“神神”,二是怕处置不当会吓退前来应聘的人才,就让这位隐士去京兆府下辖的一个县去当县令。
不久,要过寒食节了,唐肃宗接到报告说那位隐士又要求面见圣上。
这次的事情和杏仁有关。按照习俗,寒食节时要喝杏仁粥,京兆府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各县收集上好的杏仁以供皇宫使用。寒食节前进贡杏仁已经成为惯例,每年都是这样,各县的县令早就有心理准备,接到通知后就开始行动。唯有这位隐士县令坚决反对,独自站出来抗争。京兆府的官员看着隐士县令态度坚决,不像是在闹着玩儿,心中没底,想着这会不会就是古人所说的“千人之喏喏,不如一士之谔谔”,于是就上报给皇上。
唐肃宗再一次召见了这位隐士,此人的一番话说的肃宗连脾气都不想发了。
隐士县令说:陛下过寒食节要用杏仁熬粥只管吩咐,臣保证一颗一颗的砸好了送来,何必要带壳的囫囵杏仁呢。
若不是碍于皇帝的身份,肃宗八成会说,洗洗睡去吧您。


 唐时轶事之5——郑余庆请客
    郑余庆要在家中设宴请客了,接到请帖的朋友和官员都感到很惊奇,他们抬起头看了看天空中的太阳,确定它还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郑余庆以清俭而著称于时,是一个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官员。郑余庆的官做的很高,两次担任宰相,这已经是人臣的最高境界了,其他职位诸如东都留守,尚书左仆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子监祭酒,哪个不是高官,拿的都是厚禄,再加上皇帝的额外赏赐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郑余庆不会缺钱。只是他的钱大多数没有花在自己身上,一有余钱就分给亲戚,而他自己的家境却很普通,所以郑余庆请客的确是一件新鲜事。
    郑余庆的清俭连皇帝都知道。中唐之后,一个官员出任方镇长官时,皇帝都要派遣中使(也就是宦官)带着节度使的旌节到这个官员的家中去宣布任命。人家来到你的府上告诉你升官的喜讯,你怎么说也要让人家发个财塞个红包什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红包越送越大,再加上有些官员为了铺通路子,送给中使的大礼包的价值甚至高达百万。
    不过,郑余庆是个例外,当郑余庆被任命为一方长官时皇帝就会特别告诫前去宣布任命的中使说:“余庆家贫,不得妄有求助。”有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中使收礼八成是皇上惯的。
    现在,郑余庆要请客吃饭,人家毕竟是当过宰相,属于德高望重一类的人,出于尊重,受到邀请的人天刚亮就来到长安城昭国坊郑余庆的家中。昭国坊住着两位当过宰相的郑姓人物,还是同宗,你要是问路,人家会反问你是找“南郑相”还是找“北郑相”,“南郑相”是郑絪,“北郑相”才是郑余庆。
    客人们到齐之后坐在郑府的客厅中等候,心中还盘算着这次能吃到什么美味佳肴,左等右等却不见主人出来。等人是一件难受的事情,等人吃饭更难受,于是有个别人就着急了,开始发牢骚。就这样一直等到红日高照,郑余庆出来了,宾主之间互致问候之后事情依然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郑余庆坐下来和蔼可亲的同各位来宾说起了闲话,这一说就是一个时辰。客人们终于等不及了,这到底是请客吃饭还是清茶一杯规格的座谈会。
    郑余庆看到在座的各位从文明礼貌过渡到焦躁不安,这才叫来仆人说,让厨子开始做吧,告诉他们要掌握好几个原则,毛要去净,要蒸烂,千万注意保持完整不要折断脖项。
    客人们听到这番话都露出喜悦的表情,有人还暗自分析,从毛要去净,要蒸烂,不要弄断脖项这两要一不要的操作要点来看,所作的东西一定是蒸全鸭蒸全鹅这类的美味。
    要说到鹅,当然是皇宫里御厨做得最好。御厨做的是烤全鹅,如同许多上等美味一样,这种烤鹅的配料比主料还贵重,主料是一只鹅,配料是一只羊。具体的做法是将鹅杀了去净毛,掏出肠子肚子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往鹅肚子中塞进釀制好的五味肉丁和糯米饭,放在一边待用。再取一只羊,照样掏出肠子肚子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把备好的全鹅塞进羊肚子中,将羊肚子缝起来,就可以放在火上面烤了。羊肉烤熟了之后却不吃羊,将窝藏在羊肚子里的全鹅揪出来囫囵着装盘上桌。人们把这道菜叫做“浑羊殁忽”,意思是整羊忽略。
    说到吃,有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口味是极刁的。唐乾符年间,东都洛阳一个姓李的官员设下家宴请几位贵公子吃饭,为了准备这次家宴李先生全家总动员,他本人亲自四处采购保证用料的档次,他的妻子亲自当厨。几位公子爱吃烧烤,但是面对着李先生家做的烧烤却尝都不尝,搞得主人很是尴尬。事后有人问这几位公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子们说大凡做烧烤,所用的炭必须先烧一下把它烧熟了,这叫炼炭,然后才能用来烤肉,不然的话烤出来的肉会有一股生烟气。李先生家烤肉用的炭没有炼炭,所以烤出来的肉很难入口。
    这几位公子的口味改起来其实也不难,饥饿能够改变一切。黄巢攻占洛阳时,这几位公子跑到郊外的山中避乱,三天三夜一粒米未进,挣扎着出山后进入一家路边小店,逮住粗米饭狼吞虎咽。
    再回到郑余庆家中,在这里吃不到“浑羊殁忽”可以理解,退而求其次,蒸全鹅的味道也是不错的,主要是靠蘸料。家童端着托盘来到客厅,每位客人面前摆上了一小碗蘸料,蘸料中有酱有醋味道调的极好。又过了一段时间,里面传出话来说饭菜都预备齐了,时间是有些长,但考虑到要蒸烂这一标准,时间长一点也属于精益求精。
    饭菜上桌之后,主人和客人的反应大相庭径。郑余庆吃的美滋美味,而客人们则是看着郑公的面子勉强下咽。
    最后公布一下这次家宴的食谱:
    主食:一人一碗粗米饭。
    副食:一人一个蒸全匏瓜。匏瓜俗称“瓢葫芦”,嫩的时侯可以当菜吃,长老之后剖开做成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