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请吃饭:去毛蒸烂,小心脖子!百官以为美味,端出一看直咧嘴

 卓尔不凡36 2017-06-01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忘于奢靡。中唐时期,无论是皇族还是官僚贵族,大多已经没有了初唐时期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励精图治精神,奢侈腐化在上层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道德风气更是逐步败坏。但在这一时期,仍然涌现出一批名臣,他们极力维护儒教纲常秩序,提倡勤俭节约,力图挽狂热澜于既倒。

宰相请吃饭:去毛蒸烂,小心脖子!百官以为美味,端出一看直咧嘴

在唐德宗、唐宪宗时期两度为相的郑余庆就是这样一位官员。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善做文章,在大历年间考中进士。他也是出身名门,父亲曾担任太子舍人,按说家境也是不错,但他却自我约束很严,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要求自己,史书记载他“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终始不渝。”他看到世风日下,一心想要振兴儒教,凡是有后辈谒见他,他一定会对其谆谆教导。对于朝廷中的奸猾小人,他也敢于碰硬。当时中书主书滑涣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数额巨大,连当时的宰相杜佑、郑絪都对他们姑息迁就,但郑余庆却在议事时当众斥责滑涣,得到皇帝的称赞。

宰相请吃饭:去毛蒸烂,小心脖子!百官以为美味,端出一看直咧嘴

唐德宗

郑余庆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勤俭,史书记载:“(郑)余庆四朝居将相之任,出入垂五十年,禄赐所得,分给亲党,其家颇类寒素。”其清俭为时人所称颂。他到底俭朴到什么程度呢?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忽然要宴请亲近的官员。大家都感到很奇怪,这位宰相分明是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今天怎么却请起客来了?虽然有疑惑,但大家还是早早地就赶来了,看看这位宰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等啊等,大家一直等到红日高照,郑余庆才出来见客,转身吩咐仆人道:“去告诉厨房,要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了。” 大家一听,都认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虽然大家山珍海味都吃惯了,不过在这位清廉的宰相府里能吃上这些也就不错了。

宰相请吃饭:去毛蒸烂,小心脖子!百官以为美味,端出一看直咧嘴

不一会,在众人的翘首期盼当中,饭菜就端上来了,这时官员们才发现,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此外还有一枚蒸熟的葫芦,并配以鲜美的酱醋。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说的是葫芦啊!但郑余庆却吃的津津有味,官员们也没有办法,也只得勉强下咽。此后,后人便用“烂蒸葫芦”来比喻生活俭朴。

郑余庆请吃饭是假,给官员们上课才是真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颠扑不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