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类七档城市多 前进路上比比看

 博物洽闻 2014-11-21


为何出台新标准?

国务院20日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为:

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此前,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是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在统计工作中主要分为几组:10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过去的划分标准是按照市区非农业人口来划分的,现在非农业人口的概念已经不再用了。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采用的是跟世界接轨的标准,但中国的国情跟发达国家不一样,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普通地级市甚至县级市都达到了50万以上人口,这在国外就是大城市,但在中国显然不是,因此调整城市标准也是为了符合城镇化的需求。

新标准有啥用?

那么重新划定标准会有哪些影响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相应修订。

牛凤瑞告诉本报,我国现有的很多政策都是根据城市规模来制定,比如一直在限制特大城市的建设用地供应,那么何谓特大城市,按照过去100万人口以上就是特大城市,但现在这些城市还处在发展过程中,远没有到需要限制发展的程度。再比如我国新型城镇化提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放开中小城市落户,按过去的标准,只有50万人口以下的才符合放开落户的标准,但现在范围就大了很多。

此外,像轨道交通建设与否也跟城市规模息息相关。比如目前修建地铁所使用的标准仍是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即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城区人口应在300万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GDP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贬值,GDP和财政收入这2项指标有太多的城市已经达标,但城区人口始终才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因为没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就没有相应的交通流量,修建地铁也就没有必要。正因为如此,除了因为顾及修建地铁影响地下泉水的济南之外,目前主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基本已获批修建地铁。也就是说,新标准中的Ⅰ型大城市基本都满足修地铁的标准。

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认为,东部一些普通地级市尽管经济总量比较大,但这些地方中心城区很小,很多产业和人口都是在下属的县市和乡镇,修造地铁相对缺乏必要性。像中西部一些省会如贵阳、兰州等城市的GDP总量尽管不大,但作为省会城市,也是交通枢纽,城区人口比较多,发展空间也比较大,修造地铁就很有必要。

不过,在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看来,在调整城市标准的同时,政府应该努力做的是如何将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资源均等化,让更多中小城市也能吸引城镇化的人口,而不是仅仅简单地限制大城市的进入门槛。

例如,在广东,除了广州和深圳严格控制外,其他城市都放宽了落户条件。在福建,除了福州和厦门两个中心城市,其他城市也都放宽了落户条件。

丁长发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往往由行政等级决定,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交通、医疗、文化等资源,相应的产业也比较发达,对周围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

因此,尽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要严格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发展中小城市,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如果不做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更多公共资源、产业向中小城市倾斜,而只是限制大城市的用地、人口规模,那么未来人们仍然会往大城市走。”丁长发说,在限制用地规模的情况下,大城市的房价仍会进一步上涨,生活成本会更加高昂。

未来超大城市达10个以上

目前坊间比较城市之间的经济指标时,往往是以建制市所管辖的范围来进行,因此很多城市的GDP实际上包括了辖内下属的县市以及远城区。但一个城市的大小以及辐射力,主要还是跟中心市区的人口、经济规模有关。

例如,若按建制市所管辖的范围来算,重庆总人口接近三千万,俨然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但实际上,重庆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其中心城区人口在一千万左右,不及北上广深等地。

同样的,河北的老省会保定总人口达1100多万,但市区人口也就在百万左右,只是一个普通的三线城市。

按照新的标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至少已有六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和天津、重庆2个直辖市。而介于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则更多,包括武汉、成都、南京、杭州、沈阳、西安、郑州、哈尔滨、青岛、苏州共10个。至于300万到500万的I型大城市则多达数十个,包括长春、大连、济南、无锡、宁波、福州、厦门、长沙、昆明等众多二线城市。

也就是说,市场上常说的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划分中,城区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中,除了四大一线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一般都拥有大型的飞机场和火车站,拥有较好的公共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二线城市以下,则基本就是普通地级市,对周围的辐射和发展较为有限。

牛凤瑞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对周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会进一步显现,未来超过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将在10个以上,包括武汉、成都等均可能进入到超大城市的行列。此外像郑州、长沙、南京等人口大省的省会未来发展空间也很大。

丁长发说,像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发育比较充分,城市阶梯体系也比较完善,配置比较合理。而中西部市场主要资源集中在省会大城市,这些省份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也集中于此,因此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城市群体系。





国务院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郑州居特大阵营



【河南城市分4类:郑州为特大城市!】按照国务院最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特大城市:郑州(>500万人)。大城市:开封、洛阳、南阳、商丘、安阳、新乡、信阳、漯河(>100万)。中等城市:平顶山、焦作、驻马店、济源、濮阳、鹤壁、周口(>50万)。小城市:许昌、三门峡(>20万)。



河南城市有4类

河南城市有4类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根据常住人口分为五类七档。


  【划分标准】

  城市根据常住人口分五类七档

  《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

  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

  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一是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二是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三是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20万提高到100万、5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100万、50万提高到500万、1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四是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专家解读】  

  多个特大城市要“降级”

  新的划分标准意味着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将面临“降级”。

  “过去,我国的城市划分主要是参照西方标准,他们就是5级。”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介绍,但我国的国情和西方不一样,美国只有2亿多人口,我们至少是它的5倍,“我们在各种城市发展方面,也根据城市类型,有严格控制的,有积极发展的,有鼓励加快发展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特大城市数量太多,他们属于严格控制,不符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想控制的城市没有控制住,想发展的中小城市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到2010年,国家又调整了政策,有条件发展特大城市,支持中型城市发展。”

  “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有140个,按照旧的标准,都是特大城市。这次,我国再次细化了城市标准,城市规模重新上了台阶。”他说,这符合我国现实城市发展规律和人口资源状况。

  【政策分析】  

  特大城市享受政策“隐形优惠”

  此次调整后,大量原本享受特大城市待遇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将退出特大城市阵营。我省的郑州市人口超500万,不受影响,还站在特大城市的阵营中。

  “虽然我国的特大城市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方面也没有政策倾斜,但作为特大城市的益处显而易见。”冯德显表示,国家在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投资计划时,对特大城市优先,大的投资在这里会得到明显的效益,“所以,国家即使不出台针对特大城市的特殊优惠政策,也会在平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城市标准重新划分,主要是为了实行精细化管理,针对性更强。”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表示,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做大城市规模;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该控制的控制,该有条件放开的放开,不是一刀切,管理更科学。仅河南省而言,户改的推动难度相对较小,“因为目前只有省会压力最大,其他城市还有扩张的规模和空间。”

  【河南现状】  

  共有四类城市 上升空间很大

  根据省统计局今年6月份发布的《2014统计年鉴》,截止到2013年底,郑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7.1万人,属于特大城市,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看来,郑州的户籍人口太少,与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相差甚远,“河南的各城市人口规模都很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郑州城区的人口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流动人口很多。”冯德显介绍,我省有特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4种城市类型。在将来的发展中,4种类型的城市,分别按照国家相应的政策、规划进行规划、发展。

  “根据省政府下发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00万左右,洛阳市达到350万左右,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许昌、商丘、信阳、驻马店达到100万以上。”他表示,实际上,现在安阳、新乡、商丘等人口已经破百万,其余的几个市要加大户籍转化力度,尽早完成这一目标。

  【政策规划】  

  我省正根据新分类制定新规划

  “城市标准重新划分后,涉及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相应修订。我国的特大城市,将来有可能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像郑州属于特大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会加大建设力度;在人口管理方面,将会出台新的政策。”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还有许昌和三门峡两个Ⅰ型小城市,也急需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尽快进入中等城市的队伍中。

  他表示,我省正在抓紧时间,根据新的城市分类,制定相应政策和规划,以适应我省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