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发热6-28方

 昵称535749 2014-11-21

2014-11-21 15:24:39

 

外感发热第六方:麻黄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10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伤寒论》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伤寒论》

 

主治:感冒后,患者恶寒严重,怕冷明显,浑身关节疼痛,无汗,舌苔薄白。

 

个人总结:麻黄汤主治,必须怕冷严重,关节疼痛,没有汗。有汗的病人可能是桂枝汤证,而且一般没有关节疼。麻黄汤药力较大,误用会导致患者大汗,甚至虚脱,千万慎重。本人临床多用“通宣理肺片”多次服用,以代替麻黄汤,效果尚可。

 

医案

 

曹颖甫师医案   范左,病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伤寒,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钱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外出,途中不慎感受风寒,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12,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外感发热第七方--小青龙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麻黄 9克 白芍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6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半夏9克 细辛6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伤寒论》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个人总结:该方为平素内有痰饮患者,感冒后,而形成外寒内饮的一种病情。主要症状是患者咳喘,吐大量稀痰,甚至难以平卧,怕冷,无汗。是外感内伤兼有的一种情况。特别注意,老年体虚患者,千万慎用,因方内有麻黄,为发汗猛药,误用,可致人大汗虚脱。

 

在此兼谈西医之“过敏性疾病”。一些病,西医概括为过敏,比如哮喘。本人以为非也。因为很多患者并不是天生就得这些“过敏性疾病”,而是后天得病。经过本人观察,很多患者其实是内有痰、饮,再外感某些因素,从而引发一些“过敏性疾病”。如果能分析明白,用药恰当,过敏性疾病其实是不必长期用药的。

 

医案:

 

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12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多家大医院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

 

麻黄9克 桂枝10克 干姜9克 五味子9克 细辛6克 半夏14克 白芍9克 炙甘草10

 

服七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宋孝志医案:王某,男,27岁,19611214日初诊。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十月来本院治疗,前医以宣肺、润肺化痰方药无效,用黑锡丹过两,亦不见效果。刻下症:喘咳重,不能平卧,不得已吞服麻黄素、氨茶碱以平喘。胸胀满闷,气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张口则口水流出,自感周身冷,小便频数,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患者不时自语:“服热药后吐黄痰,则症可愈,若痰不出,将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万状。

 

此证为外寒内饮,与小青龙汤: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12克 细辛10克 干姜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结果:1221日来诊。述服药3剂感身热,吐痰爽快,喘减已能平卧睡觉,口水减少,说话清楚,仍小便频,舌苔黄腻除,脉稍滑不数。前方加杏仁10克,同时间服六君子汤。服一月,咳喘缓解。

 

外感发热第八方:麻黄加术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9克  白术(或苍术)12

 

原文: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二十)《金匮要略》

 

主治:外感寒湿,发热,身痛,无汗,身体发沉。

 

个人总结:患者外感,感受风寒湿邪。主要表现为发热,周身沉重。中医认为“外感六淫”,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个人以为麻黄加术汤主治应该是同时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因为湿的性质为“重浊”,所以病人有身体沉重的感觉,怕冷相对麻黄汤证要轻得多。如果治疗不当,发展下去可能就是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

 

医案:

 

萧琢如医案:黄君,年三十余。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其证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也。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处方:

 

麻黄2.4克  桂枝2.1克  杏仁4.5克  炙甘草1.5克  苍术3克。

 

连投两剂,诸症悉平而愈。        (该病案药量过轻,怀疑是否病案发生在南方。)

 

赵明锐医案:王某某,男,农民。因在田间劳动,忽着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周身关节烦痛,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为甚,局部指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肢体沉重,举步艰难,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大而数。曾有医生给服过五皮饮加减之类无效。脉证相参,诊为湿滞肌表留于肌肉,风湿相搏。投以麻黄加术汤,嘱勿大汗。服2剂后,疼痛稍减轻,浮肿消退。上方加羌活、苍术各15克,继服2剂后疼痛大减,以后调养数日痊愈。

 

本人经验:曾治一患者。主诉发热,浑身痛,无汗,为扫雪后汗出受风所致。当时未见到患者,凭经验以为是麻黄汤证,即嘱服用通宣理肺片。三天后患者症状同前,无明显变化。知用药欠妥。邀其来诊。细询之下,患者无明显怕冷,但周身沉重,发热,知其有湿邪。改用麻黄加术汤加味。病情明显减轻,调治几天而愈。

 

外感发热第九方:麻杏薏甘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麻黄2克  炙甘草3克  薏苡仁9克  杏仁6

 

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二十一)《金匮要略》

 

主治:感冒,外感风湿,下午发热,关节疼痛沉重。

 

个人总结:次方为治疗外感风湿所致诸证。主要表现为下午发热,肢体沉重疼痛,与风寒证之恶寒、周身疼痛有别。风寒证其发热恶寒是持续性的,本方所治疗的发热一般在下午,或者下午较重。两者明显不同。久治不愈,可能是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

 

医案:

 

张汉符医案:黄某某,男,14岁。195210月间,颈项肿大,上及腮颊,状类虾蟆瘟,一身尽疼,微寒发热,日哺尤甚,脉浮软稍带数象,舌苔白薄粗腐。大便黄软,小便微黄。前医以银翘散加减治疗无效。患者系船户,病前日中行船,帮同拉缆,汗出当风,日哺停船即于河中洗浴。《金匮》所谓“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故以麻杏薏甘汤加苍术,治其风湿为主:

 

麻黄4.5克  杏仁4.5克  薏苡仁12克  甘草3克  苍术9克。

 

服药5剂,主证尽解,副证亦随之而愈。

 

诸葛连祥医案:李某,男,36岁。1975年。因汗出受风所致。今发热已十余日不解,每日下午热势增重,全身疼重,伴有咽痛而红肿,咳嗽痰白而粘稠,无汗,自用辛凉解表药,更增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略浮,遂议为风湿性感冒病,因风湿郁闭,湿阻气机,气机不畅而出现各证,劝其试服麻杏薏甘汤: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薏苡仁30克  甘草7克;另加秦艽10克,白蔻7克。

 

仅服一剂,果然热退身安,咽已不痛,咳嗽亦舒,劝其更服2剂,以巩固疗效。

 

本人医案:两天前,有亲戚告我:受寒后,浑身疼,不出汗。我一听,症状很典型啊:外感风寒。叫她服用“通宣理肺片”。今天上午,又来电话,还是浑身疼,体温也没降,还是3738.5°之间,下午开始发热,,到晚上最高,早晨出汗,上午不发热,而且发热时不怕冷。并且去查了血常规,白细胞仅仅两千多。我开始以为浑身疼,肯定怕冷的,也没有细问。这时知道判断有误。(每天下午发热,到晚上逐渐升高,但不超过38.5°,晨起体温恢复正常,本人以为是典型的“日哺发热”,湿温病最多见)。但以前见到的病人都是没有浑身疼的症状的。结合受寒、湿的症状,我以为应该是风寒湿三者一起作祟。于是找来《金匮要略》,一翻,喝,原文简直就是照我这亲戚写的:  “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并治第二》二十一)。   行了,不用费力了。原方短信发过去。今天下午,告诉我,今天下午四点,没有发热,也没有浑身疼,仅有轻度头痛。晚六点,体温仍正常。  病已向愈。

 

外感发热第十方:小柴胡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柴胡12克 黄芩9克 党参9克 半夏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9克大枣4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伤寒论》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97)《伤寒论》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伤寒论》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伤寒论》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100)《伤寒论》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01)《伤寒论》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伤寒论》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229)《伤寒论》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230)《伤寒论》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伤寒论》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伤寒论》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8)《伤寒论》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3)《伤寒论》

 

主治:感冒后,患者出现寒热往来,呕吐,胸胁满,不欲食,等症。

 

个人总结:

 

首先,得理解什么叫“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先是恶寒(也就是怕冷),一会儿,又不怕冷了,改发热了,最后,出汗,发热缓解。第二天,或第三天,再重复这一过程。疟疾就有这种表现。现在北方得疟疾的少了,这种情况很少见。临床我仅仅见过两例这样发热的病人。当时患者家属都以为是疟疾,但是最后确诊都不是。其中一例使用小柴胡汤有效,另一例用“伏暑”中的方子治疗有效。临床不一定非见到寒热往来才使用小柴胡汤,但是,一些比较有规律反复发作的病情,兼见胸满、恶心的,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的这类方剂。

 

医案:

 

俞长荣医案:某女,外感恰值月经来潮,寒热交作,心烦胸满,瞑目谵语,小腹疼痛。迁延六七日,曾服中药数剂无效。认为热入血室证,给予小柴胡汤。只服一剂,诸证均除。

 

李克绍医案:张某某,男,50岁。1973年初夏,发低烧。西医找不到病因,治疗两月无果。邀我会诊。患者饮食二便均正常,仅脉象稍显弦细,微觉头痛。《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用24克,共服2剂,低烧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

 

外感发热第十一方:麻杏石甘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麻黄12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石膏30

 

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伤寒论》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伤寒论》

 

主治:感冒后,患者出现高热(39℃左右)轻度怕冷,或不怕冷,无汗。

 

个人总结:麻杏石甘汤本人用之专治高热,不理解为什么原文“无大热者”用这个方子。临床见患者,尤其是小孩,高烧39℃,唇红如朱,困倦欲卧,两付基本治愈,所费不超过10块钱。一般石膏用量是麻黄的五到六倍。

 

医案:

 

俞长荣医案: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体温40℃,脉象洪大。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雍盛肺气闭塞之故。麻黄、杏仁宣肺,石膏清热,甘草和中缓急。

 

石膏72克  麻黄9克  杏仁9克  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

 

服一剂后,症状减约十之七八。后用蒌贝温胆汤、生脉散合泻白散2剂,恢复健康。

 

本人医案:小儿,发热39℃,面红,无汗,浑身滚烫。径用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  石膏30克  甘草5克。水煎,分两次服用,四小时后服用第二煎。服用一次体温即下降一些。不到两付药体温即恢复正常。

 

外感发热第十二方:大柴胡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

 

柴胡(1224)克  黄芩 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实(918)克

 

大枣4枚  大黄6

 

原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伤寒论》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伤寒论》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伤寒论》

 

主治:感冒后,治疗不当,病情加重,出现寒热往来,呕吐、腹胀等证。

 

个人总结

 

大柴胡汤应与小柴胡汤对照来看。两方都治疗寒热往来。但小柴胡汤中没有枳实、大黄,所以没有需要泻下的症状,例如腹胀满、拒按等,即“热结在里”的情况。同是寒热往来,不难区别。

 

医案:

 

许叔微医案:羽流将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与之,不除。予诊之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汤安能除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二服而病除。

 

岳美中医案:李某某,女,患胆囊炎。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膨满,嗳气,脉象弦大。投以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2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6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金钱草24克  内金12

 

连服7剂,食欲见佳,腹胀嗳气均大减。再进原方4剂,胁痛亦轻,惟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外感发热第十三方:柴胡桂枝汤〔杏林医话医案〕

 

组成:桂枝 6克  白芍6克  黄芩6克  人参6克  甘草3克  半夏8克  大枣3枚  生姜6克  柴胡12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伤寒论》

 

主治:桂枝汤和柴胡汤证同时出现的情况。

 

个人总结:《伤寒论》把外感后症状分为六个大类,分别命名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再分别予以治疗。例如,发热汗出恶风是典型的太阳桂枝汤证,胸满发热呕吐则是柴胡汤证;两者并见,则同时用药。柴胡桂枝汤本人从未用过,但我家人曾经得一次感冒,其症状与杏苏散证极似,而用杏苏散无效,后联系其兼有偏头痛(一般在少阳病,即柴胡汤证)的症状加用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两味即有柴胡汤之意),一付即效,两付即愈。由此可知有几种情况同时出现的可能,必须兼顾。

 

医案:

 

李平医案:某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用西药抗炎、退热药均不效。查白细胞12000胸透正常。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

 

柴胡24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5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细胞降至正常。

 

胡希恕医案:岩某,女,34岁,病历号是16753.1961126日初诊。3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现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大枣4枚  党参10克  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已,月经已净。

 

外感发热第十九方:蒿芩清胆汤〔杏林医话医案〕

 

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 6克 黄芩9克 竹茹9克 半夏6克 枳壳6克 陈皮6克 赤苓(或茯苓)9克 滑石18克  青黛3克(分冲)甘草5

 

原文:(未见此书,略。)

 

主治:寒热似虐,脘痞,身热午后较重,入暮较剧,天明得汗诸证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个人总结:本人经验,此方关键点是“寒热似虐”,就象小柴胡汤证,先冷后热,像是疟疾发病。与小柴胡汤证的区别是本证有湿气,注意鉴别。本人用此方仅用于高热,且先冷后热者。

 

医案:

 

本人医案:我儿,发热,最高39℃,迭用杏苏散、小柴胡、等方不效,缠绵一周不愈。后发现其发热前必有手脚冰凉,而后发热,颇有温病“伏暑“寒热似虐”之意。查书找到蒿芩清胆汤,其意与症状相符。遂与原方,一付即退烧,两付全愈。

 

本人医案:一患者,高烧,小便似酱油色,舌苔黄白相兼。证属湿热,又兼高热。遂与蒿芩清胆汤以清泻肝胆,一天之内连续服用:一天服用一付半中药。三天小便正常,烧亦逐渐消退,再与三付以巩固疗效。愈。

 

外感发热第二十方:藿香正气散〔杏林医话医案〕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 9克 白芷6克 苏叶6克 茯苓6克 半夏曲9克 白术6克 陈皮6克 厚朴4克 桔梗6克 炙甘草3克 大腹皮6克 生姜3片 大枣2枚。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或不发热,头痛,头晕,恶心,腹中不适。

 

个人总结:对此证本人感触最深。因为本人体有湿邪,肠胃素弱,饮食不慎,或稍有劳倦,或外感风寒,即作此证。发作时头痛(额角)恶心,怕风。只需服用藿香正气水一到两只,或吐或泻,症状顿消。其效如神。顺便给天津药做个广告,我用的都是天津的产品。当然,如果担心药品的质量问题,直接买草药煎服也可。

 

医案:略。

 

闲话:至于此药能否防暑,本人存疑。

 

外感发热第二十一方:黄芩汤加味〔杏林医话医案〕

 

黄芩汤加味

 

组成:黄芩9克 白芍6克 炙甘草6克 淡豆豉12克 玄参9

 

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黄芩9克 白芍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4枚。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伤寒论》

 

主治:发热,喘、呕,胸部灼痛,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

 

个人总结:黄芩汤方出自《伤寒论》,本治下利(腹泻)。《温病学》中《春温》篇中加味后治疗温病(外感发热)。原方去大枣,加豆豉、玄参。本人仅应用此方一次,供大家参考。

 

医案

 

本人医案:张某某,男,80岁,卧病在床,请出诊。诉发热三天,初起恶寒、头痛,体温37-39℃之间。现患者恶寒、头痛消失,喘息、干呕,左胸部烧灼感,舌红苔黄,脉数。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考虑为春温型外感,给予黄芩汤加味,两付(黄芩9克白芍9克 甘草3克 淡豆豉12克 玄参9克),嘱无效速住院。两天后患者家属来电话,其给予患者静点克林霉素无效,服用前与汤药反有效,问能否继续服用。嘱续服3付,以巩固疗效。

 

闲话:现在患者受西医影响,见到发热,即用消炎药,甚至一见咽痛,就服用消炎药,真叫人哭笑不得。明明白细胞不高,你输消炎药有什么用?!流弊,大概就是此意吧。

 

闲话:现在,中医们开药,动辄二、三十味,甚至四十、六十味也有,病人熬药都成问题,实在不敢恭维。本人不擅加减,照猫画虎,经常原方照抄,偶也中病。可知古人之方效果非常。却常有药房卖药者怀疑本人所开药,药剂太轻,是给小孩用药。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本人用药,非肿瘤大病,一般仅十味左右,足矣。慢性病,也少有超过二十味的。我友小k,医术比我为高,甚至仅用两味药即可治疗高烧,令我佩服不已。

 

外感发热第二十二方:桑杏汤《温病条辨》〔杏林医话医案〕

 

桑杏汤

 

组成:桑叶9克 杏仁6克 沙参6克 浙贝6克 豆豉5克 栀子5克梨皮6

 

原文: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温病条辨》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患者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

 

个人总结:经常有患者询问:现在这个季节吃什么感冒药?我一律告知:不一定。因为冬天可能受热,(暖气太足)夏天可能受凉(恣食冷饮,被冷风吹),唯有秋燥,必在秋季发作,有极强的季节性。桑杏汤即治疗秋季感受燥热之气,病人不甚发热,仅仅干咳,咽干口渴。其他类型的感冒除非伤津,一般不得用梨,仅有次方用梨同煮,专治燥气。

 

医案:略。

 

闲话:天津人有喝梨水治咳嗽的经验。其实该方法仅仅适用于秋燥,其他感冒所致咳嗽断不可用。曾见一女,连续服用贝母梨水一月余,咳嗽未愈,而舌苔厚如黑泥。不可不慎。

 

外感发热第二十三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杏林医话医案〕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 银花9克 扁豆花9克 厚朴6克 连翘9

 

主治:暑季感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头晕,胸闷。

 

个人总结:新加香薷饮专治夏季感寒。其症状有高热或低热,均可能。一定在夏季使用。患者发热、怕冷、头晕,几证必备。本人治疗高热曾用方: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蒿芩清胆汤、新加香薷饮、小柴胡汤、小柴胡加石膏汤、黄芩汤。该证可能高热,但不尽然。

 

医案

 

本人医案:外甥女,15岁。夏季,发高热,39℃。医院给静点消炎药一天,无效。我辨其为暑季感寒,给予新加香薷饮原方,服后腹泻数次,转天病霍然而愈。(服药后腹泻原因不明,该方本为解表药,不知道是不是与当天曾经输液有关)。

 

外感发热第二十四方:清暑益气汤〔杏林医话医案〕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6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

 

主治:中暑受热,气阴两伤。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者。

 

个人总结:同伤寒一样,有实证,有虚证。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系列,表虚证用桂枝汤系列。夏季受寒,表实用新加香薷饮,体虚汗出,气津两伤,用清暑益气汤。

 

医案:本人未见过此证,亦未找到此类医案。暂缺。

 

外感发热第二十五方:理中汤〔杏林医话医案〕

 

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党参9克 干姜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6

 

主治:寒邪直中脾胃,腹痛泄泻,发热。

 

个人总结:腹泻发热,西医一般归结为肠炎,用消炎药治疗。中医以为可能是寒气直接侵犯中焦脾胃。外感多是伤及体表,此证直接伤于里。其原因可能是受凉,也可能是饮食不慎导致。其症状为腹痛,痛则泻,呈水样便,(西医化验无异常),发热或不发热。这时可以用理中汤,或者多次服用理中丸以代替。

 

医案:本人医案:本人,不明原因,突然腹痛腹泻。腹泻连续多次,均为水样便;腹痛必须绻身,否则疼痛难忍。急服用附子理中丸两丸,腹中稍舒,少顷,再服两丸,又稍好;接连共服八丸,痊愈。所费不过10元。

 

注意事项:此类病情,也可能发热,我以为是脱水所致,不可再用退烧药。否则更伤津液,加重病情。有条件的可以补液,可以帮助恢复体力。

 

外感发热第二十六方:葛根芩连汤〔杏林医话医案〕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24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炙甘草6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伤寒论》

 

主治:腹痛,腹泻,便中红白相兼,舌苔黄白,发热。

 

个人总结:同样是腹痛、腹泻,同样可以是外感导致,本方主治证与理中汤证,一寒一热,正可相对比。此类病人,应有大便时烧灼感,有些病人便常规化验应该有红白细胞。

 

医案:本人医案:某女孩,6岁。发热,腹泻,日数次。舌苔黄白相间。西医诊断为肠炎,消炎药无效。给予葛根芩连汤原方,药量酌减。一日见轻,三日即愈。

 

注意:葛根芩连汤治热泻,理中汤治寒泻。千万不可乱用。否则祸不旋踵,反致病情加重,不可不慎。

 

外感发热第二十七方:竹叶石膏汤〔杏林医话医案〕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 麦冬15克 党参10克 甘草3克粳米15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伤寒论》

 

主治:伤寒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主证为发热,热势不高,38℃左右。无明显自觉发热恶寒症状。

 

个人总结:该方治疗外感后,病情较轻,但体质较弱,气、津已伤。

 

医案:本人医案:张某,男,70岁。患者发热,38℃左右,但无恶寒,自身无明显不适。一天之内也无明显变化。精神神态自如。白细胞正常。初期感觉无法用药,嘱其注意休息,以观变化,第二天,患者病情同前,坚持要服药。细细思之,患者年高,无恶寒,说明表证已罢;无高热,病情不重。当为体虚外感,适用于伤寒后期体虚,余热未清之证。遂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0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 麦冬15克 党参10克 甘草3克粳米15克。两付。

 

服药后,诸证俱消。告愈。

 

外感发热第二十八方:柴胡达原饮〔杏林医话医案〕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柴胡5克  枳壳5克 厚朴5克青皮5克炙甘草3克 黄芩5克 桔梗3克 草果5克 槟榔6克 荷叶10

 

主治:发热,如疟状,(为痰湿阻于膜原)。胸膈痞满,舌苔厚腻,脉弦滑。

 

个人总结:“膜原”,一般理解为胸膜与膈肌之间的位置,有半表半里的意思。湿邪阻滞于此,阳气不得宣通,故有寒热往来,似疟疾的表现。

 

医案:赵某某,女,10岁。主诉发热十余天,用抗菌素无效。查白细胞不高。嘱白细胞不超过12000,不必用抗菌素。现患者诉上午体温38℃左右,下午体温略降,但也不低于37℃。询之得知下午怕冷。查舌边尖红,舌苔黄腻。此证前所未见。既往经验,湿热证,无论是三仁汤还是霍朴夏苓汤,均是下午体温高于上午。蒿芩清胆汤,一般有高热表现。均与此证不符。但患者舌苔黄腻,湿热证明显,舌边尖红,热证明确。考虑到患者下午畏寒,当有表证。先与解表,用霍朴夏苓汤,二付。再诊,患者不再畏寒,舌苔明显消退,但舌边尖红如前。表证已解,但清里热祛湿:给予三仁汤祛湿,同时服用银翘解毒片清热,3付。三诊,患者舌转淡红,但发热反高,上午即达38℃以上,最高达38.5℃。热已清,而发热不退,为湿邪阻滞无疑,发热乃阳气不宣通所致。此时患者自诉腹中疼痛偶发。以为寒湿阻于膜原所致,给予三仁汤去滑石之寒,加草果、槟榔、黄芩,仿柴胡达原饮之意,4付。仅服一付,第二天早晨,患者家长来电,体温已恢复36.7℃。嘱其续服一剂巩固疗效。总结,此证即柴胡达原饮证,开始即当用原方,祛除湿邪,宣通表里。可惜自己见识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