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齐阁忆旧--贺宝善 (简介)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1-22

思齐阁忆旧

内容简介

本书为香港版《思齐阁纪事》增删修订而成。分“人物志”与“随笔篇”二辑,计五十二题。以忆述故人、追述旧事为内容主旨,笔迹所及齐如山、梅兰芳、齐白石、李石曾、司徒雷登、罗大冈、李崇道、王安、韩叙等数十位现代闻人。大多与作者或亲或友,过往甚密。因系亲身交往感受,故六十年故人往事堪称信史,不同于源自二手资料或道听途说之真伪难辨。

  作者幼承家学,于旧籍颇有根底;长入燕京大学,复受新学熏陶,学贯中西。“思齐阁”为其书斋名,寓意“见贤思齐”与纪念外祖父齐如山先生。她笔下高阳齐家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奋斗史迹,虽散见分题诸篇,但综合来看,也从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之历史背景及动荡世局,读来令人怀念深思。

内容提要

作者幼承家学,于旧籍颇有根底;长入燕京大学,复受新学熏陶,学贯中西。“思齐阁”为其书斋名,寓意“见贤思齐”与纪念外祖父齐如山先生。她笔下高阳齐家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奋斗史迹,虽散见分题诸篇,但综合来看,也从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之历史背景及动荡世局,读来令人怀念深思。

2作者简介

贺宝善女士,原籍湖南长沙,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毕业。曾教授钢琴及中文,喜爱书画及写作、译述,著有《思齐阁纪事》等。

3图书目录

自序 序一 吴丰培
序二 李崇道
序三 张文颖
人物志 怀念外公齐如山
李石曾与高阳齐家
梁敦彦及其后人
司徒雷登校长与傅泾波
一代名医张孝骞教授
我所知道的利铭泽
三舅齐熙博士
七姨夫罗大冈教授
怀念十姨夫——钢铁专家杨树棠
发明家及企业家王安博士用
西藏史专家吴丰培
顾青瑶老师
冯康侯老师
张静江家的三小姐
京剧大师张君秋
永不言休的建筑师章翔
战地记者曾恩波
韩叙大使
布朗先生——残而不废
访问李崇道博士
张国兴与罗宏孝
免疫学家钱玉昆
“光纤之父”高银教授与夫人黄美芸
华盛顿的专栏作家
林重庚在世界银行的工作
由贺益兴纪念奖学金谈到我家的长龄公
外子姚刚
……
随笔篇
齐如山与齐白石
齐如山与梅兰芳
《齐如山京剧脸谱》复得忆昔
……
后记:梦

4图书摘录

怀念外公齐如山
近日在报上看到介绍《梅兰芳》电视剧的文字,其中齐如山一角由石维坚饰演,不免想起了不少往事。齐如山是我外公。自一九三七年夏我由济南被送到北京的外公家学古文起,到一九五一年离开台北到香港结婚为止,十四年间—直跟随在外公身边,有幸受到外公的教诲。外公一生可记述的事情很多,现仅写一些他对中国戏曲研究的往事,以表示对他老人家的怀念。 有人说齐如山是国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梅兰芳的老师、革命家和民俗学家。其实,称他是国剧理论家,我觉得更为合适。因为编剧很多人都会,但真能把国剧理论纳入学术之林的,到现在为止,恐怕还只有他一人。他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印证、问讯及观察所获的心得,在他晚年出版的三十多万字的《国剧艺术汇考》中可见一斑。
在《齐如山随笔))中有自传一篇,他把自己的生平分成四个阶段:一是读经书作八股时代,二是学洋文科学时代,三是经商做买卖时代,最后是研究戏剧时代。外公于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农历十一月初八)生于书香世代的家庭。原籍河北省高阳县,祖父钟庆公(字叔才)及父亲令辰公(号禊亭)均是进士。外公三兄弟,兄宗祜(字竺山),人称齐大爷,中过举人,后专管家中的实业。外公宗康(字如山),排行第二,人称齐二爷。弟宗颐(字寿山),人称齐三爷,留学德国,后在教育部工作。三兄弟从未分过家,外公靠着家中有殷实的买卖,不必为衣食担忧,可以终生追求学问。他常常提起名丑萧长华曾取笑他说:“齐先生,您研究这个(指戏剧),往哪儿吃饭去呀!”外公笑着回答说:“我研究这个,不是为吃饭,而是吃了饭来研究的。”外公自幼聪颖过人,四岁时已跟老外公在枕头匕认字兼念唐诗,五岁后读四书五经,一直到十七岁读完《尔雅》、《公羊》及《谷梁》,同时还学了天文、算学及八股等。后来老外公觉得学八股没有什么意思,应学些科学,乃把兄弟三人送到同文馆学洋文,那年外公十九岁。同文馆只重翻译,当时学洋文受人鄙视,学生不多,为招徕学生,成绩好的每月津贴银子三两,后可递升至十五两,当年—个翰林进士,在中堂尚书家教书,每月也不过八两银子。可惜管理不善,外公读了五年,只学了些德文、法文及化学等而已。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城,同文馆停办,外公就开始做买卖了。原因是拳乱遭害良民甚多,外公高阳老家也未能幸免。老外公伤心之余,嘱子弟一不许为清廷做官,二不许当翻译,为外国人服务,故此除了做生意外,别无他 ……
近日读的一本《思齐阁忆旧》,作者贺宝善,是那位将梅兰芳推向世界的京剧前辈齐如山的外孙女。
   初读此书时,兴趣不浓,因她所讲的人或事都是不熟悉或没有概念的,而越看到后面,兴趣越浓,因为那时已将她讲述的一个一个的点连成了面,购成了一幅一幅美丽的图画。
   读罢掩卷,眼前呈现出三种画面:一幅解放前老北京书香之大家庭的生活画卷,一幅作者家族人物长卷,一幅香港上流社会的生活面貌。
   作者贺宝善自幼在北京西裱贝胡同的外祖父齐家长大,后在燕京大学习钢琴,解放后主要生活在香港,老公系其燕大同学,在香港太古公司任要职。
   作者讲她的母亲,即齐如山的女儿齐长,善画,曾随徐悲鸿习画。出嫁前,她曾自绘一套瓷具送去景德镇烧制,成为一份特别的嫁妆。现在,作者珍藏着几件母亲的瓷器,而她远在伦敦的女儿家中,也摆放着其外祖母的这样一件瓷器。
   作者在香港生活时间长,她写自己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香港上流社会鲜为人知的一角。前段时间香港报刊披露汇丰一女高层为学拉丁舞支付数千万港元学费,使我们瞠目结舌于香港有钱人的生活形态,说明大众对香港富人生活知之甚少。而在《思齐阁忆旧》里,作者写及她在山顶的花园房学种兰花,到修道院做义工,在香港赛马会拥有一匹马及其先生介绍梅艳芳入会,学打高尔夫球及对世界各地高尔夫球场所作比较,国外旅行生活游印度、夏威夷、威尼斯等,现在北京购置一四合院闲住等等,为我们了解为数不多的香港富人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思齐阁忆旧》近期出版,作者是香港文化人士贺宝善女士。读者或许会问:思齐阁是怎么回事?故事或忆旧都从这个“齐”字展开。“齐”是中国上世纪京剧学者齐如山先生,是书作者的外祖父。只是近半个世纪,齐如山的名字在京城极少有人提及,大概是因为齐如山先生自1949年即移居台湾之故。提起京剧离不开梅兰芳先生,但是梅先生背后最大的支持者之一却是齐如山。贺宝善女士自幼在当时的北平受外祖父教诲颇多,熟知齐先生的学问、为人、生活,特别是与梅兰芳戏剧成就的关系。“思齐阁”的斋名就是由齐如山先生而命名,“忆旧”也是从忆齐如山先生开始的。

    20世纪是京剧、歌剧最为发达的时代,演唱家辈出。西方歌剧艺术中的歌唱家从卡拉斯、施瓦慈科普、卡加索、夏里亚平到近年的帕瓦罗蒂、多明戈等,曾红极一时于西方剧坛;而中国的京剧界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须生谭、马、余、周(周信芳),武生杨小楼、裘、高以及北京原富连成科班和戏曲学校的名教师如萧长华、郝寿臣、王瑶卿等等,都在20世纪的剧坛上留下了美名。其中最享誉国内外的非梅兰芳先生莫属。然而仔细分析歌剧与京剧之别时,即可发现:歌剧之演出从“戏单”上可以看到歌剧的作曲家、演员、指挥和乐队都名列其中,如普契尼谱写的“蝴蝶夫人”由某某女高音、某某男高音主演,由指挥家指挥其乐队演出;而中国的京剧则在“戏单”上只列剧名如“霸王别姬”和演员如梅兰芳与杨小楼等等,剧作家及伴奏演员除个别者外,多不为人知。这种不同反映了一种文化差异。

    《思齐阁忆旧》的作者贺宝善对齐如山先生的回忆,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即京剧的剧作家齐如山等也和莫扎特、威尔第、普契尼一样,在京剧的发展中起到同样的作用。书中,作者不只认定齐如山先生在为梅兰芳演出的剧本编写上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在协助梅兰芳的演出事业上,尤其是把梅兰芳推向国际舞台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齐如山与作者交往的生活、学问、文化等等,从细微到大处都有非常富有情感的回忆,把已经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京剧学者重现在读者面前,对京剧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忆旧》分人物篇和随笔篇两部分。内容各有偏重,但所忆旧事却都有内在联系。由于作者青少年时代住在当时的北平,又是名门大家,交往多为当时京华名人。以齐如山为主线旁涉20世纪中华文化名人甚多,如齐白石、张静江、张孝骞、张君秋、章士钊、司徒雷登、罗大冈等等。虽然作者与各名人直接接触不多,但通过晚辈好友或亲属所闻所叙,则使故事更带人情味和真实性,是难得的“民间”史料。书中除对旧京人物遗事讲述颇为动人之外,对20世纪北平的旧事旧物感人之处,更是有深情的回忆,譬如“井”、“北京的旧地图”、“我与烹饪无缘”等篇,都对北京的旧事从各种角度进行了讲述。笔者也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读此作仿佛回到了那个青春年华的旧京,颇多感慨……

    忆旧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近年忆旧之作很多,大概是因为近半个世纪旧事多被埋没,历史的残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忆旧不只是个人感怀的独白,更可补正史之不足,从多种角度、多种侧面来修正和补充历史,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见贤思齐忆故交(图)

北京晚报
见贤思齐忆故交(图)

  一本书,取了《思齐阁忆旧》这样古雅的书名,封面的作者署名后面又不带任何提示。能够首先关注它的,注定是那些从旧时代走过的老知识分子。只有他们,才能读出作者贺宝善背后的历史信息以及封面那张旧照片上一个姓齐家族(即齐如山家族)的文化印记。也因此,这本书的出版令他们格外欣喜。为这本书而举行的图书会,成为另一种意义的同学会,集中了燕京大学与贝满女中的诸多校友,时隔几十年相聚,他们每个人的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书中的文字唤起了他们对旧时人与事的回忆,他们说:这是一段
二十世纪的儒林野史,如果没有贺宝善回忆,恐怕一些细节就不被人知了。他们又说:写这些历史人物,贺宝善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有她这样的身份,才可能接触到如此广泛的人。

  仅看书中所写的人物目录,就知道此言不虚:“人物志”与“随笔篇”涉及人物五十二题,个个都是近现代名家:齐如山、梅兰芳、齐白石、李石曾、司徒雷登、罗大冈,而这些人物之于贺宝善,又绝非书本印象,而是和她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剧理论家齐如山是她的外公,她9岁那年被送到外公家度暑假,因为抗战爆发不能返家,从此一呆就是十四年;罗曼·罗兰研究专家、诗人罗大冈先生是她的七姨夫;而西藏史专家吴丰培先生、清华大学创办人梁敦彦先生都是外公的好朋友;司徒雷登先生,是她上燕京大学时的校长;书法家冯康侯先生是她的书法老师,还有一些人则是她燕京大学的校友。《思齐阁忆旧》追忆的主要就是这两所学校出来的有成就的知识分子,还有与外公齐如山相识相交的艺术家。

  “思齐,有双重含义,一是见贤思齐,二就是纪念我的外公齐如山。”贺宝善女士这样解释她的书名。这本书2000年最先在香港推出,在知识界反响颇好,今年出简体字中文版时,她又特意增加了一些人物和篇幅。她说,提笔写第一篇《我的外公齐如山》的动因是,1988年在《文汇报》读到梅兰芳口述《我的舞台生涯》,其中并没有提到外公齐如山。“我的外公是国剧理论家,为梅兰芳编写了四十余种剧本,梅兰芳扬名海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公,外公也因梅兰芳而得以实践他的戏剧理论,相得益彰……他亲自为梅兰芳排戏编戏,所编剧本多达四十多种。为了传扬中国文化,外公还积极安排梅兰芳国外演出事宜,双方密切合作近二十年。”贺宝善这样梳理外公和梅兰芳先生的关系。这篇文章同时也是为纪念齐如山逝世25周年,没料想发表出来大受欢迎,于是就陆续写了一些忆旧文章。

  虽然贺宝善女士自称动笔已是花甲之年,但是,书中对于人物史实的回忆,仍然不停留在个人眼见耳闻上,史料的缜密细致与叙述的沉静从容,都使这部书有了更多信史的意义。而如何做到人物史实细节了了分明?贺宝善回答说:“这些人我都认识,但是为了写他们,我还是在图书馆找了很多素材与专著。有的还与被写之人的家人联系采访。飞到美国采访的时候有的是。”贺宝善的夫君、大名鼎鼎的香港太古集团董事长姚刚先生则补充:为写这本书,她的书房已经成为专业书房,里里外外全是资料,别人想踏进去都难。孙小宁

齐白石与齐如山

齐如山的外孙女贺宝善所著《思齐阁忆旧》一书中,第一篇便是《怀念外公齐如山》:“外公于1875年12月26日(农历十一月初八)生于书香世代的家庭。原籍河北省高阳县,祖父钟庆公(字叙才)及父亲今辰公(号禊亭)均是进士。外公三兄弟,兄宗祜(字竺山),人称齐大爷,中过举人,后专管家中实业。外公宗康(字如山),排行第二,人称齐二爷。弟宗颐(字寿山),人称齐三爷,留学德国,后在教育部工作。三兄弟从未分过家,外公靠着家中有殷实的买卖,不必为衣食担忧,可以终生追求学问。”

从记载齐如山生平的各种资料查阅,他早年入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法语,当过北平女子文理学院的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搜集、整理与研究戏剧上,是梅兰芳的长期合作者。他“为梅修改剧本词句,排练身段,一起从事京剧的改进工作,进而为梅编剧,创古装神话剧……1926年后,先后与李释勘等陆续为梅兰芳编写剧本四十余种”(《思齐阁忆旧·怀念外公齐如山》)。齐白石与梅兰芳订交,乃是齐如山牵线搭桥所致。

1920年,齐白石随齐如山到梅府叩访:“记得是九月初的一天,齐如山来约我同去的。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可以说是恂恂儒雅”(《白石老人自述》)。梅兰芳对于齐白石的到来十分高兴,热情款待,谦和有礼。这也可看出齐如山在齐白石、梅兰芳未见面前,对他们的德艺多有介绍,待到见面自然如老友重逢。归家后,齐白石为此作了七绝两首,诗题为“庚申秋九月,梅兰芳倩家如山约余缀玉轩闲话,余知兰芳近事于画,往焉。兰芳笑求余画虫与观。余诺之。兰芳欣然磨墨理纸,观余画毕,为歌一曲相报。歌声凄清感人。明日赠之以诗”。

此后,梅兰芳常邀齐白石前来作客,或聊天,或指点画艺,每次都是由齐如山陪同。来者除齐白石之外,还有其他朋友。“这里面要数齐先生(白石)的年纪最大。每逢牵牛花盛开,他总要来欣赏几回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而齐如山“与齐白石交往甚密,互赠诗画……民国十年(1921)夏,应齐如山之请作草虫册页以馈赠梅兰芳,题云:‘家如山兄来寄萍堂,出此纸,自言索小画册以赠浣华弟一笑,如山兄一笑”(《齐白石辞典》)。

贺宝善书中的《齐如山与齐白石》一文,记叙1946年初夏一天的上午,齐白石应邀来齐如山家作客的情景。当时,齐白石八十有三。“忽听到大门内一阵人声喧哗,大家纷纷往外走,这时只见一位白发长者,颤颤巍巍地由外边缓步走来,个子不高,戴副小圆眼镜,身着白色夏布长衫,腰间系着一个红色的小葫芦,右手拄拐杖,望之真似神仙之属。”齐如山向齐白石一一介绍家人,当介绍到外孙女贺宝善时,特意说明“她也是湖南人”。“一听到是同乡,大师瞪大了眼睛向我看,并用浓重的湘音问我几岁了,在哪儿上学等。”


因陪护齐白石前来的夏文珠女士,怕老人过度劳累,劝说老人停了笔。于是,贺宝善没有得到赠画。但到了1951年,贺宝善婚后与丈夫从香港到上海工作,回北京探亲时,齐白石作了两幅画相赠。从中可看出齐白石与齐如山不同寻常的感情,因为齐如山已于1949年去了台湾。齐如山辞世于1962年3月18日。
吃过午饭后,齐白石一边在院子里散步,一边和齐如山聊天。然后,在画室为齐如山的孙辈现场作画。“大师笑着就三笔两笔画成斗方小鱼或小虾分给他们,记得给我表弟李臻吾的一幅画上题字:‘臻吾公子,少年多慧,白石喜之,故赠此画。’”

作者:聂鑫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