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诗词百家评说】网络诗词的七年(苏无名)

 江山携手 2014-11-22
  七年,网络诗词从童年走向了成熟。从聚合到分散,它呈现出越来越独立的创作态势。其作者因独特的交流平台和创作语境,营造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桃花源。网络诗词在当下社会处于一个身份尴尬的境地,不被主流创作群体和研究群体所承认,但是又在真实地影响着主流;它向传统汲取营养,又与传统背道而驰。   诸位,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但是我们并不能作为网络诗坛的代表。更多的是没有到场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爱好诗词,只是和我们的风格、审美观不尽一致。   我在这里做此发言,并不意味着我比在座的诸位更熟悉网络,也不比各位更熟悉诗。更不意味着诸位需要认同我的一己私见。我仅仅陈述七年来,我对网络诗坛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上世纪末,有关“诗歌危机”的说法不绝于耳。甚至说“诗歌已死”。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曾经风靡一时而又迅速走入低迷的新诗。但是,对不绝若缕的旧体诗词,读者群痛心失望之余,更觉得已经是“郐下不论”了。   诗词被边缘化,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新文化运动和文革都难辞其咎。两者造成的我们对传统的隔膜。这些学者们论之甚详。后来西学东渐,影响深广。从文艺上看,它将中国诗学的创作传统和阅读体系破坏殆尽。更加重要的是,当代教育对诗词的漠视。诗词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太少,仅仅以记诵为目的。即便在大学中文教育,甚至古典文学的教育中,这种遗憾也依然存在。同时,当前主流文化对诗词的屏蔽,主流媒体对诗词的冷落,都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学习它的环境。   而与此同时,新诗的质量每况愈下,沦落为现在分行形式的“梨花体”,越来越不讲究音节,不讲究蕴藉,不讲究意境和神韵。但是它操作简单,如同佛教中的禅宗。在本已凋零的诗歌领域内大行其道。现在我们在公众场合,常常能看到的那些浅白如话、平仄不分、格调不高甚至不知所谓的旧体诗词。其措辞、行文和审美态度,很大程度上向先天不足的新诗靠拢。而不是靠拢已被隔绝的传统。   “诗学是中国传统之学,千百年不绝。及至今日,能继此往圣之学者,殆不多矣。尤以建国之后,新文学未臻其境,旧文学颓然式微。习之者日少。今检点网络,得诸作者,为一编。存斯人也,存斯文也。”这是我在《网络诗坛点将录》序言所述。也正是我致力于网络诗坛研究的初衷所在。荒冷凋零的网坛,突然寻觅到数以百十计的同道。顿觉有大地春回,苍天厚我使之不孤之感。欣喜之情,自不待言。所以从02年开始,即着手为网络诗人作传。历时四年,凡阅览六万余帖、四百余人。完稿之后的欣喜,远远多于疲惫。   我所看到的作者,我所看到的作品,其实还只是网络诗坛的冰山一角。如今的网络诗坛,已经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爱好者,数以十万计的创作者,数以万计的论坛、个人网站和各种聊天室。每天的诗词发帖量,平均有数百首之多。从如今网络诗坛的创作数量而言,超过了以往数千年诗词的总和。   网络诗坛大约发轫于00年。再往前追溯已无必要。若必欲以何人、何诗、何刊物为其标志,则难有定论。因为即便有横绝网络之诗人,有独步一时之作品,有兼容囊括之刊物,都有其渐生的过程。   网络诗坛之兴起,依赖于网络所赋予的自由原则。网络诗坛的之聚合类型,应有二种,一种为网页类型;一种为聊天室类型。虽同一源,而支脉各异,绝不雷同。   谈及网页类型,不能不提到天涯社区的诗词比兴,比兴对于网络诗坛的发展壮大,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现在网络诗坛中有所建树的作者,几乎都出自比兴。比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作网络诗坛的渊薮。它之所以具备其渊薮地位,除了种桃道人、廖天诸君筚路蓝缕,事必躬亲之外。发帖环境的自由、版主制度的合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此之前,榕树下、新浪都有开辟诗词版块论坛。后来一些地方资源网站、大学的bbs,也都为了迎合读者,创设了类似的栏目。这种门户网站对于诗词论坛的分设,好处在于聚积人气。使得参与者基数更大,交流更为活跃。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有效参与者并不多。整体质量较低。   专业诗词论坛如静虚子等人创办的“网络梁山”。这个网站有些像如今的“百花潭”,一心一意只做古典诗词的内容。后来的光明顶、三江油铺也属此类。一个一个消亡,又一个一个兴起。   然后是大大小小的个人网站。它们的兴衰更为频繁。早期的比如音竹庵主、和后来做成文化综合类的菊斋。但是专业的个人诗词网站并不多。我曾经在99年和00年做过统计,包括偏重诗词的在内,也不超过800个。偌大的一个中国,这个数字无疑是让人失望的。当然,这其中自有其原因:第一是网络尚未普及,网民数量还不够大。第二是个人网站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很多诗词爱好者也视此为畏途。第三是互动交流的氛围还不够,也就是网络诗坛本身还不够成熟。一些人在经历了寂寞的坚持之后,选择了淡出。   谈及聊天室类型,腾讯的qq聊天室,诸如天涯孤舟等人创建的诗风词韵、慕容宁馨等人创建的竹筠清课,曾经都有过人满为患的经历。腾讯本身固定的诗词类聊天室其实不多。这也反映了一些门户网站对于此往圣之学,在当今社会地位边缘化的一种准确认识。此外还有网易、碧海银沙等网站。也都有诗词聊天室的分类。   在聊天室里,更加彰显网络自由所带来的活力。来之如鹜集,去之如脱履,这样一种天马行空、自由平等的参与方式,也是网络诗坛活跃不衰的内在原因。   常言道“必也正名乎”,但是为网络诗词正名,确乎是一件难为之事。现在只能以大家普遍理解与接受之方式,与传统诗坛并举而略加辨析。   创作群:   传统诗坛,普及性较为广泛。其结构大致可剖分为几个层面:   中国诗词协会以其历史原因,占据此结构最为显要之地位。甚至有给城市颁奖授牌之特权。其功过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显然协会中以格律不通、歌功颂德者居多。其诗词被大众俗称为“老干体”。   各地诗词爱好者所营构的是第二个层面。譬如留社、鸿雪。一般取其社员风格相近,旨趣相合。   第三个层面为散于各地的个体诗人。他们无所从属。随着时代和信息化的进步,原本会老于户牖的诗人们纷纷被发掘出来,收编到各种文学社与诗社。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多人拙于沟通;甚至隔绝诗坛的孤独诗人也不少见。   第四个层面以学院派为多。书斋学者,创作不多,流传不广。很多人未必精谙辞句,但是作为诗词艺术理解最深刻的一类人,往往在诗词界扮演隐性权威的角色。   网络诗坛,主要创作群体为青年人。或者已有诗词创作的根基,或者自涉网后学习诗词而得窥堂奥。他们或散在论坛,或散在聊天室。在网络中拥有一个或者多个身份。在现实中散于各地,没有固定统一的组织。不容易形成流派(但是容易形成群党)。虽然结社,但是个体与组织之关系不甚紧密。特殊的如留社、甘棠,虽然萌生于网络,社中独立的个体,大多依然皈依于网络。但就两个诗社本身,已经和网络诗坛相去甚远。因为一旦成为组织,其所包含的自由度就已经大为缩减。   网络诗坛结社的自由,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之特点:   第一为社员之间的交流应有相当的自由,唱和与评点,不能受现实关系的约束;   第二为社员与诗社之间的自由。社员无必要之义务与责任,诗社亦无必要之约束与要求,彼此之间应该是一种“合留否去”的关系;   第三为诗社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应该自由。兼容并包,而不宜形成太一致的风格、太一致的创作理论。这样容易排斥外界、固步自封。(举例居庸)   创作特点:   古人诗成,多笺寄好友,然后等待他们的见解和点评。传播的范围有限。时效性不够好。好的作品,辗转传播于在口耳之间,笔墨书信之间。往往山远路长,鱼鸿难至,音书不达,“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常常只能是诗人一个遥远的梦。   在网页模式下,网络诗词的创作一般和传统创作模式并无差异;只是地域局限不复存在。诗友交流更为便捷频繁。一篇诗成,即有读者,彼此发戚戚之感,或相切磋砥砺。或诘难,或答疑。于读者知人论世,于作者反观利弊,都不无裨益。好的作品短期就能被转载到各地,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这种频繁的触发,使得网络诗坛里诗人们成熟的节奏加快。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作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熟起来,技法从生疏到圆润,境界也日见精进。当然也看到很多作者心生倦怠,淡出网络。我非常感慨于孟依依写网络的一联:“我来才一瞬,花谢已三回”。非深谙其间三昧者绝不能道出。   在表现形式上,一首网络诗词,可以按照内容,配上朗月疏竹,夜静山空的画面。也可以按照节奏和情感配上高山流水和平沙落雁的背景音乐。这些是传统所不能比拟的。虽然这种技巧,不能触动诗词的本质,但是对于诗词在当下的传播和接受而言,无疑是有很大的助益。   在聊天室模式下,催生了一种临屏技术。其实还是古代“刻烛、击盘”限时作诗的现代演绎。值得一提的稻香老农和他的“作诗机”。作诗机初成于01年。学界和诗坛也曾引发过小范围的轰动。王兆鹏、尚永亮先生曾经盛赞过这一作诗软件在研究和推广教学上可能存在的巨大价值。   当诗词可以通过鼠标轻点、电脑软件瞬间作成的时候,诗词也就只剩下了形式的空壳。但是这种对可能性的探索,理应被我们所铭记。   创作风格:   网络诗词的风格,较传统而言,并不是更为多样,而是更为集中。其实现在所谓的网络流派,在历代诗坛,尤其是清季以来,并不鲜见。虽然新词汇、新视角、新对象、新思潮、新审美、新价值对于诗词的影响历来不绝,但是未有如今日之盛。   如何在旧形式里,来构造新词汇(无以为名)、运用新视角(李子)、描述新对象(独孤食肉兽)、表达新思想(东海一枭),完成新审美(小眉),体验新价值(实验诸子)。延宕开来,将会是一个很大、很有趣的话题。这里略述。   嘘堂所坚持的实验体。试验无体。所以响马先导,嘘堂踵继。高树等人影从之。李子所坚持的实验体,却只有李子能够适应。其余诸子,风格差异,在我的《点将录》中悉已评述,不赘述。   网人结集出版,最近也日见寻常。最早的可能是方舟子的诗集,后来是象皮出版的《网络诗三百》,其中新旧体参半,再后来是六艺出版的《有所诗》,其后网络诗词的出版已经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了。从这些次序先后的作品,最能看出网络诗词的发展脉络。从格律未稳,到个性鲜明,技法老道。新面孔越来越多。   这些年来网络诗坛围绕创作的内容、格调诸多方面,也进行过反复的争论。这也算是网络诗坛成熟和自觉的一个标志罢。只是诗评、诗话没有跟上诗词创作在网络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数量不多,而且良莠不齐。没能走出传统诗话关于“辞藻、情趣、神韵、境界”的话语圈,但是又没有完全理解这些词的内涵。造成现在诗词评论的水平整体较低。   网络诗坛所面临的一种尴尬,还在于身份的缺失。对于现实的诗坛而言,网络诗坛虚无缥缈。彼此之间隔膜既深。但是也有一些诗人,身份游离于两者之间;对于诗词研究者而言,当代诗词研究,本身就是一片空白,网络诗坛的研究,尤其显得无人问津。更多的人仅仅怀抱乐见其成的态度,或者赴水弄潮,游戏其间。客观原因在于网络诗词还没有成型,作品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整个学术界也没有提供一个可供研究的范本。   但是我想,如果网络诗坛缺席了,那么,所谓的当代诗坛,也是不完整的。旧体诗究竟有没有向大众推广和普及的必要。怎样推广,意义何在?这是有心人的事情。有没有必要做诗词门户网站,又如何运营维持。这也是有心人的事情。老调重弹,无非抛砖引玉。把时间留给真正的诗人。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