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伏邪

 johnney908 2014-11-22

   谈起伏邪,人们多回想起温病中的伏温,从历史文献中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找不出温邪可以伏留的充足依据。伏邪也是从《内经》就有的,《三三医书》有《伏邪新书》专论伏邪,对伏邪的解析已经非常透彻,对伏邪的发病也做了基本的讨论,其中便没有论述伏温。

    外感伏邪的隐伏发病在一定阶段属于外感病的迁延。另外又属于内伤杂病的范畴了。思考一下《金匮要略》论述的内伤杂病,大多由外邪导致。能够导致内伤杂病的伏邪多为风邪、杂邪和时邪。作为时令正邪的大邪是难以伏留的。所以张仲景说“大邪中表,小邪入里”。伏邪导致的杂病纷繁复杂,发病缓慢迁延隐匿,一旦出现明显的症状常常表明已经完成了积聚的传变,难以治疗了。所以对伏邪的认识应该深入研究,伏邪的分类,伏留部位,不同伏邪的致病的病机传变,病因理论特点,治疗理论等等。比如艾滋病的病因,中医学不仅属于偏邪,又属于伏邪,因而不可能是温病,因为温邪不能伏留,其流行病学的气伤汗出,卫外不顾的主症明显是风邪为患,偏伤在卫气。血液及性传播,按照中医的疾病命名方法应该叫阴阳易或血易,这样才能开始艾滋病的中医诊治理论研究。

   伏邪理论与偏邪理论一样,主要的内涵也被现代中医学健忘了,这是中医理论重新建构的重要基础理论知识,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相关方面的临床工作不但难以开展,更谈不上深入正确的认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