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难民在上海》之虹口印记

 pengxq书斋 2014-11-23

《犹太难民在上海》之虹口印记

 

本期内容

上海虹口区的摩西会堂刻录了许多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印记,两万多犹太难民和居住在虹口的十万中国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了二战的艰难的岁月,留下了难忘的真情。本杰明的父母家族里有几百人都死于纳粹的屠刀之下,唯有他幸运地逃到了上海,如今他在美国儿孙满堂,事业有成。一批出生在上海的犹太孩子们被大家被称为“上海宝贝”,他们的故事更是离奇:曾在上海上学的曼弗雷德·沃姆回到德国后成了一名著名的法官;索妮亚当了一名德语和英语老师;而在中国和以以色列建交后,沙拉成了第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解 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近3万欧洲犹太难民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上海虹口区提篮桥一带的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也许称得上是全球最温暖、最宽容的地方。敞开胸怀的上海,就像一艘狂风恶浪中的救命方舟,载着他们度过了最危难的岁月。

【标题】寻觅历史

【解 说】
长阳路上的摩西会堂,是二战期间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这几年上海虹口区政府加强了对历史遗址的保护,投入许多资金重新整修了这座犹太教堂。1994年起,这里成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它承载了许多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留下了虹口的印记。
【解 说】
迄今为止,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犹太难民和他们的后裔来到这里追寻历史的记忆。

【同期声】Katherine 前上海犹太难民
对我来说,找到某一条街道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城市改变了,但这一切很吸引我,让我触景生情,他唤醒了过往的记忆,因为虹口的面貌依旧保持了原样,我希望这些地方能够作为历史遗产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解 说】
1994年,上海虹口霍山公园举行犹太难民纪念碑落成典礼,许多曾经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从异国他乡赶来参加落成仪式。

【字幕】 上海虹口犹太难民纪念碑揭幕

【同期声】阿瑟 施耐尔 前上海犹太难民 美国呼吁良知基金会主席 
告诉我应该走向何方,因为我没有立足之地。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拒绝犹太人,只有唯一一个城市。遗憾的是我和我的家人没有到这儿来,而是去了匈牙利,那个时候,也就是50年前,1944年我的家人被放逐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的毒气室被焚烧。

【解 说】
坚硬的石碑上分别用中文和希伯来文刻着这样一段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万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

【同期声】拉尔夫 赫希 前上海犹太难民
今天我站在你们这儿百感交集,我自己也感到惊讶,50年以前我还是个小男孩,在这里踢足球。50年以后,我代表所有当年在虹口居住的犹太人站在这里。

【解 说】
一批批重返上海的犹太人一直在寻找当年他们在上海生活时的足迹。在摩西会堂里,拉尔夫·赫希同一位虹口老居民见面了。

【同期声】王发良 虹口区居民 
我收到过你的一封信,现在见到你很高兴。
【同期声】拉尔夫 赫希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有一张你和我弟弟的照片。

【解 说】
本杰明·菲什夫意外地在摩西会堂墙上看到了自己当年在上海的通行证。

【同期声】本杰明 菲什夫 前上海犹太难民
这张照片大约是我18、19岁时候拍的,当时占领了上海的日本人,搞了个犹太人隔离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个标志,说明你是一个犹太人。

【解 说】
本杰明 菲什夫一家住在波兰,1939年9月德国侵占波兰以后,父亲让他先一个人逃离家乡,再把全家接出去。本杰明·菲什夫经过西伯利亚和日本神户,辗转到达上海,不过这时候他的家人像其他犹太人一样,再也无法逃出来了。

【同期声】本杰明 菲肖夫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一直希望还有人存活下来。我来自一个有着700人的大家庭,我父母有12个兄弟姐妹,家族几百人都无一幸免,我孤独一个人,所以非常的艰苦。

【解 说】
本杰明 菲什夫如今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企业家。他的总公司设在纽约的黄金地段。

【同期声】本杰明 菲什夫妻子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们有31个孙子女,2个曾孙子女。我们很忙,也很幸福。我对他们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救了我的丈夫,正是因为他们的出手相助,我们才有了今天儿孙满堂,他也是事业有成,我为他感到骄傲。 (这首中国老歌)歌词记不清了,让我想一想,都过去50年了。

【字幕】鸟儿拼命的唱,花儿任性的开,你们太痛快太痛快呀,太痛快

【解 说】
1994年本杰明 菲肖夫,抱着感恩的心情,带着他的妻子、女儿和儿子,一起来看看他长大的地方,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同期声】本杰明 菲肖夫 前上海犹太难民
过去他们只有两万人,但现在他们的孙子有四、五万人,这些所有的生命都要感谢当时上海人民,特别感谢虹口人民,感谢你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谢谢。

【标题】出生在上海的宝贝

【解 说】
如今来上海寻访的犹太人中,他们有的就出生在上海,因而被人们称为“上海宝贝”。
【解 说】
1939年秋天,就在德国法西斯准备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前夕,一艘装载着犹太难民的海轮悄悄离开了德国汉堡港前往上海,一对年轻人就这样在逃往上海的轮船上相识并相爱了。第二年他们在上海结婚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为曼弗雷德·沃姆。

【字幕】德国梅明根,曼弗雷德·沃姆之家

【同期声】曼弗雷德 沃姆 法官 前上海犹太难民
这只猫很象我家在上海养的那只。 杜卡斯,快来。
由于中国人民的友情,使我们逃离了死亡的威胁,在上海得以生存下去,对此我十分感激。我们时常提起那段往事,也正是由于这段经历,我们夫妇相识了。五十七八年前,那时候我20岁,她18岁,在跳舞的时候我对她谈起了过去的种种往事,我说自己算得上是个中国人,因为我出生在上海。
【同期声】曼弗雷德 沃姆夫人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那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同期声】曼弗雷德 沃姆 法官 前上海犹太难民
她对我感兴趣,想见到我,次数多了彼此都适应了,后来她就嫁给了我。

【解 说】
如今这个在上海虹口地区长大并上过学的“上海宝贝”,回到德国以后成为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一位著名的法官。
【解 说】
在避难期间,新的生命不断在上海新的家园里孕育,在虹口的犹太医院里降生。凯瑟琳的出生地就在这里。

【同期声】凯瑟琳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出生的时候,据我妈妈说,通货膨胀很厉害,接生的医生都不愿接受现金付酬。因此我妈妈怀我的9个月里,我爸爸常常买些肥皂,用肥皂支付医生的报酬。

【解 说】
究竟有多少难民的孩子在上海出生,在2006年上海犹太难民重聚活动中,上海犹太联谊会主席威尔道夫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同期声】威尔道夫 上海犹太联谊会主席
哪些人是当年在上海出生的,你们能站起来吗?

【解 说】
现场有13位来访者出生在上海,据粗略统计,从1939年至1947年期间,在上海出生的犹太难民籍的“上海宝贝”总共有500人左右。

【同期声】索妮亚 缪伯格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出生于1939年10月在当地的医院,我父母住在虹口区。看,这是一张我们家的照片,我当时非常年幼,只有半岁。
【同期声】索妮亚 缪伯格 前上海犹太难民
当时的德国非常残酷,我们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到歧视。我母亲在到达上海的时候怀了我,我当时的情况是幸运的,我父母彼此相爱,而且都很年轻,他们都爱我,给我需要的任何东西。

【解 说】
在上海的时候,尽管生活拮据,但是上海却给了索妮娅一家一种无法比拟的安全感。

【同期声】索妮亚 缪伯格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和父母一起来到这里,我在这里住了大约8年,我父母呆了近9年的时间,而且我的弟弟也是出生在这里,能够回到这里,看到以前的旧址真的很棒,我在这里仍然能够找到许多我记忆中的东西,在我去幼稚园学校的2年时间,我交了很多朋友。

【解 说】
战后,索妮娅一家回到了德国。在当时的上海犹太难民中,只有大约六百人回到了德国。索妮亚后来成了一名德语和英语教师,她一直向她的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讲她对上海的感情。

【同期声】索妮亚 缪伯格 前上海犹太难民
这个房子1998年的时候还存在着,我拍了张照片留念,有人告诉我,你一旦遭遇到任何困难,永远都可以回到上海来,因为你是在上海出生并注册的。


【解 说】
沙拉 伊马斯是1950年出生在上海的,她的父亲是犹太人,1939年,54岁的立 伊 伊马斯从德国、波兰边境,经过苏联逃亡到上海。

【同期声】沙拉 伊麦斯 前上海犹太难民
曾记得父亲就这么说,很冷很冷,冰天雪地,生存的欲望让他们忘记了一切,爬爬爬爬,他们可能是穿过铁丝网,穿过西伯利亚,进入了中国,进入了上海。

【解 说】
在上海,沙拉的父亲和一位中国姑娘相爱结了婚,凭借聪明的经营头脑做起了酒类和地毯生意,还开了一间小酒吧。

【同期声】沙拉 伊麦斯 前上海犹太难民
老爸给我的一个人生的哲学,作为一个女人应该要学会的东西,就是忍耐和宽容,他一而再地跟我讲,宽容一定会换来更大的繁荣。

【解 说】
1962年4月,沙拉的父亲因病去世。从此无忧无虑的千金小姐沙拉,开始经历了一段段坎坷人生。离开学校后,她当过工人,经历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独自抚养了三个孩子。
【解 说】
1992年1月24日,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交。沙拉在42岁这年,踏上了“寻根”之旅。她是中以建交后第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受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2002年,在以色列生活了十年以后,沙拉又回到了中国。
【解 说】
返回故乡后,沙拉积极参与上海的各种社会活动,经常到医院做义工,为病人服务。2010年她获得了“中国十大孝子”等荣誉称号。

【标题】患难见真情

【解 说】
上海市区东部的虹口区至今还保留着一部分当年犹太人居住地的原貌。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成千上万善良的中国人尽管自己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们仍然对逃亡到上海来的犹太难民提供各种方式的援助。
【解 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上海犹太难民重返虹口,寻访旧居。

【同期声】卡尔 贝特汉姆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当时住在里弄的深处,必须要走进去。当你走进去,你会看到很多房子连在一起,然后再向里走。很难形容(房子)都紧挨着。
翻译:你的邻居是犹太人吗
【同期声】卡尔 贝特汉姆 前上海犹太难民
不不,中国人,是向中国人租的房子,我父母租的
翻译:他们(中国邻居)友善吗
【同期声】卡尔 贝特汉姆 前上海犹太难民
是,他们在春节和其他庆祝活动时,会邀请我们参加,我们经常见面和交谈
翻译:如何交流呢 用“洋泾浜英语”。

【解 说】
在德国攻占华沙的恐怖日子里,密尔经学院400多名师生也穿过西伯利亚逃到上海。

【同期声】勃恩鲍姆拉比 密尔经学院
希特勒杀了很多人,但是我们在这里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在这里找到了我们新的家园,中国人用低价把房子租给我们,我们并排住着,我们不用担心上街走动,这种亲切的感觉,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回到家乡。

【解 说】
二战以后,密尔经学院的师生一部分从上海迁移到美国纽约,一部分则去了耶路撒冷。
【解 说】
逃亡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的生活原本已逐渐走上轨道,但是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占领者将上海推入了更为黑暗的深渊。1943年2月,日本把大部分逃亡到上海的犹太人赶进虹口犹太难民隔离区,并用发放通行证的方式来限制犹太人的人生自由。

【同期声】麦克 布卢门撒尔 前上海犹太难民
日本占领了整个上海,我就不能再上学了,我必须搬去虹口,因为日本人强迫我们搬去虹口住。
【同期声】麦克 布卢门撒尔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们被迫迁入虹口隔离区时,我不懂发生了什么事,当时才五岁左右,突然有人来拿走了我们的家具,我就拿了几件自己的东西,躲在厕所里锁上门,也不知躲了多久,他们哄我出来,向我许诺这样那样,最后我打开了门,他们拿走我藏起来的东西,我们搬到了虹口区的保定路。

【解 说】
从此五岁的小卡尔就必须带着这张通行证去上学。拿不到通行证,就没有机会上学,打工,谋生。犹太难民在上海历经艰辛所建立起来的住所,职业和生意受到极大的影响,拥挤到隔离区里的犹太人,必须为生存挣扎,不可避免的挤占了中国人的生活空间,而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同期声】Fredy Seidei 前上海犹太难民
我们到这里是不请自来,我们没有向任何人请求居留许可,但是中国人容忍了我们,没人说:我们还吃不饱饭,滚开!别和我们抢东西。他们没有,真的没有,并且大家渐渐融洽到一起,互相帮助,中国人努力和我们成为朋友。

【解 说】
在寻访的过程中,一位叫马丁的犹太人用摄像机录下了他小时候在上海虹口住过的院落。

【同期声】马丁 布特勒 前上海犹太难民
这是我们经过虹口时拍的,我们去看了看以前的老房子,我妈妈那时已不在了,我和父亲一起过,因而常会挨饿且没人照看。而他们(丁先生、丁太太)总是尽力帮助我,给我们些米啊什么的,这些我永远不会忘记。而当我1994年4月在上海时,丁先生对我说,他不会忘记我父亲那时是怎样帮助他的,因为我父亲曾做过烟草生意,给过他一些烟草,我们离开上海回德国的时候,父亲还给了他一个戒指和一个小盒子作为永久的纪念。

【解 说】
在患难之中中国居民没有烦犹、排犹、更没有反犹,他们与犹太难民朝夕相处,成为朋友和亲人。后来每一次的回访重聚,甚至马路上偶然遇到的老街坊都令人动情。

【同期声】虹口区居民
过去他住在临潼路,我也住在临潼路,到现在,我还住这里,65年了。他也是中国人,因为他在上海住了很多年,就跟我们一样了,以前我在那一边的德国犹太医院里做理发师。
【同期声】原上海犹太难民(女)
我出生在保定路。
【同期声】某老人
老朋友,朋友老。

【解 说】
两万多犹太难民和原先就居住在虹口的十万中国人挤在一块不到一平方英里的狭小空间里,共同渡过了二次大战中最后一段艰难的岁月。不过奇迹也随之出现了:不管你是来自德国、奥地利,还是来自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也不管你是犹太人还是中国人,信仰犹太教还是崇尚儒家伦理学说,大家都在艰难中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当希特勒把600万犹太人抓进集中营里用毒气和焚尸炉进行骸人听闻的屠杀时,近三万犹太难民却在上海存活下来,并开创了新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