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速读|中国遭遇外来物种入侵?

 那份等候 2014-11-23

北京奥体森林公园10月收到多起对牛蛙的投诉。公园锻炼的市民抱怨,园区里听不见往日清脆的蛙鸣,取代的是牛蛙叫声。牛蛙的嗓音粗犷低沉,难以讨喜。


根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园区管理人员的判断,奥森公园的“原住民”青蛙,应该是被“外来者”牛蛙捕食了。这些牛蛙由市民放生而来,凭借极强繁殖力,加上公园湿地缺乏天敌,这里迅速被牛蛙“统治”。


在中国食客的眼里,牛蛙大概算不上什么麻烦:干锅、泡椒、蒜烧、酱爆,一小队食客即可消灭奥森公园的入侵者。然而,笑谈背后的现实是,像牛蛙这样的入侵物种已在中国制造了巨大麻烦。


牛蛙属于中国首批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3年,它跻身国家环保总局和中科院发布的16种入侵动植物名单之列。名单信息显示,牛蛙遍布了当时北京以南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国地区,对本地的两栖动物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影响到譬如滇池鱼类的生物多样性。


牛蛙侵华,亚洲鲤入美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一书的记载,牛蛙原产于北美落基山脉以东地区。1959年,中国从古巴引进牛蛙,在全国多地驯养。“体大肉肥”“肉质细嫩、味美”的牛蛙,迅速征服了中国食客们的胃。很快,牛蛙养殖在中国大陆蔚然成风,也逐渐展现入侵物种的本色。牛蛙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


在一些中国省市,养殖的牛蛙逃逸到野外,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形成自然种群。同奥森公园的情况相似,牛蛙吞食当地的小型蛙类,从成年个体到蝌蚪一律不放过。


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牛蛙已经重组两栖动物的势力,危害到生态系统。一些专家为此呼吁,要鼓励公众大量捕捉、收购牛蛙成蛙作为食用和工业用,以控制野生牛蛙种群的增殖。


比起中国环保部门忧心忡忡的北美牛蛙,来自亚洲的鲤鱼也令美国政府甚为头疼。2014年9月,美国亚洲鲤鱼专家组Jim Garvey一行来到中国,与中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长江水产研究所等机构专家就“亚洲鲤鱼”问题进行调研考察和合作磋商。


在美国,包括鲤鱼在内的8种原产亚洲的鱼类被视为极其危险的外来入侵鱼种。除了鲤鱼,还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它们在生物分类上,都属于鲤形目鲤科,由于最初都起源于东亚地区,它们在美国被通称为“亚洲鲤鱼”。


20世纪中叶开始,出于水体治理等目的,这些鱼被引进到美国。但入美后,亚洲鲤鱼借助洪水等机缘巧合逃逸到野外。由于缺乏天敌,它们在部分美国流域迅速生长繁殖,扩张族群势力。美国本土的鱼类比如鲑鱼,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亚洲鲤鱼已成美国政府多年的心头之患。“部分亚洲鲤鱼已成功迁移至一些更大的河流与湖泊,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态系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小龙虾式难题


物种入侵的确是现实中的巨大难题。在一些生态学专家看来,虽然食客们在网上津津乐道于吃的力量,但实际中,且不论大多数入侵物种是无法食用的昆虫、植物、微生物,即便是一些已被奉为美食的入侵物种,现实中还是遭遇了难以靠吃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作为入侵物种的小龙虾就遭遇了这类难题。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一书的记载,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它原产于美洲地区。大约在1929年,它从江苏地区登陆中国。不同于牛蛙,小龙虾最初并非有意引进,属于无意间带入。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并未视小龙虾为食物。小龙虾的食性广杂,从藻类植物到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甚至动物尸体,来者不拒,因而生存能力极强。不管是湖泊、河流、池塘,还是沼泽、水沟、水田,它都能存活。小龙虾还有惊人的生长速度,刚孵化时仅5毫米长,3个月内它就能长到8厘米。


“哪怕是水体污染,比如高度富营养化而缺氧,小龙虾也可以攀住水面上的漂浮物吸收空气中的氧。即便水塘干涸,只要空气湿润,小龙虾也能熬上一星期,等待降雨的再次来临。”科普作家瘦驼描述称,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国淡水水体污染持续加重,很多本地水生动物大量减少,这也给耐性超强的小龙虾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20世纪60年代以后,小龙虾开始亮相于国人的餐桌。养殖业随即加快了它向天然水域的扩散。这种动物迅速繁殖,既对入侵地的甲壳类、鱼类及水生植物极具威胁,还会危及当地鱼苗、蚌类的人工养殖。由于繁殖力强,小龙虾在中国迅速扩散,目前国内20多个省份都能找到野生小龙虾的身影。


国人与小龙虾的交情已经相当深厚。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小龙虾的产量为8.8万吨,占当年全世界小龙虾产值的83.8%。事实上,喜欢大啖小龙虾的也不唯中国人,中国甚至称不上是小龙虾消费的主要市场。美国、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非洲和欧洲多国都有养殖食用小龙虾的历史和传统。


尽管是食客们的心头之爱,但小龙虾逃逸中国野外,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消费量有限的山区,就造成触目惊心的后果。最初,它们是被作为餐桌上的美味引入,最后,却完全超出人们的掌控。


迄今最受小龙虾之害的就有云南哈尼梯田。2013年,小龙虾的掘洞习性一手造就了哈尼人和哈尼梯田的噩梦。云南元阳县梯田核心区3万亩的梯田,当年遭到“打洞高手”小龙虾的破坏,部分梯田田埂被小龙虾蛀空而垮塌。


云南本地媒体披露,当地农业局的调查显示,几年前有元阳县村民觉得小龙虾好吃,从外地购买了小龙虾后在自家的一丘田里放养。后来,很多村民争相养殖,小龙虾进而在当地迅速泛滥成灾。


近年恰逢干旱期,受小龙虾打洞牵连,梯田经常关不住水,加剧了干涸程度。在梯田核心景区受小龙虾危害较深的梯田里,每亩梯田被小龙虾挖了近百个洞,洞穴大小粗可及手臂,深的有1米多。被龙虾蛀空的田埂,只要轻轻一踩就会垮塌,修复这样的田埂要花费村民一整天时间。


从村民的下酒菜和餐桌美味,小龙虾戏剧性地沦为一大害虫。为了保护梯田美景,当地政府从2012年开始,每年出资110万元购买农药清剿小龙虾。


为彻底消灭小龙虾,政府发布了多项禁令:禁止在梯田里养殖小龙虾;全县境内水产品经营户禁止在境内出售小龙虾活体,发现出售的一律没收销毁,水产经营户只能经营冷冻个体。


据不完全统计,仅是在2012年一年的人虾大战中,元阳县就清理了死虾370万只。当地政府最后被迫对小龙虾深埋处理。至今,这场保卫梯田的人虾大战还在继续。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榜单更新


相比牛蛙、小龙虾这些带着耀眼食材光环的入侵物种,最为国人熟知也更令人生厌的入侵物种当属水葫芦(学名凤眼莲)。搜索新闻可以发现,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江湖流域,在进行一场蔓延数十公里长、百万平方米级别面积的水葫芦清剿战。


各地疲于奔命般地打捞水葫芦,以阻止它扩张带来的麻烦。曾有媒体援引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说法称,每年珠江光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上亿元。


这种著名的水生植物能轻松堵塞河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水葫芦所覆盖之处,鱼群缺氧死亡,臭气横生。水葫芦上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引入,1950年代作为饲料推广至全国,如今已成为普及物种入侵知识的金字招牌。


同牛蛙一样,水葫芦早在2003年就跻身国家环保部门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与它们并列的还有豚草、美国白蛾、福寿螺、非洲大蜗牛这些著名的入侵物种。该期名单总计收录了9种植物与7种动物。


继2003年发布第一批名单后,2010年,环保部发布了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这一次新增了10种植物和9种动物,其中包括小龙虾,以及该时期在全国多地为害一时、声名鹊起的红火蚁。


2014年8月,环保部发布了第三批具有重大危害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巴西龟、尼罗罗非鱼等成为最新上榜物种。这之后,环保部通报的入侵物种总数现已增加到了53个。


新形势下,物种入侵的途径也在变化。过去,很多入侵物种是人工养殖有意引入,比如水葫芦、福寿螺、大米草,有些则是人为无意带入,比如诸多危害农林业的病虫种类。科研数据显示,中国95%以上的入侵物种由人为导入。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约50%是引进后扩散,其中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中,约58%的种类是作为有用植物引入。


“我国大多数入侵物种是随种子、花卉和苗木引进等无意识传入的,而且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入侵的危险性也在增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专家李俊生介绍说,世界各地的外来物种都可能在中国国内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若外来物种竞争能力强,排挤掉本地生态系统中与其占据同等生态位的物种;或是携带某种对本身影响较小但是对本地物种危害较大的病原体;又或者入侵的动物食性广、取食能力强,打乱了本地食物网的平衡,这些都可以使得外来物种升级为入侵物种,危害到本地的生态。


近些年,宠物弃养、宗教放生等因素,也加剧了入侵物种问题。新名单中的巴西龟就是其中典型。巴西龟原产北美,作为宠物出口到世界各地。国内宠物论坛上的爱好者称,它是一种很适宜当作宠物的龟类。巴西龟好看且性格较为活泼,并且什么都吃,养起来很省事。


目前,巴西龟在中国野外普遍存在,并呈迅速蔓延之势。在湖南的湘江、广东的珠江、上海的苏州河、浙江的西湖等地,均有生活在野外的巴西龟种群。巴西龟的幼体被大规模繁殖,而成体的巴西龟常被饲主遗弃。一些宗教放生活动也常随意放生巴西龟。巴西龟已成中国最危险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中国的入侵物种名单还在持续扩增。与环保部更新的第三批名单相互印证的,是农业部发布的消息。2014年7月,农业部称,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已达到529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及农牧业生产等构成了巨大威胁。

据初步估计,光是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农林入侵物种,中国就年均直接损失超过570亿元。


“外来客”的立法难题


“20年以前,经过8年到10年的时间才会发现一种生物入侵,但是这几年,每年都会出现一两个新面孔。”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万方浩说,“从海关截获的情况看,外来入侵物种的批次和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大约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在2014年举行的中国外来入侵生物水葫芦现场灭除活动上,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介绍,从1980年代以来,外来物种在中国呈现出更快的增长趋势。从2004年至2014年,新增入侵物种近50种,20余种危险性入侵物种接连在中国大面积暴发成灾。


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涉及中国的农田、湿地、森林、河流、岛屿、城镇居民区等几乎所有生态系统。


从植物、动物到微生物,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的信息显示,中国目前记录在案的入侵生物有754种,估计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中国发现了51种。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称,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相关规定散见于各种法规甚至文件中,而这些规定的具体执行权又分属于多个不同部门,部门之间权责也不清晰。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表示,实际工作中负有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管理责任的包括环保、卫生、动植物检疫、海洋、草原、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九大行政主管部门。


由于没有统一管制,加上法律模糊,各部门的法定职权关系不明晰,因此各部门只在权限范围内,通过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单打独斗”。


媒体曾披露,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协调过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开展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工作。全国性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早就开始起草工作,但一直停留在起草阶段,也并没有被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有环保人士称,这可能与难以协调牵扯到的多个部门有关,另外,还有可能的是经济利益的牵绊,“很多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此进行限制,经济利益自然也会成为阻力”。


中国关注生态环境的学者一直呼吁立法遏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在主旨明确的导向上,更好地规范外来物种引入,也有利于协调各部门职权和相关法规。


原题为:《大陆外来入侵物种难题》

记者/曾鼎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4年第32期 总第526期


========香港凤凰周刊 ========

香港凤凰周刊 APP新版上线

精彩内容随《凤凰周刊》同步更新

阅读更便捷、更优惠、更及时

修复旧版本BUG,增强了稳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