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子胥

 真友书屋 2014-11-23


司马迁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将伍子胥借吴兵灭楚报家仇,归结为"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他说,如果伍子胥当年跟他父亲一起被害,"何异蝼蚁",但他"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这是一个为报仇雪恨隐忍而成就功名的故事,司马迁在叙述时,显然通过怨毒的发酵、膨胀,强调了某种对比及前后因果。


楚平王杀伍子胥的父亲太傅伍奢,起因是少傅费无忌诬告他与太子建有反骨。楚平王之所以听信费无忌的谗言,是因费无忌为获他淫心,帮他偷换了给太子建娶的秦女。楚平王宠爱上秦女,费无忌怕太子建将来即位,两者都必须剪除心腹之患,这是最早的因。《左传》中说,楚平王换秦女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太子建与伍子胥逃亡是昭公二十年。


伍子胥逃亡吴国,《左传》中无故事,到《史记》中多了三段插曲。一是说伍子胥先碰到好友申包胥,伍子胥发誓"我必覆楚",申包胥立誓"我必存之"。这为后来伍子胥带吴兵杀进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求秦哀公出兵,勺水不入站在秦廷七昼夜哭不绝声埋下伏笔。二是说太子建逃到郑国受厚待,因郑国兵弱,求助晋。晋倾公说,太子如能做内应,帮我灭掉郑国,我就帮你伐楚。太子建竟因此出卖郑国,事败被郑定公愤怒地杀掉。三是说伍子胥过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一渔父在危急中载他过江。他摘下佩剑致谢,渔父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徒百金剑邪!"


《史记》的观点其实非常鲜明,只不过隐在简练又生动的叙事中。司马迁记,伍子胥到吴国后就向吴王僚提出伐楚,公子光阻拗,他知道对方想夺权,就送去刺客专诸,自己带着太子建遗子隐居,"以待专诸之事"。公子光杀吴王僚已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也就是说,伍子胥到吴国等了七年,为一家之仇静候他所谋划的一个国家颠覆。等专诸将鱼肠剑藏进鱼肚,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他成为行人,伐楚也就顺理成章。


这段故事到后汉赵晔写的《吴越春秋》,伍子胥渡江增添了渔父给他拿麦饭、鲍鱼羹,伍子胥怀疑的情节,最后道别问起姓名,渔父说:"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伍子胥送给公子光专诸后,到昭公二十七年楚平王死,伍子胥对太子建遗子说,"平王卒,吾志不悉也,然楚国在,我何忧矣"。吴王僚让公子盖余、烛庸趁机围楚,伍子胥又告诉公子光:"时不再来,不可失也。"都是雕虫小技与画蛇添足。


等吴兵攻进楚国都城,《史记》说,伍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派人对伍子胥说,吾闻人众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你今天连死人都不放过,"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这"此"、"岂"、"其"组合在一起极有力量。伍子胥解释他所为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强调家仇第一,使他所比喻的"日暮途远"也极有悲怆感。《吴越春秋》复述此段时,改动几字就没了那种味道。添了伍子胥掘墓后左脚踩楚平王肚子,右手挖他眼睛说,谁让你信谗谀,害吾父兄!然后安排阖闾妻昭王妻,他自己与孙武、太子建遗子妻楚大臣妻,以辱楚臣。到了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先说伍子胥到东门外寥台湖找墓不见,然后有当年残存石工告诉,墓就在湖中。等堵住流水,凿开石棺,先是衣冠,底下还有一棺。评书就是这样,凭想象一点点发展演义。其实,吴军破楚都城应在楚平王死4年后,尸骨已烂矣。


《史记》中的历史,其实是因果报应史:伍子胥与申包胥,因伍子胥的家仇,走向不同的道路。申包胥求得秦兵救援后,逃不受赏,在故国平安为终。伍子胥却随吴国求霸道而南北征战,殚精竭虑,家仇变成一国之仇,在鞭楚平王尸25年后,被吴王夫差赐属镂剑自杀。《史记》说,勾践用孔子弟子子贡之谋,以重金贿赂太宰伯,太宰伯以谗言逼他走上了死路。夫差杀伍子胥,表面看是因他刚愎自用,实际恰是作用与反作用在导致"天定亦能破人"。司马迁让伍子胥自己做痛心疾首的陈述:我让你父亲成霸;你未立时,我以死为你争之;你成王要分吴国予我,今天你却听谗言要杀长者!临死意识不到因果,对家人说,要在我墓上种树,"可材也,吴其亡乎!""抉我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人将此作为忠臣爱国宣扬。夫差听后大怒,将他尸体密封进鸱夷革,"浮之江中"。"鸱"是猫头鹰,"鸱夷革"按后汉应劭的解释,应是马革做的皮囊。《吴越春秋》将这情节发展为,夫差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漂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状,有何所见?"


伍子胥死后,《太平广记》有一则引自《钱唐志》的传奇,说他要儿子"以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鱼就是鲇鱼,从此"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鱼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走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坐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吴越春秋》中说,越军后来伐吴进城时,见伍子胥头"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史记正义》却引《吴俗传》,说伍子胥曾托梦让越军从东南入,攻城时又作涛"荡罗城东"相助。不管怎样,是死不得安宁,仍然顾复仇而不顾生灵涂炭。


伍子胥死于公元前484年,到公元前473年,勾践才彻底击败夫差。《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勾践灭吴后怜悯夫差,让他到甬东(今普陀山)服役以享天年。夫差说,"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沿用了这个结尾,《夫差内传》中却说,夫差俘后忍辱厚耻不愿死,勾践怒曰:"死者,人之所恶。恶者,无罪于天,不负于人。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夫差才叹息四顾后自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