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修志创新初探

 千秋志 2014-11-23

二轮修志创新初探

发布时间:2013-01-24 21:04:57  来源:  作者:六合区地方志办公室
\

         方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方志工作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二轮修志工作已全面启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圆满完成二轮修志任务,更好地推动方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无疑是方志界同仁们面临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一、在全面总结和继承首轮修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二轮修志工作应坚持在创新中谋发展

        随着二轮修志的全面启动,面对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的不断变化,方志工作者必须在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精神、发展的眼光,探索二轮修志的新思路新举措。这既是地方志工作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总结首轮修志工作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做好二轮修志工作的重要基础。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为二轮修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轮志书是首轮志书的承接,所记述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伟大历程,在记述的内容上与首轮志书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全面总结首轮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其精华,纠正、改进其不足,二轮志书的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二轮志书编纂的创新,一是要体现发展特色,科学把握记述内容的增减。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正确认识发展,准确把握志书记述主线的理论依据。在首轮志书编修中,有人曾提出“求精不求多,求特不求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看,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片面性的。“求精、求特,不求多”都是应该的,志书的内容不可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其内容和文字应力求精炼扼要、详略适当。但在门类上则应求全,如果缺了某一个门类,从整体来讲,就不完整,在应用上也就大打折扣。又如,首轮志书以很大的篇幅来记述经济发展,但往往停留在经济发展的成就上,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孤立地记述经济,对于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惠及和影响”却没有体现,这种记述必然是残缺的,不全面的。同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负面影响,比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的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等这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些志书往往采取淡化或回避的态度,显然也是偏离“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发展观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轮志书编纂要适应这一变化,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旨,对内容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深化有关部类的记述,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深度地反映志书断限内的发展状况、发展特色,志书才能切实发挥资政存史的功能。

        二是要突出时代特色,科学把握详与略。首轮志书在反映时代特色上,曾出现过一些失误:没有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缺少辩证法;还有就是把突出时代特色理解为突出当代内容甚至是志书下限当年的内容,对现状大写特写,对历史和发展过程缺少必要的记述。又如对历次政治运动的记述,由于受“宜粗不宜细”的影响,缺少必要的记述。二轮志书要汲取经验教训,首先在内容上要把握好时代主旋律,要充分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领域中的转型变化,包括深层次的体制转型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内的一切能够反映社会转型的事物,这些都应该而且必须是二轮修志所要重点记述的对象。其次,在篇目设置上,应依据新时期的新事物去设置篇章,把特色事物适当升格,通过增加章节、优化章节题等方式,突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涌现的新事物等时代内容,体现志书的时代特色。

         三是要彰显地方特色,科学把握地方特点的凸显。二轮修志在收集资料、设置篇目、编写志稿时,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抓住大、多、全、独、早、新、高、精、优这几方面,重点突出代表本地的行业、企业、资源等,注意发现改革开放、四个文明建设中的新探索与新成就,以及那些有代表性、有特殊地位又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加以多角度的记载反映。要善于发现传统特征的新变化,对那些新出现的事物、独特的典型、有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起借鉴作用的做法或活动,以及广大读者需要了解的、感兴趣的、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予以记载和反映。

二、“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相结合,确保二轮志书质量

        修志工作离不开广大史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紧密配合。首轮修志采取的是“众手成志”的运作机制,优点是部门修志积极性高,各部门大多安排本单位亲身经历或熟悉了解历史的离退休老同志或业内行家收集资料,责任心强,收集资料面广,能把握重点,分清主次。但其缺点也相当明显:部门志的色彩较重,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资料堆砌,志书质量难上档次;同时因为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修志者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修志进度迟缓。鉴于此,有人提出不妨采取“专家修志”的形式。专家对某专业比较熟悉且有较深入研究,和普通史志工作者相比,他们的记述往往更具权威性。而且专家一般都有各自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一经确定承修,志稿编纂的质量和进度要求能较好把握。但如果单纯依靠专家修志也会产生很多问题。首先,专家掌握的资料对修志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修志是大规模的国情调查,大量的一手资料存在于基层单位,没有有关单位支持,不深入实际,是难以完成这个大规模的调查的。其次,专家虽各有专攻,但可能缺乏修志的实践经验,面对修志这样一个陌生的领域,他们仍然是“新手”,能否适应志书的写作要求,对他们也会是一个考验。

        我们认为,二轮修志应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修志机构组织实施的体制下,采取“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相结合的形式。这既是确保修志进度、志书质量的需要,也是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退休的专业修志人员的作用。利用他们地情熟悉、有一定的修志理论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的事业心、无其他琐事干扰的长处,在续志中做些诸如出谋划策、编辑总纂、审稿把关等较高层次的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修志专业队伍建设。利用机构改革、人员调整的机会,整合修志队伍知识结构,使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优化组合。对现有人员通过培训、进修、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聘请一批长期从事和熟悉本行业的老领导、专业骨干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资料搜集、整理以及专业志的编纂和志稿评审工作。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地方志人才库,组建一支热心方志工作的志愿者队伍,把各界热心于地方志事业的人才网罗进来,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才广泛参与修志,发挥每一个修志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形成“众手修志”的良好局面。这样,编修出来的志书,既有翔实权威的专业资料,又符合志书的体例要求,达到学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赢”。

三、正确处理好二轮修志与保护、开发与利用地方志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轮修志无疑是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阶段性工作,但在全力以赴完成修志任务的同时,也应避免“一本书主义”。保护、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地方志工作一项长期而光荣的使命,这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保护、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是开拓读志用志途径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整合地方志资源,才能使读志用志成为有源之水,涓涓不息。在这方面,南京市一些区县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例如鼓楼区志办在编纂《鼓楼区志》的过程中,附带开发了《鼓楼民国建筑》一书,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他们还积极服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承担了颐和路住宅区保护开发民国建筑群的相关历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工作,以及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馆筹建资料的搜集、布展工作,为用好、用活地方志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六合区志办编纂《古今六合》一书,为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推介六合,为对市民进行“爱我六合、建设发展六合”教育,提供了一道精美的文化佐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