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州市志》序

 欢政文辛 2013-01-09

《惠州市志》序

中共惠州市委书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   黄业斌

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李汝求

修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文化传统。宋代以后,编修地方志逐渐成为惠州官府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惠州市志》是一本全面、系统记述公元前214年至公元2000年惠州市2200多年历史的资料性大文献,是全市修志人员历经近10年艰辛磨砺的结晶,更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项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惠州市在先秦时期为百越之地,古称循州、祯州、惠州,今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千百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葛洪、苏东坡、孙中山、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等历史著名人物曾在这里活动;这里风景秀丽,有道教名山罗浮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昆山,还有风光旖旎、连绵不断的大亚湾海岸线;这里物丰民富,工商业发达,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盛世修志。按照国家部署和省政府的安排,全市各部门和单位紧密配合,于1999年启动编修《惠州市志》。参与编修的工作人员淡泊名利,历尽艰辛,搜集资料,考证史实,长年累月伏案工作,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直至方志编纂完成,为惠州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新编《惠州市志》,分门别类、记载翔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脉络清楚,是科学的资料性著述,是一部融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为一体的传世之作。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们要发挥好方志的资治、存史、教化作用,让《惠州市志》成为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历史经验,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振兴惠州、繁荣惠州做出贡献。如今惠州已经成为风景优美、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并成功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四块金牌,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和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已初具规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实施。惠州发展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在深刻认识惠州过去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创惠州辉煌的未来!

是为序。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五日 

名城惠州第一书

高国抗

2008428日 

一部大书摆在我的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给我一个惊喜。这就是《惠州市志》,由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83月出版。

《惠州市志》核实、增删、修改,三易其稿。无论是从此书内容之丰富,部头之巨大,印刷装帧之新颖看,还是从参与编撰人数之多,编写时间之长看,这部书都是惠州著述史上的一部空前之作,堪称惠州第一书。《惠州市志》的长处和优点很多,今仅简述4点如下。

堪称惠州地区众多志书中的佳志、良志

惠州是广东东江流域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宋代以后,逐渐形成了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延续不断。至民国时期,先后修成的府志、县志已达36种,此外还有山志、湖志等专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旧志不少已经亡佚;但现存的惠州府志仍有8种,计明代6种,清代2种。这些旧志传承并发扬了我国当代修志、后世编史的优良文化传统,又为我们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们都免不了重资治而轻民生,重政治而轻经济,对地情的分类立目不全、有缺漏,对史实的记述简略、有空白,许多地方都是语焉不详,显得资料单薄。而对于烈女、节妇之类宣扬强烈封建思想的内容,则不惜连篇累牍地加以记载,不脱封建旧志的陈腐。拿这些旧志来和新编的《惠州市志》相比较,很明显,《惠州市志》是后来居上,堪称良志、佳志。

继承了传统方志的体例并有创新

地方志是资料性文献,叙而不议,述而不论,寓观点于记叙之中。方志的记述对象,是本地地情,包括整个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显然,这个记述对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对象,必须对它进行分梳,即分门别类才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从而作出清楚明白的记述。而在纵的方面,则必须划分阶段,如划为古代、近代、现代,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之类。因为历史是一条长河,只有对它进行分段,总结出每段的特点,形成前后对比,才能对整个历史过程有清楚深刻的认识,从而作出清楚明白的记述。

资料翔实,全面而客观公正

在长期的编纂实践中,地方志形成了它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三者中存史是首要的,资料是基础,只有起到了存史的作用,才谈得上发挥资政和教化的作用。所以,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惠州市志》的政治部类中设有《党政要事记略》一编,对整风反右、反地方主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记述,不避讳失误。

体现了惠州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地方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不但要写出地情,还要写出它的特点。

惠州是历史名城,岭南名郡,曾先后为州、郡、路、府、专区、市等行政区的治所所在地,是广东东江流域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惠州市志》除在《总述》中作概括强调以外,又在《军事》编中对地方武装、驻军、战事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述,并在《大事记》、《人物》等篇章中进行补充。这就使惠州在军事方面的地方特点凸现了出来。

惠州的魅力所在,不单单在于她的湖光山色,更重要的是她那历经岁月冲刷而凝聚的深厚文化。《惠州市志》中有《葛洪传》、《苏轼传》,《文物》编中有《苏轼寓惠遗址》章,《旅游资源》中有《惠州西湖景区》、《罗浮山景区》等目,还有《大事记》、《总述》中对惠州文化的记述等,使惠州在文化方面的上述特色,表现得很充分。

如今,在改革开放30年之时,惠州市已由一个传统农业地区迈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从内陆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发展,进入了全国经济发展一类重点城市的行列。它的标志,是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的强势崛起,成为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惠州市志》在《电子工业》章中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记述。在《大事记》、《附录》和《图片专辑》中记载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大亚湾落户的不少资料,也反映了惠州石化工业的崛起。(作者系暨南大学教授、省地方史志专家库专家) 

鸿篇巨制   体大思精

司徒尚纪

2008428日  

    在惠州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

《惠州市志》出版发行,不仅是1988年惠州设地级市以来的首次修志的一项重大成果,具有开启先河的意义,而且更在于该志所涵盖内容之广泛、体制之完备、资料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科学性之强、技术路线之清楚,以及写作之规范、文风之严谨等,皆可堪称一流,诚为地级市修志一座丰碑。

了解惠州的百科全书

首先,在志书的整体设计上,该志凡65342章,总共约700万字,从政区沿革开始,并以之为平台,分述自然要素,含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生物、自然灾害等,它们自然特征、变化规律、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等,提供了这些要素在全市的一系列时空剖面,从而为了解该区的自然基础及其历史变迁提供坚实可靠基础资料;继以人文为主线,纵横展开,涉及人类活动一切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举凡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层面,无不尽收其中,从而为了解人类活动在惠州发生的历史过程、各时代特点、时空变化规律、经验教训、利弊得失,以及相互关系等也同样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从该书结构精心安排、合理布局等而言,这是一部很出色的作品。

恪守述而不作修志原则

次之,从修志述而不作原则上看,该志虽洋洋洒洒数百万言,是为鸿篇巨制,但细究其写作风格,一秉以记事为铁的规矩,不作评论,以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作出抉择和判断,这是志书,也是本志最难能可贵之处。例如对事后议论最多的城镇知青下乡运动,该志只忠实地记述自1964年以来多次上山下乡对象、有关政策、安置分布、知青工作、生活状况、侵犯知青权益的事件,以及知青的去向等,丝毫不见对知青运动作任何评论。类似这样的记述,覆盖全书,显而易见,该志是恪守述而不作这一基本原则的,这也是志书与其他论著最大一个区别所在。

既吸收各种文献资料,又进行实地调查

再次,从志书质量而言,该志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缘于该志的科学性,该志除了吸收了有关惠州市辖各区县古今正史、方志、科研成果、考察报告、统计年表、出土文物、谱谍、报刊、杂志等资料以外,还有不少修志人员实地调查、考察的成果,补充文献资料之不足,使该志建立在坚实、可靠,即信史基础上,所记载文字将经得起时间考验,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该志科学性还突出反映在它各篇章结构、内容都符合所涉及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质、内容、体例等,即两者力求达到对应和协调。例如政区一编,分列建置区划辖区三章,从时空结合角度反映政区沿革,符合我国政区沿革地理体例要求。而对于建置具体内容,再分列位置、面积隶属境域治所四大块,已涵盖了政区建置各个方面,使之尽显无遗。

继承修志传统,图文并茂

最后,该志插进不少地图和照片,也是恰到好处、为本志增色不少。方志旧称图经,只是宋代以后地图才大为减少,文字成为志书主体。但地图作为地理学第二语言,它的直观作用和数理概念仍是文字无法代替的,故近现代修志仍没有忽视地图。本志继承了这一传统,在扉页和文中适当使用地图和照片,值得称道。(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省地方史志专家库专家)  

传承文化  弘扬时代主旋律

张英聘

2008428日  

很荣幸有机会拜读新近出版的《惠州市志》,颇有所获,不仅使我对惠州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带给我诸多的惊喜和感动。

弘扬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

改革开放后,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惠州经济迅速崛起,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全市商贸、旅游业等收入逐步增长,尤其是工业的主导地位明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等均居全国前列。到2000年,惠州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就居全省第二位、全国第五位,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电子城,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电话机、电池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脑、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的生产基地。而且外向型经济成为惠州经济发展的主体,惠州市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深度、广度也显著提高,环球、通用、东芝、索尼、本田、健伍、NEC、三星、长城、新世界、华通等大批海外财团和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惠州外向型经济直接连接全球经济链,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惠州的公路、铁路、航运、空运、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学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仅1988年至199810年间就有7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到2000年已有5家电子工业企业列入国家电子工业百强行列。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也迅速发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遍及城乡,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绘画之乡,惠州、惠东平海古城被省政府定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内容都是《惠州市志》所反映出来的。该志不仅系统地记述了公元前214年至2000年间惠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注重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注重对各个历史时期资料的挖掘与保存,尤其对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并用可信的数据资料作为支撑和佐证,突出了时代的特点,弘扬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

较好地处理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任何一部方志编修辄有体例,体例是编纂志书的纲领,是体现志书内容特有的形式。由于编修者的见解不同、旨趣各异,往往采取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历史上的平目体、纲目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新编地方志开展后,根据篇目设置的结构层次,章节体又有所拓展,分为大编、中编、小编三种体式。《惠州市志》在体例编排形式上采用小编体结构,除总述、大事记外设65编,700万字,在门类设置上力求详尽无遗,在内容记述上力求丰富,并注重资料的来源和考证,较好地处理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详列门类,内容丰赡。从总体上看,该志几乎在所涉及到的每个门类中都尽可能挖掘资料,合理地设置每个门类,并对一些容易流于一般记述的内容,也进行恰当的处理并予以展现。如该志第八编《电力》,下设电源、输变电建设、供电、用电、电力规划与施工、电业管理六章,其下的设置与记述也涉及到最具体的单元。如第十一编《城乡建设》,其下的《建筑业》章分了五节: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技术、建设管理、建筑技艺;《园林绿化》章分六节:管理机构、城市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城市防护绿地、园林植物;《环境卫生》章分五节:管理机构与队伍,环卫设施,街道清扫与保洁,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公厕管理。这些内容似乎很普遍、很普通,但往往因此而被忽略。

传承得法,审慎严谨。中国地方志文化源远流长,从宋元方志定型以后,方志编修趋向规范化发展,而且呈现出连续性的特征,因而一个区域的方志编修一修再修,形成良好的修志传统。惠州历史悠久,其志书编修从宋元以来代有续之,明清皆有几次编修。这些志书的编修不仅为研究惠州的历史留下丰富而宝贵的资料,而且为后世方志编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惠州市志》重视历史上优良的修志传统,在篇目设置上甚得古法且有所发展,在内容的编纂和取舍方面,也体现了科学严谨和规范化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料的来源与考证。地方志书最突出的特性是其资料性,因而古人修志很注重资料的出处和来源,除列载引用书目外,还会在正文记述中加以注明。一些地方新编地方志也非常重视资料,但对资料来源往往有所忽略,更谈不上考证,这也是许多学者对新编地方志存有疑惑之处。该志虽在《凡例》中也谈到:入志资料取自旧志、档案、报刊、专著、手札、谱牒、文物考古以及实地采访材料,各项资料均经核实后使用,一般不注出处。但该志对于一些存疑或是难以理解、需要说明之处均在页下作注,很多有关表格或文字资料的来源也注明了出处。

二是附文的收录。历史上方志编修的方法是很灵活的,尤其是对附文的收录形式多样,有的集中设篇分类记述,有的集中与分散结合。从附文的内容来看,有诗词歌赋、文章、碑刻、诏敕奏疏等,既有私人撰述,也有公文,不拘一格。《惠州市志》借鉴古人修志的一些方法,在相关内容附载了有关惠州发展的法规、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和相关文件、史实考证的资料等,而且还有一些文章、报道,这些附文的收录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进程,而且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体现了惠州市各个方面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这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联络处处长)  

有志者事必成

林原树

2008428日  

春节期间,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林惠群同志说,《惠州市志》今年3月正式出版,作为向惠州设地级市20周年的献礼。近日,终于见到了4大部又厚又重的《惠州市志》,欣喜之情难以言表。这是惠州修志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和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市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确实给设地级市2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实在是可喜可贺。

存史之详尽,资政之全面,教化之广泛,出人意料

对《惠州市志》全书还来不及细看,初步翻阅之后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真不简单,很了不起。《惠州市志》立足全市大局,本着求真致用明古详今的原则,在对史料认真甄别的基础上,对历史上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79年以来的史料做到能收尽收,记述了公元前214年至公元2000年底两千余年间,惠州市自然和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各方面的历史轨迹。简直就是一部关于惠州的百科全书。借用清代张联桂的话说,记载之详尽,体系之谨严,……洵可谓毫发无遗憾矣。(光绪《(重修)惠州府志》序)。志书有存史、资政、教化之功能。《惠州市志》存史之详尽,资政之全面,教化之广泛,出人意料。因此,它的出版发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体编篡人员共同努力,终使《惠州市志》今年面世

《惠州市志》从1992年开始筹备,到今年出书,历经几届政府,阅16年之久,就是从1999年正式启动到现在,也有近10年时间。清光绪年间重修《惠州府志》,凡阅八年而告成。我们用的时间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长。历时10年终于成书,我以为主要得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上级地方志部门的督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稳定快速的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部署了省、市、县三级的修志工作,要求在2000年前完成第一轮志书修编工作。国家的统一部署促成了我市修志工作上马,省地方志部门经常的督促检查加快了修志工作的步伐;二是有设地级市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修志毕竟不是中心工作,但它同样要人、要钱、要领导挂帅。如果没有市领导的重视,修志工作是不可能启动并得到正常开展的;三是市地方志办公室发挥了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组织攻坚、大力推进、检查指导、狠抓落实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不久前不幸病故的杨奕青同志,不管是当市地志方办公室副主任,还是退休后返聘他继续参与修志工作,他经常和其他聘请来修志的老同志在一起研究、讨论,为了志书早日出版而日夜伏案写稿、审稿。没有他们志在必成的决心和呕心沥血的努力,《惠州市志》就不可能这么快面世;四是有全市各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和编篡者们的共同奋斗。没有众多单位的支持,没有众多能工巧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要完成这一大型文献也是不可想象的。

出版《惠州年鉴》,为今后续修市志积累资料

本人从19988月到市政府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分工协调地方志工作。听了市地方志办公室同志的汇报,深感修志之重要,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看到他们经过多年努力,修编市志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而且市领导也很重视,只是编委会成员几乎涉及到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原因,一时还未成立起来,《编纂方案》未经审定通过,分工意见未部署下去,致使修志工作未能启动。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作为协调此项工作的副秘书长,自己深感有责任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当年1129日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并于199918日召开了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使市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在此后与市地方志办公室同志们的接触中,我深为他们为市志早日编成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或问题,我都会积极向市领导反映,做好协调工作,想办法给予解决。比如他们提出,在抓紧修编市志的同时,要出版《惠州年鉴》。这既可以为当前服务,又能为今后续修市志积累资料,还能直接锻炼目前的修志队伍。于是及时向领导汇报,得到领导大力支持,给予必要的经费,使年鉴得以顺利创刊。

在《惠州市志》正式出版之际,林惠群同志要我写点书评。说实话,对这数百万字的鸿篇巨著,没有花大量时间认真研读,书评我是写不出来的,但我可以写点切身感受。这就是———《惠州市志》来之不易,有志者事必成。(作者系原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资料周详  志史交融  体大思精

李靖国

2008428日  

位于市区西湖景区的东坡居士像。

在惠州设地级市2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时刻,《惠州市志》面世了。她是我市第一部辖县(区)的市志。如果以1992年开始筹备作为起步点,到20083月《惠州市志》正式问世,经历了整整16个年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如果我们把这部《惠州市志》也比作一把宝剑,她经历了16年(将近一代人)的锻造锤炼与磨砺,这煌煌700万字的宏篇巨著,凝聚着多少领导同志、专家学者、工作人员的心血汗水,寄托着多少市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啊!她的出版,堪称惠州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在惠州地方志的编纂史上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在我市教育、文化、出版史上树起了丰碑!

史以大事为主要线索,志则分门别类,面面俱到

在中国方志发展史上,早期方志兼有地理与历史双重成分,没有严格的分家。近代大学者黎锦熙(毛泽东同志的师长兼故友,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认为史地两性,兼而有之,又兼而未合,混而未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方志性质的研究,除继承前人方志属史、属地理、属史地观外,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包括方志是地方资料性著述地方百科全书施政之书地情之书信息学科交叉学科行政管理学分支历史边缘学科等等。

总之,从内容来看,因为两者都是以某一个地区为记叙对象的,所以关系极为密切,以至往往互为渗透,史中往往有志的内容,而志内也难免有史的成分。但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史是以记叙过去为主的,尽管有时不免提到一些现状。而志则是以记叙现状为主的,当然也需要追溯一下过去。关键是两者的主题不同,各有各的侧重方面。第二,地方史主要是记叙该地区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地方志则不然,至少是对自然和社会两者并重的,应将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动物、矿产等各个方面都科学地记载下来。同时对社会现象的记载也与地方史不同:史以大事为主要线索,记录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志则分门别类,面面俱到。第三,地方史以记叙过去为主,以记载社会发展为主,所以写地方史主要须依靠史料,作者应做的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鉴别,科学地记述历史发展的过程。地方志以记述现状为主,主要是依靠调查采访。一部分没有现成资料的完全要依靠调查,一部分虽然有现成的资料,也要通过调查予以核实补充。一般说来,编地方史的工作可以由史学工作者担负起来,编地方志则需要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史学工作者、地学工作者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着眼于求真致用,立足全市大局,详市略县(区),尽可能做到详今明古

参与《惠州市志》编纂的专家、学者谨慎而智慧地处理了志和史,史和地,时和空,内容和形式,资料和观点,多学科知识的平行和交叉,文字、数据和图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附录等7种体裁,以志为主,诸体并用。图、表、附录穿插其间。其先后排序为:总述、大事记、各分志、人物、附录。总述综合市情,统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记述市境大事、要事与新事;各分志按事以类从的原则,设编、章、节、目,横排门类,纵陈史实;附录分别设在书末或分志之中。编首无题概述,部分章节冠以无题序。人物设传和表。

《惠州市志》的编修着眼于求真致用,立足全市大局,详市略县(区),尽可能做到详今明古。记述时间经线始自公元前214年,终于公元2000年底。这2000多年的惠州市境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的方方面面,俱纳入记述的范畴。记事尽可能追溯事物在市境的发端,重点记述1979年以后,特别是1988年至2000年底的事物。大事记则延至2004年。

《惠州市志》最鲜明的特色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处于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自然的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惠州市志》主要记述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历史,重点记述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社会变革。

浓墨重彩叙述1979年以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惠州市志》堪称目前关于惠州最完备最精确的百科全书。撮其荦荦大端:惠州地理、地貌、气候、自然资源、湖光山色、人文历史、人口、政区、爱国革命传统、海外惠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历史名人、国民经济(重点叙述1979年以后,市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到新世纪初的丰硕成果:包括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大增强;坚持以高起点办实业,打基础”“从经济的基础、源头、积累抓起,着重抓工业,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以引进三资即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为重点,大力引进先进设备、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和外来工,发展外向型的工业体系;工业的主导地位明显巩固,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以电子工业为突破口,建立起电子、纺织、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创建了以TCL、德赛、麦科特、百路宝、华阳等五大集团为骨干的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由全省第14位上升到第5位;创出了一批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镭射光头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电话机、电池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脑、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惠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充分利用了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机遇以及港深穗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发挥地缘人缘优势,运用筑巢引凤借船出海”“以商引商等办法,为客商创造低成本、高回报、有保障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已有美国、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奥地利、韩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及台湾、香港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公司、大财团在惠州办起了8000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索尼、松下、LG、三星、西门子等16家落户惠州;经过12年谈判,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签约、动工;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已构成公路、铁路、航运、空运、管道5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等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1988年至1998年全市有7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84年全市普及小学教育,1994年基本普及9年义务制教育,高中教育得到很大发展;1993年,惠阳师范专科学校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联合成立惠州大学,20022月升为本科;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初级、中级、高等教育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文化艺术事业、广播影视新闻事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医疗卫生设施逐步完善)等等,《惠州市志》既是百科知识辞典,又是相关资料汇编,更是每一专业科目的发展史,因此称她是一部综合性、权威性的惠州地方教材,是当之无愧的。

《惠州市志》继承和发扬了惠州历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突出惠州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继承和发扬了惠州历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惠州市志》自觉承担的神圣使命。早在五代南汉时期、元代、明代、清代,惠州不断爆发过农民起义、矿工起义和城镇平民暴动。辛亥革命前夕,惠州一些志士仁人踊跃参加同盟会,先后参加了孙中山亲自发动的三洲田起义与七女湖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惠州地区革命党人又组织民众起义,克复惠州、龙门、博罗等城。1925年,惠州工农民众支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攻克惠州城,打垮盘踞在东江地区的陈炯明叛军。1924年至1926年,惠州市境各县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在高潭(今属惠东)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抗日战争中,惠州军民奋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4312月成立了东江纵队,为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惠州人民积极投入解放战争。惠州市是广东省知名侨乡,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惠籍华侨华人爱国爱乡,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述这一切都是同一连串光辉的姓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孙中山、廖仲恺、彭湃、周恩来、邓演达、叶挺、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高恬波、曾生、王作尧,等等。《惠州市志》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

惠州的人文历史长河留下了不少大师巨匠的身影。目前据史料考定,东晋葛洪入罗浮山炼丹著述,在道教及医学、化学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从隋代以后千余年间,有许多国内名人客居或莅临惠州,留下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贬寓惠州两年多,筹办益民善事,创作大量诗文,惠州为之名闻遐迩。明代出现三尚书,其中叶梦熊在隆庆、万历年间巡抚黔、甘、陕,官至兵部、工部尚书,为治政安边建立了功绩。清代,伊秉绶任惠州知府,重教兴文,多有建树,百姓赞为贤太守。宋湘主讲丰湖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清末,邓承修官至鸿胪寺卿,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刚直不阿,弹劾腐败官僚铁面无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寸土不让,时人称其铁汉。此外,靓三多是粤剧明星,秦生为全国著名书法家,卢振寰、李桂馨、李丹麟为现代知名画家,张友仁饮誉文坛,李绮青以擅骈体文而名噪一时。著名诗人江逢辰事亲至孝,感动惠州。廖尚果是著名音乐家,陈秋霖、欧榘甲、李育培都是创办或主持多种报刊的名报人。值得一提的还有马来西亚华侨侨领、开发吉隆坡的先驱叶亚来先生。《市志》对于这些都有翔实的记载,为子孙后代树起了文化丰碑。

惠州历来被称为粤东重镇、岭南名郡,又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惠州市志》凸显了惠州民俗文化的特色。语言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惠州市志》对于惠州市境内流行的客家话、福佬话、粤语、龙门本地话和路溪话、混合型方言一一作了叙述和辨析,对于惠州市境内居民的生活生产习俗、礼仪习俗、节日习俗、少数民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都作了详备周至的记载。只要你打开《惠州市志》翻阅,浓郁的惠州民俗特色便扑面而来。

总之《惠州市志》是一部忠实地回原历史惠州和刻划现实惠州的大书,每一位惠州公民和向往惠州的人都应该读她。(作者系原市政协副主席、惠州学院副院长,教授)  

《惠州市志》记述2200年历史轨迹

林惠群

2008430日 

作为我市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惠州市志》的编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1999年启动编修,到昨日举行首发式正式面世,《惠州市志》是全市修志人员历经近10年艰辛磨砺的结晶。

《惠州市志》主要涵盖了哪些内容,它的编纂过程如何,它具有哪些重大价值?在《惠州市志》正式面世这一值得庆贺的日子,记者采访了市地方志办主任林惠群,请他介绍了相关情况。

《惠州市志》设65编共700万字

《惠州市志》的编修着眼于求真致用,立足全市大局,详市略县,详今明古,记述公元前214年至公元2000年底2200余年间惠州市境自然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人文等各方面内容,揭示了惠州在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林惠群告诉记者,《惠州市志》全志并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7种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全志共700万字,除总述、大事记、党政要事纪略、县(市、区)概况及附录外,全志设65编,从综合、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管理、政治及文化社会等6大部分记述,重点反映惠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8年设地级市以来各方面的发展历程。

《惠州市志》采用章节体,每编各设章、节、目层次。编、章之首一般有概述或无题序,在节、目下记述史实。

《惠州市志》的编修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林惠群介绍,《惠州市志》编修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412月完成全志总纂初稿,200710月送省三审并获通过验收,200711月开始整理准备出版。

从《惠州市志》编纂工作启动开始,市委、市政府和编委会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林惠群告诉记者,在《惠州市志》的编纂过程中,各承编单位和各县(市)区积极支持配合,动员了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力量,共有100多个承编单位、500多人直接参与编纂工作。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项基础性工作

《惠州市志》不仅是惠州市2200多年历史的资料性大文献,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林惠群这样概括《惠州市志》的重大价值。

《惠州市志》重点记述的是惠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设地级市以来发生的巨大变迁,它将惠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成就全面、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也把惠州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史迹完整地留给后人。同时,《惠州市志》的编修过程,又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市情调查,有利于摸清、摸准市情,了解、熟悉各行业、各部门的历史和现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惠州文明惠州,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运用最新史学理论指导修志

林惠群

2008513日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做好第一阶段学习宣传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第二阶段的调查研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地方志工作,查找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工作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促进地方志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敢于解放思想,重新审视和认识地方志工作的价值、作用和地位

长期以来,部分地方志编纂者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首届修志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体例创新上,仍是小打小闹,没有关键性突破。我市的地方志是一、二届合修,受首届修志的影响很大,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惠州市志》的编纂质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敢于从传统地方志工作的固定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做好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意义,重新审视和认识地方志工作的价值、作用和地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地方志工作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挖掘利用地情资源,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的重要举措。

当前,地方志修编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缺乏史学理论的支撑。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分析一个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分析研究一个地域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新一轮续修志书面对的历史和现状,总体上处于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同时又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新事物与旧事物、成熟的事物和尚未定型的事物交织,情况异常复杂。新中国第一轮地方志书编写好后,有不少学者在总结中提到这次地方志编写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史学理论的支撑。史学观念落后,将编写志书的目的简单地定位于存史、教化和资政,在今天看来,已显得相当狭隘,也会影响地方志的质量和其各种功能的发挥。

善于开拓创新,全面记载三个主体的活动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书,是覆盖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必须贯穿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地修志,既讲成绩又讲问题,既讲经验又讲教训。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主体已由政府、生产性企业(法人)及为生产服务的企事业(法人)、广大消费群体三个方面组成。三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地方志必须全面记载这三个主体的活动。

创新工作思路,把地方志事业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中来谋划。地方志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时刻注意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从而把地方志工作自觉地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之中。要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开展地方志工作。

创新工作体制,使地方志事业发展与时代同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志工作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把编纂年鉴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年鉴及时编纂和出版。发行方式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推介。在内部人事制度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编辑人员聘用制、目标责任制和主编负责制。

创新史志理论,使地方志工作具有强大坚实的理论后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方志书编修者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用党的最新发展的理论武装自己,正确搜集、分析、选用、编纂客观材料。地方志编纂既不能更改事实数据,也不能照搬档案的客观记载,而要以新的理论、观点来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原因,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科学性、客观性。要能够运用最新的史学理论指导修志工作。

创新工作内容,使地方志工作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我市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资源优势、文化习俗等实际情况确定地方志书收录内容,力求突出本地特色。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拘一格,积极创新地方志书形式,形成与时俱进、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在年鉴内容设置方面,要增加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一方面要提高和坚持资料的入选标准,精选精编;另一方面,要面对读者的阅读等方面的需要,有选择地补充一些新内容。(作者单位:市地方志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