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第二编第一章太阳病概说

 johnney908 2014-11-24

 第二编 第一章 太阳病概说

第一章 太阳病概说

太阳病是伤寒病理反应在体表部位阳性病理阶段。仲景在太阳病提纲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这是仲景为太阳病所作的病理界说。提纲所表明的正是伤寒病理反应在体表部位阳性过程的根据。实验证明,健康的机体接种细菌后出现的发热恶寒,是人体对致病生物病原体的抗御反应。在发热的过程中,新陈代谢增高,组织中进行着大量的物质交换,机体功能表现为亢进的病理反应。这种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病理反应,正是阳性病的共同特征。脉浮是血管扩张浅出,血液充盈的表现,它是为适应体表组织的抗御活动而增强血液供应,以满足体表组织代谢增高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抗御反应中,由于大量的物质交换所产生的过高的热量的调节与废物的代谢,要通过体表组织的汗腺来完成,所以,体温升高而发热。体温调节中枢使汗腺开张以排汗、散热,肌组织则收缩、颤抖以提高体温促使汗腺开张,而伴随肌组织颤抖而来的是冷感。

汗腺的开闭,是受体温调节中枢节制的。在生理状况中,冷感发生于肌肉收缩颤抖;肌收缩颤抖又产生体温,亦发生冷感。如打喷嚏或小便时的肌收缩颤抖中有冷的感觉。这可以证明:肌收缩与冷感是同时伴随而来的东西。在太阳病中,发热恶寒汗不出则颤抖,颤抖越强则发热越高,恶寒越甚;若发热次一等,颤抖亦弱一等,恶寒也轻一等。发热恶寒所以是表病的阳性过程,正因为它是在体表组织部位发生的功能亢进的抗御反应。

在太阳病中,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是一个整体,不是孤立的东西。唯有脉浮才能使体表组织血流增加,唯其体表组织血流增加才可能发热,唯其体表血流充足才有可能使其代谢增高。这一切都是适应对生物病原体进行抗御的需要而动员的。由于抗御过程中体温的调节,病理物质的代谢,都需要通过汗腺的生理功能来完成。这一系列反应——脉之浮象,体表之发热恶寒,肌之颤抖,汗腺之调节代谢,都是体表组织的抗御反应,所以太阳病位为表。由于太阳病中,脉的浮象,是在循环功能强盛和体液充足的生理条件上发生的,发热恶寒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所以太阳病的病理性质是阳性的,也就是表病的阳性过程。

在太阳病过程中,由于体表组织的功能特性,在功能亢进的抗御反应中,表现着一种向外的病理趋势。形成这种外趋病势,完全是因体表组织在抗病过程中,由于大量的物质交换中产生的代谢物质要经由汗腺代谢于体外,在物质交换中产生的过多的热量亦需排汗来调节,这就形成了太阳病向外的病理趋势。

太阳病的外趋病势,是在伤寒病因的作用下,体表组织的生理特性和阳性病理所决定的。因此,外趋病势是太阳病单独具有的一种病理趋势,是人体生态规律自行调节势能的反映。人体生态规律,一方面是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另一方面是机体受致病因素的侵害,生态失去平衡时,机体的调节势能所作出的抗御反应。机体正是凭借这种能力,得以不断调节其自身不断产生的矛盾,生命才得以存在。机体如一旦失去其自身调节的能力,生命便会在疾病中结束。比如,机体受到寒冷时,皮肤收缩以保持体温,肌肉颤抖以产生热量;机体在高温下排汗以调节体温;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与排便,等等。但由于受累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特性不同,其调节势能的反应形式也有不同。比如,太阳病是伤寒这个致病因素在体表组织引起的抗御反应,体温的调节与病理产物的代谢都要通过汗腺这一代谢通路进行,所以生态调节势能表现为向外的趋势。

仲景在伤寒论中体现的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是完全符合人体生态规律的。根据太阳病向外的病理趋势而用汗法,汗法也是按照生态的自然趋势,帮助机体的调节势能将病理物质代谢于体外,以恢复机体的生态平衡,此即因势利导的祛邪法。汗法有两种:一为解肌法,因其自汗之外趋病势而用之;一为发汗法,因其汗不出之外趋病势而用之。解肌法与发汗法都是取微似有汗者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可见汗法之意并不在排汗,而在通畅调节其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即所谓祛邪。汗法所以取微似有汗,有保存津液之意。若如水流漓,必伤亡津液而造成新的不平衡。这便是太阳病各章发汗而造成各种变证的原因所在,所以仲景说病必不除。而且仲景又有汗家不可重发汗,太阳病曾发汗病不解不可再用发汗法,而只宜解肌法,以及其他亡血、伤津等不可用发汗之法。

太阳病的病位在体表,在表的根据是脉浮、发热恶寒;病性为阳性,阳性病的根据为脉浮、发热。太阳病的病理趋势向外,病势外趋的根据为表病的阳性抗御反应,亦即脉浮、发热恶寒。所以太阳病脉必浮,证必发热恶寒,否则非太阳病;太阳病势外趋之自汗病势,如桂枝汤证: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虽时时排汗而不能祛邪外出,所以用桂枝汤解肌法取微汗。太阳病势外趋之无汗病势,如麻黄汤证:脉浮发热,无汗恶风而喘,因汗不得出不能祛邪于外,所以用麻黄汤发汗法取微汗。解肌法与发汗法皆是汗法,只是外趋病势中有汗与无汗的区别。在太阳病理阶段中,凡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之证,为外趋有汗病势,皆用桂枝汤解肌法;证状有其他兼证的皆用桂枝汤方加减治疗,成为桂枝汤证系列。凡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之证,为外趋无汗病势,皆以麻黄汤发汗法;证状有其他兼证的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成为麻黄汤证系列。太阳病病位在表,阳性过程,外趋病势,以汗法治疗,这是太阳病的辩证法则和治疗法则,是太阳病与非太阳病之间的界限。即:不是表病位,或不是阳性病理性状,必然也不是外趋病势,所以便不是太阳病。因此,太阳病的病理界说,不仅是区分伤寒六经的标准,同时也是区分伤寒与杂病的标准。

太阳病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而病势外趋,所以按照人体生态规律机体自行调节的趋势而用汗法,而下法、吐法、清法等应一律禁用。太阳用吐下清温法是违反人体生态规律的治法。所以,在《伤寒论》中,有因误吐、误下造成各种坏病。太阳病病势外趋,误以吐法治疗,伤害胃气,则造成发热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或发热不欲近衣而心烦。若太阳病误用下法治疗,则因伤害胃肠机能而造成下利清谷,心下痞硬,协热而利及结胸等。

太阳病之汗法,是太阳病理阶段的一般性治法。但汗法的目的不是排汗,是通过调节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若过发汗,亡津液,胃肠干燥则转化阳明;若太阳大汗亡阳则转入少阴。太阳病是伤寒病的开始阶段,正气盛,邪气浅。如治疗得法,痊愈最快,但也因误治、失治而传变较多。太阳失治或误治伤津则转变少阳;太阳误汗亡津胃中干则传变阳明;太阳误下伤害胃气则下利清谷而转入太阴;太阳过发汗亡阳则转化少阴。少阴与太阳是伤寒同一表病位依器官功能盛衰而分化的阴阳两性过程,所以太阳病亡阳则转少阴,少阴病阳回转太阳。阳明病为胃肠病位的阳性过程,但胃肠与体表组织是体液相通,神经相连的整体,所以太阳伤津会造成结肠的强吸收而成硬屎不大便,引起胃肠的病理过程。太阴病为胃肠病位的阴性过程,若太阳误下伤害胃肠功能,造成胃肠阳衰下利谷不化,是为太阴过程。太阳、少阳、阳明为伤寒的阳性病理过程。太阳病是伤寒在体表组织引起的抗御反应,若因伤津而邪气增长,则延及其他部位,或传少阳或传阳明,或导致二阳合并或三阳合并。此太阳病传变大略。

太阳病理阶段中,由于失治或其他原因或宿疾而发生多种继发或并发性杂病。这类杂病证候因为是非伤寒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与伤寒病理规律不同,因而各有不同的治法与方药。这类并发继发性杂病由于出现于太阳过程之中或之后,在临床上与太阳病有着连属关系,但在病种上属于伤寒系统之外,所以列在太阳病篇末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