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陈艳挥 课件、试卷、论文

 长青哆唻咪926 2014-11-24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创新与优化

长阳中心校   陈艳挥

内容提要: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传统的欣赏教学已越来越不受师生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呢?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聆听、歌唱、器乐、图形参与等欣赏教学策略为手段,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分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音乐审美。让学生享受参与音乐带来的快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 题 词:  音乐欣赏  教学策略  创新与优化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可以归纳到“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i]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附之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享受参与音乐带来的快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谈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创新音乐欣赏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ii] 杜威认为,音乐是“一种运动和变化着的复杂体验”。[iii]那么在欣赏教学的实践中,我尽量提供给学生各种参与体验的机会 。我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运用我区圆满结题的市级科研课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推出的六种教学策略,分别是:聆听参与、歌唱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参与、乐器演奏参与、图形音乐参与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聆听、歌唱参与教学 

“听觉思维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觉是首要的。”[iv]聆听参与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思维能力,而歌唱则是人声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通过演唱能更深刻的体验音乐情绪。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更好地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如在欣赏《兵乓变奏曲》时,可以听唱结合进行欣赏。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多次聆听主题音调,每次都带着不同的问题去聆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思维放在首位。加强对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的听辨。在学生对主题旋律有了深刻的印象后,加入唱则是对音乐作品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唱中,体验作品欢快的音乐情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唱融合,表现得非常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乐器演奏参与教学

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方式之一。而打击乐器是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加入,使课堂气氛活跃,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例如:欣赏《鸭子拌嘴》,用打击乐表现这段故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池塘边,一群鸭子走来,不知怎么回事,两只鸭子吵起嘴……接下来请学生击响手中的嚓,节奏忽紧忽慢,并结合身体动作神态把鸭子吵架的情绪表现出来。在学生理解作品意境后,进入演唱环节,利用母音哼唱主题,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变化,产生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而应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可采用改编作品的节奏、速度、演奏乐器等方式。《森吉德玛》第一段缓慢而优美的旋律,音乐描绘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让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旋律顷刻间的变化(热烈、欢快、喜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创作活动中尝试快乐!

(三)图形音乐参与法

图形谱子参与法可以将高低起伏的旋律用图形表现,再现音乐的主题,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例如:在《哆来咪》这节课的分析歌曲环节中,我采用聆听歌曲旋律,画图形谱子参与法,再现音乐主题的旋律线。在让学生们边听边用手画出两个乐段的旋律线条时,大屏幕展示旋律谱,有助于学生记忆旋律走向。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旋律线,更加直观的理解两个乐段由于分别采用了级进(旋律起伏小)与跳进(旋律起伏大),所以表现的情绪是不同的。一段为平稳抒情,一段为活泼跳跃。通过图形谱子参与法能够帮助学生记忆音乐,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各种欣赏教学策略并不是孤立的。应灵活、恰当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欣赏音乐作品,同时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理解、欣赏音乐的能力。

例如: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美好景色。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更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主奏乐器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所以说,多媒体参与教学,很好的分散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以后,是这样说出自己感受的:“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之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单凭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欣赏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上可见: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论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面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课堂实践说明:适时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聆听、歌唱、器乐、图形参与等欣赏教学策略为手段,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分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音乐的审美。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i]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45页第四自然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i] 《给教师的建议》第233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月版

[iii] 《音乐教育的哲学》  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iv] 《音乐教学新视角》第239 第二自然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月版

 

参考文献:

王丽龄《技、情、趣统一的音乐教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

吴文漪  《音乐教学新视角》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