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欣赏教案

 青春快活林 2016-08-21

  教学内容: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 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音乐的起源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教学 难点:欣赏和了解上古时期音乐的类型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在音乐中却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音乐作为游戏,这就产生了乐器。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论及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据说为数不下三百种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乐家,关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哀与欢乐的时候都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的秩序,“乐”是取得谐调。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可见于论语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乐: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从作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内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乐的盛况以及音乐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弹奏的竖琴状的弦乐器,以及各种笛类乐器。阿拉伯等地区的器乐也相当发达,自古以来就使用在一个八度之间分为十七个音名的特殊音阶。 

  五、希腊古代音乐: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话的面纱。阿波罗神主掌音乐,其下有九位缪斯(Muse)女神,将音乐称为Music或Musik,希腊乐器中,有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还有叫做齐特尔(Kithara)的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  

  六、纯律的产生: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种称为弦琴(Monochord)的单弦乐器,首先解释出纯律理论。这就是根据弦的长度,以一比二作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计算出来了。  

  欣赏埃及音乐 

  欣赏阿拉伯音乐片段 

  欣赏希腊民间舞曲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教学手段和方法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掌握该阶段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巴罗克(Baroque)风格  

  年代上说,大体上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洛克音乐。十六世纪末叶,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上演,也是以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为中心的“威尼斯乐派”的全盛时期。而1750年则是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可以认为以巴赫去世而告结束。  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对之而言,巴洛克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前提。   巴洛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二、巴洛克时代的德国音乐   巴洛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可以说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则他们的音乐就是塔顶,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意大利的新音乐,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比巴赫和亨德尔恰恰早生一百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就读于威尼斯乐派的大师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他回德国后,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此外还创作了许多受难曲。许茨的风格对后来的两位巴罗克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集成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着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三、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就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古老的城市佛罗伦萨,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且穿上戏装演出,而整个故事是由一个合唱队唱出来的,这无疑就是歌剧的雏形了。后来经过发展,故事里的每个角色由一个歌唱者演唱,而在合唱节目之间,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将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差不多象一首赞美诗:被叫做宣叙调。而强烈的感情则是用叫做咏叹调的真旋律来表现。不久,咏叹调开始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声音。那时,无论一部歌剧是在意大利还是在英国或德国上演,它的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而它的宣叙调部分则用那个国家的语言演唱。  
  意大利的巴洛克音乐中,弦乐可与早期的歌剧相提并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弦乐与歌剧相结合,做为古序曲而得以发展。歌剧的序曲必须是以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最后再以快速终结这样的三部分构成,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而当时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维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都是早于巴赫的音乐家,他们全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都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另外,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家辈出,如阿玛蒂、瓜尔奈里和斯特拉迪瓦利等都是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提琴,一直到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显示出空前绝后的艺术魅力。  四、巴洛克时代的法国音乐   在这一时期的法国,以巴黎为中心,以各地王侯贵族的府邸为背景,歌剧和古钢琴音乐极为盛行。当时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自成长,可说是接近于舞剧的形式。   巴洛克时代,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动听,同时具有很强的舞蹈特点,内容也较为深刻,并大量运用了辛辣、幽默的手法。   与歌剧同时盛行的是古钢琴音乐。古钢琴这种乐器,常常附以代表巴洛克文化的装饰,它与羽管键琴等都是今日钢琴的前身。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大师,是库泊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为古钢琴谱写的组曲,其中有许多曲目至今仍用现代钢琴广为演奏。拉莫于1722年出版的和声学概论,是音乐史上最早的和声学理论著作。  

  欣赏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欣赏巴赫《爱的协奏曲》 

  欣赏巴赫《船歌》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中世纪的音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世纪的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中世纪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世纪的音乐,掌握该阶段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基督教与中世纪的音乐   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教会比国家或其它社会集团,都有更强大的统治权力。在那个时代,包括哲学的各种学问和艺术都为教会服务,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在教会音乐中,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并完成了对位法。最初印刷乐谱,是教会为了作弥撒而用的。键盘乐器的兴起以至其教授法,没有一件事能够离开教会而产生。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纪教会的遗产。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的内容虽然绝大部分是描写世俗的,也不能说与中世纪的教会无关。  教会音乐,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想象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式音乐   “罗马风格”一词主要来自那个时代的建筑用语。罗马式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纪念碑式遗物之一。这种音乐既无和声也无伴奏,其特征是以齐唱形式为主,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其纯朴、清丽的宗教感情与罗马风格的教堂建筑是完全一致的。  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雷戈里圣咏(Gregorian Chant),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乐。在漫长的中世纪里,音乐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圣咏,它是纯粹的单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圣咏中,已经有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里第亚调式、混合里第亚调式等四种教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伊奥尼亚调式及爱利亚调式,进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调音阶。在格雷戈里一世时代,已经在罗马设立了称为“歌唱班”的教授圣咏的学校,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  安普罗修斯(Ambrosius,340-397)圣咏则收集了在教会中所唱的歌曲,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还创造了对唱的形式等。在圣咏中,歌词与语言的语势、声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关系以极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决,它们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现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这一时代为止的音乐艺术的总结。  

  欣赏格雷戈里圣咏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掌握该阶段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  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欧洲社会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北欧兴起了哥特风格的艺术,哥特风格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在建筑方面。在音乐中,哥特风格从未明确地形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起始于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形式,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在十二世纪时期的许多经文歌中,除了庄严的格雷戈里圣咏的固定旋律之外,还有采用舞蹈旋律和爱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词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艺复兴与音乐  音乐上的文艺复兴,略晚于其他文艺形式如文学、美术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举出弗朗切斯·兰迪诺(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采用了同时歌唱三种不同歌词的这一大胆手法,留下了许多牧歌和叙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则完成了四声部手法。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手法,更导致了以巴赫为顶峰的对位法理论的完成。  从十一世纪末叶到十三世纪末叶,欧洲发生了十字军东征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上的显著表现是出现了游吟诗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诗歌内容有情歌、叙事诗式的故事、自然的赞美诗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内容等等。作为乐器则使用类似竖琴那样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内的乐器。  

  聆听游吟诗人音乐 

  欣赏威尔第《游吟诗人》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古典主义音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声乐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 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典主义的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古典主义的音乐,掌握该阶段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第一派,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第二派,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欣赏海顿作品《告别》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极快板  

  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欣赏贝多芬《月光》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西洋乐器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声乐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西洋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西洋乐器的分类、音色及各自的特点  

  教学内容: 

  西洋乐器可分为键盘乐器、打击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五大类。 

  键盘乐器 

  在键盘乐器家族中,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合成器,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呢!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 

  铜管乐器 

  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在早期的交响乐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响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来改变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维妙维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弦乐器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声乐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柴可夫斯基的主要交响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风暴》(THE STORM OP.76)  
  1863年,柴科夫斯基辞去法院书记的职位,就读安东·鲁宾斯坦创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1864年的暑假中,这位年轻的学生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悲剧《大雷雨》创作了他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风暴》。该作品严谨而协调的结构令人震惊,诱人的旋律是作曲家特有的,悦耳的音乐织体表现出他对管弦乐的深刻理解,人们在青青嫩芽中已初见日后丰茂之端倪。传记作者大卫·布朗写道:“在《风暴》的许多地方都能听到柴科夫斯基运用自如的配器技巧所发出的人们熟悉而独特的音韵。他已经基本显示出用管弦乐的和谐统一及色彩来直接表达自己的乐思和天才。”由于安东·鲁宾斯坦恪守反对标题音乐的传统,这个作品在他不屑一顾中湮没,直到柴科夫斯基去世后,才以作品第76号出版面世。可惜的是,这部管弦乐处女作被人们遗忘了整整130年。  《命运》(FATOM OP。77)  《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幻)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连创作了一些标题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确定了他的音调思维的一些最重要的公式和总原则。创作于1868年的交响诗《命运》(或译作《厄运》)就是其中一部。该作品题献给巴拉基列夫。1869年由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首演。同年3月29日,巴拉基列夫在圣彼得堡也指挥演出了这个作品。两场演出的结果一样:听众反应强烈,而批评家和同行则表示冷淡。巴拉基列夫在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是这样评论的:“这部作品并不使我感到愉悦,因为它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显露出匆匆草就的迹象。许多地方都能使人非常清楚地感觉到连接和缝合的痕迹。”  柴科夫斯基在继歌剧《地方长官》之后,又一次烧毁了《命运》的总谱。在他死后,人们根据所发现的一些乐队分谱进行重新整理,以作品第77号出版。  作品失败了,但是柴科夫斯基在这里第一次形成了自己的不算成功的“命运”的音调形象,同时为了表现这个形象,他还发现了俄罗斯的威严的现实形象基调(诸如鲍罗廷在《第二交响曲》中的勇士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舍赫拉查德》中的苏丹的现实形象基调)。特有的旋律和纯熟的配器仍是这部作品的欣赏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在巴拉基列夫的策动下,柴科夫斯基于1869年11月完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它创作于《第二交响曲》之前,经过两度修改,定稿于《第四交响曲》之后,这个阶段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趋向成熟的鼎盛时期。尽管尼古拉·鲁宾斯坦于1870年3月16日在莫斯科指挥初演后,没能引起批评家们的注意,但是在这部卓越的作品中,柴科夫斯基不仅表现出富于标题性的形象结构思维极为成熟的技巧,同时他具有的富于表现力的独特风格的音调也基本定型,更重要的是他使悠长宽广的旋律在交响作品中得到了应有的权利位置。这些旋律非常和谐地把歌唱因素和语言因素结合起来,使音乐形象的基本性得到高度集中。这回巴拉基列夫“愉悦”了,他在给作曲家的信中写道:“这是您的第一首包含了这幺多美丽东西的,使我毫不犹豫地断言从整体上堪称佳作的乐曲。”它不仅是柴科夫斯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同时宣告了一位举足轻重的音乐家的生涯由此开始。  《暴风雨》(THE TEMPEST OP.18)  在《第三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写了几部重要的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是《第一钢琴协奏曲》、交响诗《暴风雨》、歌剧《铁匠瓦库拉》等。1873年夏天,他的心境宁静而愉快。他说:“这两个星期,我彷佛得到某些神奇力景的驱使,毫不费力地完成了《暴风雨》。”同年秋天完成配器。12月19日还是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指挥公演,结果大获成功。时隔3年,冯·梅克夫人在自己的客厅里,第一次听到尼古拉·鲁宾斯坦弹奏此曲,艺术史上罕见的挚友之间的一段纯洁友谊的佳话也因此而开始。1877年3月19日,冯·梅克夫人在给作曲家的信中写道:“我最初听到您的音乐是《暴风雨》,它给我的感受简直无法对您言喻,几天来我一直处在迷蒙之中难以自拔”。1878年秋天,梅克夫人参加了在巴黎博览会中举办的俄国音乐会,她对《暴风雨》的感受更为强烈,这种感受在她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有着详细的描述,最后她写道:“《暴风雨》演奏结束的时候,我己魂离肉体了。”而作曲家本人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今天,我自己就很不喜欢《暴风雨》,太长了,音乐也太过插曲化,不平衡,因插曲本身的不连续而失败丁。这就是我伤心的原因”。但是这部作品以其令人难忘和动人心弦的爱情主题以及普罗斯彼罗岛海面上风云变幻的鲜明对比而倾倒了无数听众。  在柴科夫斯基今后的音乐里,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风雨》中那温柔的爱情主题几乎消失了,替代它的是一种张扬的激越的感情。《黑桃皇后》中的爱情主题和《第五交响曲》中的行板乐章就是很好的说明。两年后的6月5日,他便开始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仅用了三个星期就写好了钢琴谱。8月1日完成配器。这部交响曲尽管没有出现决定性的转折,但同《暴风雨》一样,没有经过象《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几度修改,这个阶段是柴科夫斯基的鼎盛时期。  《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FRANCESCR DA RMINII OP。32)  在《第三交响曲》之后,至少有三部作品的重要创作实验,使《第四交响曲》成为通往具有转折意义的途径,除了《天鹅湖》和钢琴套曲《四季》之外,就是这部作于1876年的瑰丽的作品了,这是一部富于造型美和表现力的管弦乐杰作,除了音乐本身具有惊人的情绪化的画意之外,它竟达到了作曲家前所未有的热情、力量和悲壮的境界。这部作品意味着作曲家在大型曲式方面完全摆脱了各种束缚,而获得规模宏大又运用自如的交响思维。他大量使用模进的技术手段,使主题在情绪积累上强化并充分地使之展开。作品以异乎寻常的力量营造出热切的追求、神怡的抒情和强烈的绝望,以及“命运”无法抵抗的情绪形象。笔者认为:不能体会到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那有效的实验性因素,就不能理解《第四交响曲》。作曲家自身的“俄罗斯化”的性格渗透在这部作品中,以它的结尾部分和《第四交响曲》首乐章的结尾部分对照中可以看出两部作品之间那种紧密的联系特别明显。  《1812序曲》(1812 OVERTURE OP.49)  应尼古拉·鲁宾斯坦之约,柴科夫斯基在1880年用短短的时间写成了这部他自己认为“缺乏温暖的爱惰”的作品。1882年正值俄法战争七十周年,作品在莫斯科全俄工艺博览会举行的的第六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演。当时的《俄罗斯新间》 评论道:“这次昔乐会大概会因柴科夫斯基的频频谢幕而长久地留在所有听众的记忆里。我们由衷地庆幸,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应是伟大的天才只有逝世后才会被社会所承认的时代。” 
  这部作品历来就是爱乐者们进入“音乐殿堂”的敲门砖之一,并广泛“流行”至今。  《哈姆雷特》(HAMLET OP.67)  
  1887年底,柴科夫斯基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旅行指挥,此行不仅奠定了他的国际声誉,还结交了同时代的大音乐家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人。1888年4月他载誉回国后,《第五交响曲》的构思渐渐在他每天喜爱的散步中逐渐成熟,8月底已全部完成了“不比别的作品差”的全部配器。紧接着他又以极快的速度在10月19曰完成了这部《哈姆雷特》幻想序曲,题献给格里格。1个月后,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保亲自指挥了它。评论家普遍认为“莎士比亚这个极具哲理的悲剧不适合用音乐形式来表现。”柴科夫斯基之所以选用这个题材,与他这个创作时期有关。在《第四交响曲》开始时,悲剧的成份己替代了过去作品中巨大的抒情性。《第四交响曲》使我们听到一种迟钝而又险恶的力量在干预心灵生活。而在《第五交响曲》中可以感觉到这种力量在整部作品中增长着的使人寒冷的气息,在悲剧第三幕的《第六交响曲》中,一种前所未闻的阴暗力量在吞噬着,将人拖向死亡和毁灭。《哈姆雷特》在他的这个创作时期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市长》(THE VOYEVODE OP.78)  
  1890年10月4日,柴科夫斯基收到梅克夫人一封语气冷淡的信,俩人之间长达十四年的超越爱情的友谊终止了。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他的脑中一片空白,创作激情和体力迅速衰减。1891年9月,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创作能力,在完成了歌剧《约干达》的草稿后,又赶紧转向根据普希金的同名作品而创作交响诗《市长》。然而这部作品却给了他一个极不成功的反证。11月18日,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自己指挥了《市长》首演,事后他感叹道:“根本就不该写这种破烂的东西。”而《约干达》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成是他最拙劣的作品之一。从此,《市长》就昙花一现般地消失在乐坛上。作品虽不成功,却包含着一种好的思路,独具特色的配器手法仍令人震惊不已。同《风暴》《命运》一样,直到他去世后,曲谱才被刊行。1893年,一部体现作曲家歇斯底里式的悲剧旷世之作《第六(悲怅)交响曲》诞生了。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交响童话中不同器乐音色所代表的不同角色  

  教学过程: 

  作曲家介绍 终其一生,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都着迷于童话与儿童故事。九岁上时,他写了部名为《巨人》的童话歌剧;到二十三岁时,他把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成小型清唱剧。在过完五十四岁生日庆祝后,他也完成了迷人的芭蕾舞剧音乐《灰姑娘》。几年后,他再一次回到神话的创作上去,芭蕾舞剧音乐《宝石花》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也为孩子写歌曲与钢琴曲等。  在他所有的音乐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那部完成于1936年的,以儿童文学为基础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故事叙述与交响乐配合)。但是这部作品并不是他所有作品中的重头,甚至在官方文献上,它只被一笔带过。而事实上,它是多么富有吸引力!它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交响乐器以及不同声部动机如何展开的好机会,基于这个,这部交响童话老少皆宜,让人百听不厌。  

  (一)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时间啊久远得连迪斯尼的小动物都还来不及诞生。  这个故事中所有的动物都是真实的噢,只不过他们的声音变了。  鸟先生带着我们起飞,用长笛比拟他。  双簧管表示鸭小姐,我觉得再合适不过啦。  轻柔低沉的单簧管扮演猫小姐,除此无它呢。  你可以通过低音管来分辨祖父,祖父严肃得可真像一位长辈啊!  大灰狼总是引起我们的惊恐,所以呀,同时用三支法国号吹奏,着重强调!  彼得这位小英雄,毫无疑问啦,就启用整个弦乐团来赞美他!  最后要说明的是,猎人的步枪用鼓和一个大低音鼓来表示,它可比历史上所有真正的手枪有意思多了。  我猜啊,除了结局,上面这些你们都明白啦。  (二)  像所有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样,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天,名叫彼得的小男孩打开守护门,跑到牧场里去玩。  鸟先生待在大树上,叽叽喳喳对彼得说,“这个世界真是太安静啦!” 
  于是,鸟先生恶作剧地去侵占鸭小姐的地盘。他一边嘴里吧嗒吧嗒嚼着美味的小虫子,一边恶声恶气地说,“一只飞不起来的鸟,那还算一只鸟嘛!” 
“你可不能这么说,”鸭小姐回答着,转身跳入池塘。她的动作真是优美极了,青蛙们啪啪啪啪鼓起掌来。  鸭小姐在池塘里游来游去,鸟先生只能沿岸单脚来回跳跃。鸭子不能飞,小鸟也不能游泳。小动物的互相讽刺随着羽毛在空中飘来荡去。  突然,有什么东西吸引了小彼得的眼睛,那是一只偷偷穿过草地的猫!  猫小姐用她天鹅绒般柔软的爪子蹑手蹑脚地跑向鸟先生,她认为鸟先生这个时候不会注意到她,一顿美餐即将到口啦!做一只猫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快看!”彼得大叫一声。只一瞬间,鸟先生蹿上了树枝,像一片树叶一样抖了一下。  这时,鸭小姐毫不友善嘎嘎地嘘着鬼祟的猫小姐,当然,她离她远远地,凫在池中央。  猫小姐绕树一周,心想,待我爬上树,那只鸟早就飞走了……啧啧,真晦气,我们猫应该生翅膀的!  彼得的祖父生气地走过来,他一直认为小彼得不该独自进入牧场。“这可是个危险的地方哪!”祖父的调子出来了,“假如大灰狼从森林里跑出来,你怎么办?” 
  小彼得听了祖父的话,一点也不害怕,男孩子从来不懂害怕的!好笑的是,大人总要教导孩子去害怕这个、害怕那个。祖父牵着小彼得的手回到守护门那边,并把门锁锁好。 
  彼得刚进入不久,一只大灰狼就真的从森林里跑了出来。那只没有翅膀的猫,赶紧跑上了树!鸭小姐嘎嘎地用力叫着竟把她自己掷出了池塘!她猛烈地摇摆着笨重的身体,希望能逃得快些再快些。 
  大灰狼大步跟在她后面。一个大步流星,一个摇摇摆摆;一个摇摇摆摆,一个大步流星。近了近了!大灰狼跑得实在太快了,所以他不得不在前面敬候鸭小姐,然后,一下把她抓住,一口吞下肚子!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树上的猫小姐和鸟先生共弃前嫌,一起研究向上帝求救的方法,而贪婪的大灰狼则绕树狂走,思虑着如何把他们抓住。  守护门后,小彼得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害怕!他跑回家,找到一根非常牢固的绳子,这根绳子正是为这个故事所准备的!小彼得看到大灰狼围着转的那棵树的一根枝杈正好穿出了墙外。于是,他爬上墙,爬上那根枝杈,悄悄地对鸟先生说,“低低地绕着大灰狼打转,但是千万当心别把自己转昏了头。” 
  于是,鸟先生敏捷又勇敢地用翅膀擦着大灰狼的头,用嘴啄他的耳,轻巧地再一转身又去袭击他的尾巴。大灰狼整个被弄怒了!他急迫地想抓住鸟先生报仇雪恨! 这个时候,小彼得正准备着给大灰狼撒网呢。他把绳子绕了个圈,悄悄地从树上往下放。绳子套住了大灰狼的尾巴!他用尽全力将绳套一拉,大灰狼就在半空中打起了转,他晓得大事不妙!小彼得把绳子的一头系在树上,大灰狼的挣扎只能让绳索越系越紧。  就在这个当口,猎人觅着大灰狼在其他古老童话里留下的线索追踪而至,并且端起猎枪准备射击。  
“不要杀死他!”小彼得大叫起来,他满腹恻隐之心地说,“我们可以把他送到动物园里去!” 
  于是,我们面前就出现这样一排神气的队伍:小彼得走在最前面。猎人押着大灰狼。祖父其后,接着猫小姐。祖父把他的假牙装进嘴巴,大声说道:“欢快的结局是不错的,但是,假如小彼得并没有抓住大灰狼,那可怎么办哪?” 
  空中,鸟先生快乐地扑哧着翅膀,他兴奋得胸口快要爆炸了!大灰狼嗷嗷乱叫,似乎还夹杂着嘎嘎声。啊,一定是被他吞下肚的鸭小姐还活着,他吞得真是太匆忙啦!所以啊,如果你不好好地咀嚼你的食物,以后你总会听到它在你肚子里叫!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西欧十大歌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声乐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西欧的十大歌剧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歌剧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1.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四幕喜歌剧,据法国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曲,意大利洛伦佐.达.庞特作词,1786年5月1日首演于维也纳。  

2.  魔笛 (Die Zauberfiote)  

  两幕歌剧,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德国埃马努埃尔.席坎内德尔作词,1791年9月30日首演于维也纳.全剧以德国民族歌剧歌唱剧(Singspied)形式谱写而成,由说白和带编号乐曲组成。  

3.  赛维利亚的理发师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二幕喜歌剧,据博马舍同名喜剧改编,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作曲,切萨雷.斯特比尼作词,1816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阿金蒂纳剧院。  

  欣赏《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 

4.  弄臣 (Rigletto)  

  三幕歌剧,据维克多.雨果剧本逍遥王改编,威尔第(Giuseppe Verdi)作曲,意大利弗兰切斯科.玛丽亚.皮亚维作词,1851年3月11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欣赏歌剧选曲《女人善变》 

5.  茶花女 (La Traviata)  

  三幕歌剧,据小仲马同名剧本改编,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欣赏歌剧选曲《饮酒歌》 

6.  奥赛罗 (Osello)  

  四幕歌剧,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威尔第作曲,意大利阿里戈.博伊托作词,1872年2月首演于米兰。  

7.  卡门 (Carmen)  

  四幕歌剧,据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比才(Georges Bizet)作曲,法国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列维作词,1875年3月3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  

  欣赏歌剧选曲《花之歌》 

8.  艺术家的生活 (La Boheme)  

  亦称:波希米亚人,绣花女,落魄青年,四幕歌剧,据法国亨利.缪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由普契尼作曲,意大利朱赛佩.贾科萨,路易基.伊利卡作词,1896年2约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图林。  

  欣赏《冰冷的小手》 

9.  托斯卡 (Tosca)  

  三幕歌剧,据法国维多利安.萨尔杜剧本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0年1月14日首演于罗马科斯坦齐剧院。  

  欣赏歌剧选曲<<奇妙的和谐>>  

10.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二幕歌剧,据美国约翰.郎的小说和大卫.贝拉斯科的话剧改编,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拉.斯卡拉剧院。  

  欣赏歌剧选曲<<晴朗的一天>>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歌剧的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声乐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歌剧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歌剧的产生背景以及歌剧的性质  

  教学过程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音乐、戏剧、诗歌、视觉艺术、舞蹈,所有这些艺术门类的特点都能够在歌剧中找到。尽管音乐通常被认为是歌剧的诸般因素中最主要的成分,然而在历史上的很多时候,制作人、芭蕾编导和歌唱家都曾经占据过比作曲家远为显赫的地位。从来没有过成功的灵丹妙药,但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歌剧作品却使这种艺术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4个世纪之久。  一般认为,用于宗教仪式的音乐戏剧和神秘剧当中已经包含了歌剧生长的种子。然而歌剧的产生也与16世纪末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是生活在佛罗伦萨的知识分子们凭空想象的产物。由于对生活中浅薄的音乐感到绝望,他们试图恢复古代希腊艺术的荣耀。但是古希腊实在太遥远了,因而无法确切地知道它的音乐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只能靠一些文字的记载而获得一星半点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认定了古希腊的戏剧是用一种富于情感的音调但又是能够让人听清楚的方式来唱或者说的。他们在室内乐性质的声乐作品中检验这种原则,从而发展出一种歌唱的方法,词语是以仔细参照了讲话的陈述方式而按照音节唱出的,并且以两个因素来加以修饰,首先,富于感情的词可以通过装饰变化来加强其含义;第二,以一把琉特琴或羽管键琴作为伴奏,可以提供表现性的和声,也能够通过建立基本的和声节奏来控制演唱者的装饰变化。这个结果距离古希腊可能越来越远了,但是却为歌剧的产生提供了许多组成部分。  在16世纪末,佛罗伦萨知识分子阶层中的3个作曲家尝试过这种“音乐戏剧”的表演形式,其中之一是埃米里奥·德·卡瓦里埃利,他本人就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两人都是歌手,一位是雅各布·佩里,另一位是朱利奥·卡契尼。卡瓦里埃利于1600年演出了他的《灵魂与躯体的表演》,这是一部在很大程度上因袭传统的作品,是旧式的宗教神秘剧与幕间剧的手法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佩里和卡契尼则走得更远,作为歌手,他们两人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程度又因为不同的艺术观点而变得更为紧张。佩里是一位戏剧型的歌手,而卡契尼则更关心美声唱法的抒情艺术。佩里曾经于1597年写出了田园剧《达芙尼》,可惜它的音乐已经无从查考。这两位作曲家同时为宫廷诗人奥塔维奥·里努契尼根据奥菲欧的故事撰写的诗歌《优丽迪西》谱曲,佩里的作品在1600年玛丽亚·德·美迪奇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结婚大典上演出,而卡契尼的全部作品则到了两年之后才听到。这两部歌剧都包含了传统的成分:诗歌中的田园背景,田园剧所特有的大团圆的结局,对于合唱和歌曲的运用,等等。但是,新的成分也是非常鲜明:简单而结构精妙的情节,在大的场面时使用一小组器乐演奏,歌唱时始终有羽管键琴或琉特琴之类的和声乐器作为伴奏。两部作品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佩里有一种富于想象力的和声感觉,并且趋向于终止旋律的线条而适应戏剧性的动作。卡契尼则满足于准确地阐明内容,同时写出一些吸引人的、如歌一般的段落。这些最早的歌剧确实非常呆滞和枯燥,但是,当这些作品到了那些老练的歌手和演员手中,面对着那些对于剧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投入的观众时,就没有理由可以怀疑它们的影响力了。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于1607年在曼图亚上演,这首作品的突出之处在于它利用了早期佛罗伦萨歌剧的特点,并且也吸收了幕间剧中场面华丽的成分。由亚历山德罗·斯特里其奥创作的脚本运用了《优丽迪西》故事的线索,同样采取了幸福的结局,然而这部歌剧却由于其宏大的场面和氛围以及人物的个性化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蒙特威尔第使用了幕间剧所惯用的大管弦乐队,以烘托情绪。他还使用了舞蹈及剧场舞台的各种机关,来创造出深受那些尊贵的观众和赞助人喜爱的富丽堂皇的场景。他还从佛罗伦萨学到了宣叙调的手法,尽管作为一位牧歌作者的经验使他的风格中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和声表现方法,不协和音与半音阶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他最特殊的天赋是对戏剧组织的感觉。《奥菲欧》可以说是仍然保留在舞台上的最早的歌剧,这是由于它的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历史价值。  蒙特威尔第的作品最早演出时的观众可能是经过选择的贵族和知识分子,而到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阿里亚娜》于1608年上演时,他所面对的一群高贵的观众是从意大利北方的不同地区汇集到曼图亚的。这部歌剧除了那段著名的“阿里亚娜的悲歌”以外,乐谱已经完全轶失,但是从文字记载来看,它似乎也跟随着《奥菲欧》的艺术趋向。很明显,它向人类的情感世界迈进了一步,而不再是完全的神仙王国,阿里亚娜的悲歌清楚地表现了蒙特威尔第对于他自己妻子的死亡的悲痛之情;而观众当中的妇人们也似乎辨认出了这个角色,为她的悲惨命运而洒下了一掬热泪。  尽管《阿里亚娜》毫无疑问地体现出歌剧的潜力,但是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远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作为它的最著名的实践者,蒙特威尔第理应收到许多创作的委托,但是他更多的时候是被要求写作一些幕间剧或芭蕾音乐,在此后的20年内仅有一次创作歌剧的机会。这次委托于1627年来自曼图亚,其结果就是《装疯卖傻的利科丽》。它的乐谱也已轶先,但是从记载可以判断,这时的蒙特威尔第已经将歌剧当成了一种真正的人类戏剧,音乐揭示了人物心理的突然变化,表演者必须具有不可忽视的舞台技巧。  在这个时期,歌剧能够取得持续发展的淮一的城市是罗马,枢机主教巴尔贝里尼的宫廷中拥有一个巨大的剧场,而他对于奢华的娱乐从来不惜血本。这时歌剧主题的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宽泛,田园剧间歇性地持续出现,而神秘性的因素逐渐减少,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如多米尼科·马佐齐于1626年创作的《阿多尼斯的锁链》同时还存在着对于宗教主题的偏好,以一些圣徒的生平作为故事的基础。在音乐上,这些作品是保守与前卫因素的综合体。 
  1636年,音乐家贝内迪托·费拉里和弗朗切斯科·马内利因为害怕在行将就木的教皇乌尔班八世死后可能引发的麻烦,离开了罗马,定居于有着更稳固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威尼斯。在随后的一年中,他们决定在这里演出歌剧。但是威尼斯显然缺少对于这项活动的赞助人,所以当他们不得不转而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时,他们想到了普通的大众。于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共的歌剧演出场所圣卡西亚诺剧院于1637年开张,观众既可以采取在整个演出率中租用一个包厢的形式,也可以购买其中的某一场演出的入场券。在这种情况下,剧院的观众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就比过去广阔得多,而此时的剧院就必须为它的这些公共赞助人提供娱乐。最吸引人的方式很快就找到了,这就是炫耀技巧的歌唱与奇特情景的结合。前者造就了一种新的艺术家类型——“明星”,其中主要是阉人歌手和女性歌手;后者则产生了对于剧场设计师和机械师的要求。  这样的形势使歌剧的形式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当初佛罗伦萨的知识分子们的设想。蒙特威尔第作为威尼斯的一位具有歌剧经验的作曲家,从一开始就卷入了这项活动,他的《阿里亚娜》重新上演,但是他又写下了许多新作品,其中的两首流传至今,这就是1640年的《尤利西斯回乡记》和1642年的《波佩亚的加冕》。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发现,佛罗伦萨歌剧中的质朴和单纯已经让位于多样化。这两部歌剧都展示了强烈的戏剧本能和组织故事的能力,它们当中也包含着与剧情毫无联系的内容,比如主人公之外的喜剧角色和寓言人物。在音乐上,它们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如歌曲、二重唱以及在宣叙调之间偶尔出现的器乐段落。宣叙调仍然用于最具戏剧性的场景和情感的表现。合唱队偶有使用,管弦乐队规模较小。蒙特威尔第的主要目的是以展现人类的苦难情景而打动观众,他那些没有什么真正价值的喜剧情节则起着丰富感情的作用。  在17世纪40年代,歌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剧院相继开业,其中一些规模较小,缺少制造大场面的余地,而另外一些则宏大而装备豪华。不同的口味和发展趋势也产生了寻找新的作曲家的要求。蒙特威尔第的传统由他的弟子卡瓦利所继承,他在1639年到1673年之间写下了32部歌剧,这些作品被不同的剧院所采用,因而在细节上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但是他在总体上坚持剧中人物的感情必须清楚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当他们被置于极端的境地中的时候,这种情感便更能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比如1644年问世的《奥尔明多》中的监狱场景后来几乎成为脚本创作的一种老生常谈。在卡瓦利的歌剧中,故事的叙述和情感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宣叙调来承担,但是一种短小的咏叹调已经开始出现,在整部歌剧中包含着许多这样的咏叹调,但是它们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完全相反的是切斯蒂的创作,他对于通俗和富于旋律的作品有着特殊的兴趣,1649年创作的《奥龙蒂亚》在奥地利上演,使他赢得了写作大规模歌剧的委约,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1668年为皇帝莱奥波德一世与西班牙的玛格丽特的婚礼而作的《金苹果》,这部歌剧需要24次更换布景,演出持续8个小时,48名独唱者外加一个芭蕾舞团和一个大型管弦乐队参加演出。《金苹果》创下了节日歌剧的时尚,特别是在维也纳,这种时尚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为听不懂意大利语的观众写作,自然就要求作品首先要有美妙动人的旋律;在切斯蒂的影响下,旋律优美的咏叹调成为许多作曲家最关心的内容,这些最初在威尼斯获得成功的作曲家后来都服务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宫廷里,他们全都将主要的情感表现转移到咏叹调中,并且充分发挥了器乐在咏叹调中的烘托作用。  到17世纪结束时,歌剧在意大利已经十分普及,罗马和那不勒斯也拥有了类似于威尼斯的剧院,但是更为华丽;而威尼斯的剧院在每个演出季上演的剧目比任何地方都多,在1699年,这座城市已经拥有11个专门演出歌剧的剧院。“明星”的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公众对于漂亮的高音技巧、特别是来自于阉人歌手的演唱存在着特殊的偏爱。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咏叹调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允许歌唱家在演出中对旋律任意修饰。当时的歌手在唱完咏叹调后可以离开舞台,于是剧中开始有了为合唱和乐队写作的机会。此时的咏叹调已经可以涵盖各种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音乐风格,而管弦乐队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序曲中还是在为歌手提供伴奏时都显示出了强大的表现力。  无数的意大利作曲家使用这种方式写作,他们当中最重要的人物有弗朗切斯科·加斯帕里尼、安东尼奥·洛蒂、维瓦尔第,以及更为重要的亨德尔。虽然亨德尔并非意大利人,而且他作为歌剧作曲家的主要活动时间是18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但是他的音乐趣味却是在20年前就在意大利形成的。这种趣味可以从他对脚本的不同选择上表现出来,他的大多数歌剧都取材于历史题材,如《朱利奥·凯撒》,他也采用神话主题写作,如《阿尔辛纳》,他还从法国古典悲剧中选取情节,如《罗德林达》,甚至还偶尔写作过喜剧,如《塞尔斯》。在音乐上,他的宣叙调运用转调或管弦乐手法来揭示情绪的每一次波折,尽管为了适应英国人的口味地缩短了宣叙调的长度。咏叹调采用通常的三段体形式,但是风格上更为丰富多彩。这时的歌剧已经远远不再是“穿戏装的音乐会”,显示出了极多的戏剧能量。  在法国,几乎就在歌剧从佛罗伦萨诞生的同时,这里的知识分子圈子里也酝酿着同样的想法。但是,强大的戏剧传统,特别是宫廷中对于芭蕾舞的特殊爱好,意味着一种自始至终演唱的戏剧概念要到很晚的时候才会出现。在17世纪中期,有了许多将歌剧介绍到这里的尝试。但是,此时的法国人对于其中的舞台机关布景、芭蕾场面甚至动物表演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卡瓦利在1660年专门为法国人写作了一部歌剧,但是因为舞台机关未能如期安装完毕只得推迟到两年之后才能上演。演出获得了热烈的评价,但是这些好评只是针对其中的芭蕾表演和舞台布景而言,相反卡瓦利的音乐却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注意。1671年,罗贝尔·康贝尔创作了第一部法语歌剧《波莫内》,他的音乐只留传下来一些片断,但是非常清楚的是,他的音调是法国化的,而在使用地方语言方面他也领先于意大利歌剧。此后吕利抓住了机会,他建立起现今的巴黎歌剧院的前身皇家音乐学会,专门演出歌唱的戏剧。1672年,他演出了第一部田园剧,随后一年的春天,他用抒情悲剧的形式创作了《卡德摩斯与赫耳弥俄涅》,此后他每年都有一部新歌剧问世。吕利出生于佛罗伦萨,但是他离开家乡太早了,以致于对威尼斯流行的歌剧形式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他才能够以老式的观念与法国古典戏剧的趣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意大利风格的歌剧。强调戏剧性,插入芭蕾场面,并且更多地运用合唱和器乐,而咏叹调也更加歌曲化,宣叙调则富于法语的韵味。  此后,拉莫成为法国歌剧创作的主要人物。1733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抒情悲剧《希波吕托斯与阿丽西》,它的大获成功使他在此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里用不同的方式写作了大量音乐戏剧作品。在形式上,拉莫的歌剧仍然建立在吕利的基础上,以宣叙调和短小的咏叹调为基本手法,其中穿插炫耀声乐技巧的小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段落。拉莫的歌剧生涯结束于18世纪50年代,他的最后一部歌剧虽然写于1764年,但是未能得到演出。此后,抒情悲剧的形式又一次受到了意大利风格的挑战。  相比较而言,英国受到意大利歌剧影响的时间较晚,在17世纪,这里的宫廷中盛行的是对白与芭蕾舞相互交插并行存在的假面剧。受到意大利和法国歌剧风格双重影响的普塞尔创作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添补了英国歌剧史上这一时期的空白。而在18世纪上半叶以乞丐歌剧为代表的一批民谣风格的戏剧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受英国平民大众的欢迎。  意大利歌剧中越来越多的非戏剧因素已经影响了这种艺术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看,明星般的歌唱家完全主宰了18世纪初期的意大利歌剧,他们的作用甚至超越了一切。到了1725年,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趋势表示出了认真的担忧,这其中就包括两位宫廷诗人、脚本作者泽诺和梅斯塔西奥。他们再次强调在歌剧中戏剧因素的重要性,提出故事中的喜剧成分和次要的情节应当去除,同时应当表现与爱情相对立的东西。虽然当时有许多意大利作曲家都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也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作品,但是真正对于歌剧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格鲁克,他于1762年写出了《奥菲欧与优丽迪西》,一反当时的惯例,强调音乐必须与戏剧内容紧密结合,反对卖弄声乐技巧的咏叹调,而突出富于真情实感的旋律,同时也充分发挥器乐的表现功能。这种纯朴的形式与内容为格鲁克带来了很大的成功。  德国歌唱剧也属于喜歌剧的一种,它起源于18世纪初期,在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和《魔笛》中达到了一个高潮。在18世纪初,当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贝多芬率先在歌剧创作上反映了这种转变,他创作的《费德里奥》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先导,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优美动人的音乐都为此后歌剧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在他之后,充分显示出德国浪漫歌剧特点的是威伯,他的《魔弹射手》等作品标志着浪漫歌剧的一个高峰。  
  19世纪的上半叶,意大利的歌剧舞台基本上被3位杰出的人物所统治,他们是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利尼。他们的创作中既有丰富的旋律,又有伤感的情节,另外还有喜剧的内容。  此后,意大利歌剧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比他们稍晚的威尔第的成熟时期,他的《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等作品富于浓郁的浪漫激情,而他晚年创作的《阿依达》、《奥塞罗》和《福斯塔夫》等作品则更具有强烈的戏剧力量,同时,他比在此之前的任何一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都更重视器乐的作用。  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大歌剧在19世纪占据了法国的舞台,并且成为时尚,其代表人物是梅耶贝尔。而在此之后,古诺、马斯涅和托玛等人的创作则更具有抒情、细腻的特征。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虽然是按照喜歌剧的方式写成,但是其中浓烈的悲剧气氛和异国情调以及优美的旋律都使它成为直至今日仍然在全世界盛演不衰的剧目。  瓦格纳是歌剧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早期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大歌剧的味道,但是他逐渐不满足于旧有的歌剧创作模式,尤其对于那种一味强调音乐的优美而忽略戏剧内涵的作法深恶痛绝。在以后的创作中,他逐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手法,按照自己的美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歌剧学说,他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描写了爱情与死亡的特殊关系,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和悲观的生命哲学,而《尼伯龙的指环》则堪称音乐史上少有的宏篇巨制。瓦格纳对于他的歌剧的演出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他晚年所创建的拜洛伊特节日剧院中,他甚至以自己的艺术表现的需要来设计剧院,并且专门为这座剧院而创作了《帕西法尔》。在生前,他曾经禁止这部作品在拜洛伊特节日剧院以外的地方演出。  意大利的歌剧舞台在19世纪末出现了真实主义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品往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这种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一反过去歌剧以王公贵族和神仙鬼怪为描写对象的传统,强调戏剧冲突和夸张的情绪。其代表作曲家是玛斯卡尼、列昂卡瓦洛和普契尼。  
  19世纪下半叶,正是欧洲各国民族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这个时期俄罗斯、捷克、波兰等国家的民族音乐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其民族歌剧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奠基人是格林卡,随后在达尔戈梅斯基、包罗丁、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一系列作品中得以发展,并体现出鲜明的俄罗斯风格。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则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戏剧力量。而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纳切克和波兰的莫纽什科等人都为自己本民族的歌剧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进入20世纪之后,如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形形色色风格流派一样,歌剧的写作也呈现着丰富多彩的局面。在这个世纪里,歌剧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给歌剧表演带来了影响,舞台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声乐演唱的科学化、各国各地区之间音乐交流的频繁,都从不同的方面使歌剧表演真正成为具有震撼人心效果的综合性艺术。同时,歌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其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也使这一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欣赏歌剧<<阿依达>>选曲<<圣洁的阿依达>>。  

  欣赏歌剧<<游吟诗人>>选曲<<铁钻之歌>>。  

  欣赏歌剧《游吟诗人》选曲《柴堆上火焰熊熊》 

  欣赏莫扎特作曲的歌剧<<后宫诱逃>>选曲<<爱啊,我要依靠你的力量>>。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外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声乐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外国的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掌握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民歌是什么?一般来说,民歌指的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口头创作,作者常常是没有名字的。说民歌往往是集体智慧的表现和结晶,民歌也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歌跟生活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旋律朴素、流畅,结构比较短小、简练。也可以说,民歌是民族音乐当中最基本的层次,很多像器乐呀,咱们的戏曲呀、曲艺都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也称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之窗,它的灵魂。所以它的基础就是民族的音乐传统。 欧洲民间音乐的一般特征是:    第一,分节歌。分节的,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配上多段的诗句组成的歌词,并且歌词常常押韵,这个叫分节歌结构,现在我们都很常见的。   第二,音阶是多样化的。他们儿童歌曲常常就用两三个音,五声音阶也不少,但主要是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当然五声音阶是它的很主要的特点,但是爱尔兰也是五声音阶,苏格兰也是五声音阶,匈牙利也是五声音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来说,欧洲人还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第三,大多采用均分节拍。就是平均的3/4、2/4、4/4,每一小节都是平均的。东欧的节拍比西欧要复杂,常常有一种奇数的节拍:3/8、7/8、9/8。   第四,它歌唱风格有两种。一种古老的欧洲风格,比较放松的,音色比较清晰,曲调比较简单,很少用装饰音,很平的吧,合唱当中多声部用得很多,这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风格;另一种欧亚风格唱法,叫欧亚风格,唱法比较紧。   第五,就是主要的歌曲体裁,有史诗和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包括宗教的,还有世俗的庆典,还有舞曲。这是它的歌曲体裁。   第六,游吟歌手的旋律。它在中世纪有一大批游吟歌手,到处漂泊流浪,到处唱歌弹琴啊,这些人呢是起了很大作用,他实际上把欧洲的文化,起了个统一的作用,特别是欧洲的音乐,特别是西欧。流浪艺人不叫流浪艺人,叫游吟歌手。  

  中欧的阿尔卑斯山的唱法: 

  阿尔卑斯山附近是好几个国家了,瑞士在它中心,德国的南部、奥地利、意大利,都是围绕着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有一种特殊唱法——约德尔(Yodel),是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域的特殊唱法。  

  在山区里头,牧人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从这儿开始的。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来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一种非常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的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而且用这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一会儿真声一会儿假声,所以形成一个奇特的效果。基本上是没有歌词的,但有时候采用一些没有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像“咿呀、哦呀、咿呀”这个很多。另外,在约德尔旋律进程中,音程中的大跳也是非常常见。约德尔歌唱家,用这种发声方法和即兴式的装饰手段,在朴素的曲调中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欢乐、渴望、怀乡、爱情等等发自内心的情感。约德尔歌曲既有独唱的,也有合唱的,也有多声部的,或者一个人独唱,众人应和,形式多样,但是唱法是统一的。  

  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 

  这几年,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都知道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特别好听。为什么好听?而叫“神秘的保加利亚女声”?这在世界上是成为一个注意的焦点,在乐坛上。因为唱歌的太多了,但是像她这样的唱法很奇怪,也很有意思,它的主要的特点就是采用直接、自然、开放的唱法,音色透明、清澈、晶莹夺目,在多声部的重唱中,常常出现不谐和音程二度,旋律的音域并不宽,但是非常有表现力。在独唱时候,领唱时候,风格是散板风格,节奏非常自由。而且,各式各样的装饰音、滑音层出不穷,十分丰富,给音乐增加了独特的色彩。音乐的风格呢,也是多样的,有很深沉的、抒情的,又有诙谐的、活跃气氛的这样舞蹈场面的音乐。所以总的看来,跟欧洲相比,它好像更接近于亚洲的文化传统,刚才不是说有一种“欧亚唱法”  吗!这些特点并不是从天而降,或者是某个音乐家突发奇想所致,它完全深深植根在保加利亚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又经过卓越的保加利亚的专业音乐家长期地精心培育、艺术加工,幼小的花蕾终于开出了异香扑鼻的花朵。   今天的保加利亚保存很多民间风俗,保加利亚人就说:“我们的国家很小,但是我们传统非常深厚,值得我们骄傲。”所以在这个丰富的民间音乐土壤上,产生了这样一种女声的重唱,她们这些人最早都来自农村,后来经过一些专业化的训练。但是她们唱的呢,应该说有些并不是真正的民歌了,但是民间音乐的精神、节奏、音色进行了加工的。但是,它还是民间性,它还是口传性的、本地人传统,只是适当地修饰  

  欣赏 

  阿尔巴尼亚民歌《含苞欲放的花》  

  西班牙民歌《鸽子》 

  日本民歌《北国之春》、《拉网小调》 

  美国民歌 

  1、《念故乡》  

   2、《多纳、多纳》  

   3、《噢!苏珊娜》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希腊神话、戏剧与西洋歌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希腊神话、戏剧和西洋歌剧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希腊神话、戏剧和西洋歌剧  

  教学过程: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学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也是古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古希腊三大悲剧作者、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等都从希腊神话中吸取过灵感,采撷过题材;达·芬奇、伦勃朗等众多伟大的画家都有取材于希腊神话的画作;音乐家也用希腊神话来作曲。总之,在西方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希腊神话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在欧洲美术作品、文学作品、戏剧、歌剧以及音乐作品中,我们总是很容易看到希腊神话中各路神仙、怪物的名字和影子。  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社会关系。神和人的基本区别在于神强大,常生不死,生活闲逸快乐;人类弱小,会死,生存艰辛,不得不经常求助于神明,但也常常诅咒神明作恶。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同时赞美人,赞美人的勇敢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批评骄傲、残忍、虚荣、贪婪、暴戾、固执等人的性格弱点,并且认为往往正是这些性格弱点造成人生悲剧。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古希腊神话中正是这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祇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的材料源泉。 你难道不觉得希腊神话中的神仙们,不会动辄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地说教,给你上道德伦理课。因为天神宙斯——神仙们的老大、众神之王就是个超级大色鬼。  据说西洋歌剧的发明正是从古希腊戏剧找到的灵感。 十六世纪末的时候,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一群文人艺术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古代的戏剧和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他们很希望能重新创造出古代希腊戏剧那种一面唱歌、一面朗诵故事的艺术,于是,诗人黎努契尼Rinuccini就和作曲家佩里Peri及卡其尼Caccini等人携手合作,创作出第一部歌剧《达芙妮Daphne》,(达芙妮是希腊神话中河神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美丽少女,后来因不愿嫁给阿波罗,为逃避他而让众神把她变成了月桂树。)可惜的是《达芙妮Daphne》的乐谱没有保留下来。  阿波罗之子—奥非斯,经常是歌剧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希腊神話中的诗人和音乐家,很会弹竖琴,因此许多歌剧都喜欢以他当主角。据说奥非斯可以说是歌剧的守护神。  下面罗列的是以改编古希腊神话、戏剧为脚本的西洋歌剧。  奥非斯Orpheus是希腊神话中的色雷斯诗人,是色雷斯王俄耳戈斯(也有说是阿波罗)和谬斯女神卡利俄珀的儿子。阿波罗送给他一把竖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连无生命的也会被感动。他的琴声和对妻子尤丽狄茜Eurydice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冥王,但由于爱妻心切,一个深情的回眸却再也唤不回妻子的生命。妻子死后,他长期哀伤,在一次酒神节上,激怒了色雷斯妇女,被她们撕成了碎片。  目前知道的《奥非斯Orpheus》有三个版本:  
  1、1607年[意]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创作的《Orfeo》  
  2、1762年[德]格鲁克创作的《Orfeo ed Euridice》  
  3、1858年[法]奥芬巴赫创作的《Orfee aux Enfers地狱中的奥非斯》。  

  欣赏奥芬巴赫创作的<<地狱中的奥非斯>>中的康康舞曲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学生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的古典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和了解中国古典音乐、  

  教学过程 

  古代文献中对尧舜古乐的记载,说明中国音乐起源甚早。河南舞阳县发现的18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已有8000多年。原始社会的音乐与礼仪是相连的。到春秋战国,中国音乐形成了与其它文化不同的独特体系。中国既创立了七音阶体系,也创立了五音阶体系。因五音阶体系与哲学的五行相合,故地位较高。中国音乐未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发展,而是依附在文化的各领域以游散的方式发挥了多种功能。因此,中国音乐可按其功能分为:一、仪式音乐,用于祭祀、宗庙、大典,也包括宗教寺庙的仪式音乐。其特点是音域不宽,节奏缓慢,完全服从于仪式的过程,肃穆庄重。二、宫廷舞乐,主要用于帝王享乐。中国音乐的创作都在这个领域,如曾侯乙墓的编钟,唐代的霓裳羽衣曲。这里音乐主要服务于舞蹈,当然也在舞蹈的推动下发展。三、声乐。就创作数量、流传空间、使用阶层来说,声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从《诗经》到明清戏曲,从宫廷演唱,文人低吟,青楼妙音,到民歌俚曲,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声乐是用歌词的内容来规范音乐表现的多样性,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很符合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四、独奏器乐。中国音乐摆脱舞蹈、仪式、文学的影响而且有独立的文化意义,只有在文人意识中才达到了。琴、筝、笛、箫、二胡都可独奏,琴的地位最重要。从魏晋嵇康等一大批著名士大夫琴家到明代朱权、陈星源等独奏的琴家,使琴一直与棋、书、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独奏因与士大夫独立淡泊之心相合而获得特别的文化意义,嵇康诗“目送归鸿,手拂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即是写照。  

  先秦以后,中国音乐没有象西方音乐那样子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一、旋律为主。西方音乐重和声和配器,给人一种几何学的浑厚之美。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给人的是气韵生动的线条美。二、理性精神。古人认为音乐是表达内心情操的,情志属人,用嘴吟唱应比非人体乐器更接近情的本性,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能唱的只能是声乐,声乐之妙在于词对乐的规范,故音乐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于情,止乎礼”。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当情用乐唱出时,已用文字来予以提示和规范了。三、节奏宣泄。以旋律为主的器乐声乐表现的是理性精神或哲学沉思的一致,节奏宣泄则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端,它主要在民间音乐中表现出来,如陕北腰鼓、山西锣鼓即属这类,在喧闹节奏中展现出来一种粗犷的阳刚之气。 

  中国音乐具有世界性的魅力。曾侯乙墓编钟是一奇观。它由能奏各种不同音高的65件乐器组成,分三层排列,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唐代的大型套曲和舞曲正像京剧独特的唱腔唱段一样至今仍有独特点盛誉。中国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等也极有民族心灵的代表性。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于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项羽骑着乌骓马,带领800余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迷了路,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直在追杀,项羽引兵上了一小山(此山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最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取材于这个故事的还有《霸王卸甲》。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反映楚汉相争的同一历史题材,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都分为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情景、战争的结局三大部分,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  《十面埋伏》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全曲共十三段(汪煜庭传谱),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最后的结局(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简介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欣赏提示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中国民族乐器简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授课教师:欧阳琼芳 

  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课型: 欣赏课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的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音色及各自的特点  

  教学过程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是指以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弹弦」、「击弦」乐器的总称。弹拨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文字记载的多达四十馀种以上,香港中乐团常用的弹拨乐器有扬琴(扬琴发音类似弹拨乐,但在演奏方法上属于击打乐器,这里规到弹拨类)、柳琴、琵琶、中阮、大阮、叁弦及古筝。此外,乐团亦会随乐曲的需要采用其他不同型制的乐器,如古琴、箜篌,甚至西方的竖琴等。   

  吹管乐器  泛指利用空气在管体流动而发音的乐器。吹管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且音色各异,根据吹奏方法不同,一般可分成:气息经过吹孔的(如笛、箫、埙、排箫等);使用哨子的(如唢呐、管等);使用簧片的(如笙、巴乌、葫芦丝等);及以唇震发声的(如海螺、牛角、铜制的号筒等)。  香港中乐团常用的吹管乐器有梆笛、曲笛、大笛、新笛;高音键笙、中音排笙、低音抱笙;中音管、低音管及唢呐等。此外,乐团亦会随乐曲的需要采用其他不同型制的吹管乐器,如洞箫、巴乌、埙、口笛、海螺等。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泛指由敲击而发音的乐器。中国打击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应用广泛。除了能够在管弦乐中加强乐曲的节奏、营造丰富多采的音色变化外,更能够组合起来独立演奏,而不同类型打击乐器合奏亦各具独特表现力。 香港中乐团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基本上由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及西洋打击乐器两套所组成,其中各包含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乐器。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由金属类(如大锣、小锣、云锣、各种钹、铃、钟等)、竹木类(如拍板、竹板、梆子、木鱼等)和皮革类(如大鼓、排鼓、单皮鼓、手鼓等)组成;西洋打击乐器则包括如定音鼓、木琴、管钟、钢片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大钹等。  

  拉弦乐器

  中国的拉弦乐器有文字记载的多达叁十六种以上,一般统称为胡琴。胡琴有二胡、高胡、中胡、革胡及低音革胡。此外,乐团亦会随乐曲的需要采用其他不同形制的拉弦乐器,如板胡、京胡、椰胡、擂琴等 

  吹奏乐器:唢呐 

  又名喇叭,小的称海笛。锥形木管上开有按音孔,前七后一,顶部装一节细铜管,铜管上按有苇哨。锥管下部接一喇叭口。唢呐音色高亢嘹亮,在民间的婚丧庆典中常常使用。 

  欣赏唢呐名曲《一枝花》 

  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由唢呐大师任同祥先生根据自已的经历所写。 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给人以凄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  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  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

  弹拨乐器:阮 

  因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器而得名。圆形音箱,直柄有品位,四弦,有小、中、大三种形制。左手按音,右手拨弦。多用于民乐合奏、弹拨乐合奏,近年来已有独奏。 

  欣赏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第三乐章结尾 

  中阮曲《闲云孤鹤》 

  三弦 

  三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渊源。明代杨慎在他的《升庵外集》中写道:「今之三弦,始于元时(1279-1368)」。如果追溯它的起源,秦代的「弦兆鼓」被认为是三弦的前身。 早期,三弦多用于伴奏民间说唱、曲艺及戏曲音乐。随着时代和音乐的发展,三弦经已成为独奏乐器及被广泛使用在大小乐团中。 由于三弦的音色独特,浑厚而铿锵有力,在乐曲中,擅长表现一些有强烈地方风格及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而在合奏中常用作充实中、低音声部和加强节奏的效果。著名独奏乐曲有《十八板》、《阳春白雪》、《大浪淘沙》、《彝族舞曲等。  

锣  

  铜制打击乐器。呈一圆形弧面,中央部位高于周边,称锣光或锣脐。锣有大锣、小锣、汤锣等多种。大筛锣,是锣家族中最大的一种,悬挂在木架上,用包布的木槌敲击中央,发音低沉而庄严,最大的直径120厘米左右,已被西方交响乐队使用,称之为大锣或中国锣。有一种30多厘米的大锣,边穿小孔,系绳,演奏时,左手提锣于胸前。还有一种小锣,用长条形硬木的边棱敲击。  

  欣赏浙东锣鼓《龙腾虎跃》 

  欣赏《潮洲大锣鼓》 

  打击乐器:云锣  

  打击乐器。传统云锣多由十面小锣组成,又叫十面锣。锣面无脐,四边钻小孔系绳固定于木架上,十面锣大小相同,因薄厚不同而音高音色不同。苏南吹打、十番锣鼓、西安鼓乐等器乐合奏中,云锣多奏旋律骨干音,音色清亮,极富色彩。 

  欣赏尺调双云锣 

  欣赏三弦曲<<平沙落雁>>  

  欣赏三弦曲《大浪淘沙》 

  欣赏为主,讲授为辅,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欣赏的积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