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酒而逝的勃艮第酒爷

 豆子猫 2014-11-24
法国葡萄酒“一代宗师”、德·蒙迪赫酒庄庄主于贝尔·德·蒙迪赫

  2014年万圣节后的第一天,一位老人的平静离世却成了勃艮第乃至整个葡萄酒业界的大新闻。 
  11月1日,于贝尔·德·蒙迪赫(Huibert de Montille)在与家人和朋友们共进午餐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4岁。于贝尔是勃艮第中部历史悠久的德·蒙迪赫酒庄(Domaine de Montille)的庄主。酒庄祖传的葡萄园主要位于沃尔奈村(Volnay),但在毗邻的波玛村(Pommard)也有部分产业。官方讣告称,于贝尔去世时,正在席上分享一瓶酒庄自产的波玛村一级园“Les Rugiens”1999年份葡萄酒。尽管勃艮第葡萄酒近年在中国名气日盛,但毕竟还只限于频频现身拍卖会的那些酒庄,无论是于贝尔的名字还是他的酒庄,在中国还鲜为人知,只有知晓在法国被《费加罗》、《世界报》以及《观点》这样的老派媒体以醒目位置刊登讣告的分量的人才清楚:于贝尔此去已被盖棺定论为“一代宗师”。 
  于贝尔的名字在中国本应早为人知,因为他是2004年那部名为《Mondovino》的纪录片电影的主角之一。《Mondovino》的中文通译名是《美酒家族》,更贴切的译名是《葡萄酒世界》。该片在200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除参展外,还被正式入选为第19部角逐金棕榈奖的影片。当年说是“完整版”,但2012年又爆出新闻即将推出“长达10小时的完整版本”。2004年版的《葡萄酒世界》中真正侧面“明星化”了的是片中采访的法国波尔多酿酒师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and)和美国葡萄酒评论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罗兰的酿酒方式和帕克学校判卷式的葡萄酒百分制评分法在10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全球葡萄酒业界无法回避的存在,而于贝尔在片中本色出演的勃艮第老派葡萄酒酿造法捍卫者角色在他逝去后才因《葡萄酒世界》而凸显出老人当年的存在。2005年,继“2004年法国电影展映”后,《葡萄酒世界》作为“最新法国影片”在同样的展映中在中国上映,只是至今知道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依旧寥寥。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围绕影片《葡萄酒世界》的不同见解都很多,很多评论认为影片真实反映了全球化对世界各葡萄酒产区所带来的影响,而且揭露了帕克与罗兰携手定义一种“国际风格”、以商业经营手法潜移默化地改变世人口味的企图。导演诺希特(Jonathan Nossiter)出生于美国,在法国上的大学,还游学过英国、意大利、希腊乃至印度;作为一名获得过正式资格的侍酒师,诺希特在拍摄影片之余还为纽约、巴黎、里约热内卢的多家餐厅提供选酒与侍者培训服务。这样的身世背景本身为贯穿全片的关键词“全球化”提供了另一层微妙的注释。《葡萄酒世界》的观众看到更多是留在诺希特镜头前于贝尔的固执。“酒爷”于贝尔说:“葡萄酒是什么?数千年来,葡萄酒代表人类与自然元素之间近乎宗教式的关系,当然,自然元素包括土壤,有生命的土壤,不含化学合成物质的土壤,另外还包括气候因素。让人魂牵梦绕的葡萄酒能够穿越时空,为人类带来青春,而非皱纹和死亡,只是每100瓶葡萄酒中才会出现一瓶这样的佳酿。” 
  帕克以“葡萄酒律师”(Wine Advocate)自诩,而于贝尔生前在酒庄庄主之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律师。事实上,于贝尔确实曾与帕克对簿公堂。1994年,于贝尔代表勃艮第鼎鼎大名的法维莱酒庄(Domaines Faiveley)将帕克及其出版公司告上法庭,指责其1993年出版的第三版《帕克葡萄酒购买指南》(Parker’s Wine Buyer’s Guide)中对法维莱酒庄1990年份酒的不实评价造成了“诽谤”。帕克在书中品鉴了32款法维莱酒庄1990年份酒并各自打分,最后的平均分为88.75,算得上是“帕克百分制”中的高分。惹事的是帕克随后补上的一句:“从负面角度看,一直有报道称法维莱酒庄的酒在法国以外品尝时口感不及在酒庄地窖中醇厚,我本人也有同感,呵呵……”于贝尔代表法维莱酒庄提出的控诉理由是:帕克的评论会导致消费者误解法维莱酒庄将质量较次的酒出口到国外。这宗诉讼最终以庭外和解了结。1990年帕克曾在厚达千页的专著《勃艮第》(Burgundy)中将法维莱酒庄评为五星级,并盛赞:“当今勃艮第地区品质可以凌驾法维莱酒庄之上的酒庄,大概只有罗曼尼·康帝(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和勒桦(Domaine Leroy)!”而在1995年出版的第四版《帕克葡萄酒购买指南》中,法维莱酒庄被降为三星级。不过,以巴尔(Andrew Barr)为代表的一些英国酒评家始终认为帕克这个28岁之前只喝可乐的“葡萄酒律师”根本不懂得欣赏勃艮第的葡萄酒。据说法维莱酒庄当时的庄主弗朗索瓦(Fran?ois Faiveley)在诉讼期间曾经表示:“我们只希望告诉人们:我们是诚实的。”
法国勃艮第葡萄园种植区

  1936年11月16日,弗朗索瓦的祖父乔治(Georges Faiveley)和朋友创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勃艮第品酒骑士会(Confrérie des Chevaliers du Tastevin)。虽然法国的“品酒骑士会”传统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勃艮第品酒骑士会的建立却更多源自30年代勃艮第葡萄酒业萧条期的某种法国式的负气:“既然我们的酒都卖不出去,就让我们请朋友来一起喝光。”在勃艮第从事葡萄酒相关工作的人或迟或早都难免以某种阶位进入这个欢乐的吃喝团,尽管如今这个骑士会已经由于会员数膨胀而多少丧失了一些最初的乡土味道,仍不妨碍它被视为勃艮第葡萄酒独立精神的象征。1936年骑士会创建时,于贝尔还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而且刚刚失去父亲。于贝尔出生于1930年,家族不济之时。德·蒙迪赫家族世居现今勃艮第首府博讷(Beaune)近郊的克雷昂塞(Créancey),祖传葡萄园得自18世纪50年代,在法国大革命前曾拥有12公顷位于夜丘(C?tes de Nuits)和博讷丘(C?tes de Beaune)的优质葡萄园,自1863年后家族酒庄正式由于贝尔的祖父以“Montille”命名。这位名字冗长得可怕的艾蒂安祖父(étienne Joseph Marie Léonce Bizouard de Montille)除经营家族酒庄外,还在1867年参与创立了旨在以《拿破仑法典》制定的“田地均分”(Agrarisme)理念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国农业协会(Société des Agriculteurs de France)。祖传葡萄园中颇有一些足以令现今的勃艮第葡萄酒爱好者垂涎的名字,却逐渐因家道中落而被逐渐变卖。时值于贝尔一代,家族中对后代的期望已经从“经营酒庄”转变成似乎更为务实的“跻身法律界”。1930年诞生时,于贝尔与未来的诉讼客户法维莱酒庄之间的差距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这位显赫的邻居拥有近129公顷葡萄园,而德·蒙迪赫酒庄的祖传葡萄园只残留不到3公顷。

  最后这3公顷葡萄园也险些被出售以换取于贝尔的大学学费。于贝尔拒绝了亲戚的建议,从此开始在第戎法学圈与沃尔奈村葡萄酒圈的双重生活。1947年,17岁的于贝尔酿出了自己的第一季葡萄酒,而且违背了当时勃艮第葡萄酒业界酿造经销商(Negociant)代理的桶装酒的惯常做法,虽然年轻,却成为最早认识到“酒庄瓶装酒”意义的勃艮第庄主之一。于贝尔生前曾将自己在1947年酿造的第一季酒描述为“独特的”,尽管落选勃艮第品酒骑士会用酒名单,他却将此称为“转折点”:“落选反而赋予我力量。从那一刻起我明白,将来只会酿造自己喜欢的葡萄酒,无论别人喜欢什么。” 
  1953年,于贝尔进入第戎律师界,随后还曾出任相关协会的主席。来自法律文牍的各种收入成为他实现祖先的葡萄酒梦想的唯一财源,在战后凌乱的时局下,不依靠任何银行贷款、恢复祖业并扩展是件需要雄才谋略的事,何况是在勃艮第这样斤斤计较的产区。截至2014年去世前,德·蒙迪赫酒庄已经扩展到35公顷,其中75%为头等园(Premiers Cru)或特等园(Grands Cru)。2005年,德·蒙迪赫酒庄收购毗邻罗曼尼·康帝酒庄著名的“la Tache”葡萄园的一片园区。虽然这片新葡萄园按照勃艮第式精准算法只合0.4765公顷,但其尊贵地位在勃艮第已经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于贝尔能成为一代神话还是因为他那些“站着挣钱”的葡萄酒。21世纪很多使用英语的酒评家经常以“austere”来形容于贝尔的葡萄酒。“austere”在字典中意为“朴素的,简朴的;严峻的;苦行的;一丝不苟的”。倘若用于贝尔的儿子、继承了祖父名字与祖业的埃蒂安(étienne de Montille)的话来翻译,应该是:“他的酒既没有技术感也不圆润,相反,它们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任随时间的流逝而成长,有些在年轻时甚至还带有青涩与不羁。”于贝尔本人的译本则时而将自己“细瘦”(Lean)的酿酒风格调侃为“战前物资恐慌症的心理阴影”,时而堂皇铺陈为这样的语句:“唯有陈年才能彰显勃艮第葡萄酒的本色,一瓶葡萄酒需要20年方显最深层次的香气与复杂感。在过于年轻时饮用这些葡萄酒的人们完全忽略了这些本色。我力争说服人们保留他们的窖藏,过早饮用是一种对葡萄酒的屠杀。可是,没有人再想等待,我们只看眼前。没有人再保留酒窖,也没有人再关心保存葡萄酒的方法。所有这类论证都被当成垃圾。人们已经太容易拥有将皮肤人为涂抹成古铜色或买辆奇形怪状的豪车充门面的办法。” 
  勃艮第葡萄酒界不乏掷地有声的传奇人物,真正能在身后获得“耿直如法令”(Droit Comme la Justice)这般近似中国“强项令”式称誉的酒庄庄主至今恐怕只有于贝尔一个。在“风土”(Terroir)已经由法国葡萄酒业界蔓延为全球葡萄酒圈的信口谈资的今天,人们很容易忽视:当于贝尔20世纪50年代致力重新复兴这一古老理念时,面对的是90%的勃艮第葡萄酒都被以“标准风格”酿造并销售给经销商的状况。与他的法学界同行、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前任主席丹洛(Robert Tinlot)一样,于贝尔是2011年成立的“勃艮第葡萄园风土”(Climats)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古迹委员会成员之一。丹洛认为“管理葡萄酒是件严肃的事”,委员会主席、大名鼎鼎的罗曼尼·康帝酒庄拥有者之一德·维兰(Aubert de Villaine)将申报原因解释为:“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勃艮第这样把土地和葡萄酒的关系、以土壤根源识别产品的做法推向如此深远的境界。”来自勃艮第葡萄酒协会(BIVB)的官方定义将“Climats”阐释为比“Terroir”更为严格的“精确划定界限且指定命名、具有各自风土特性的小块葡萄田”,“是勃艮第地区特有的葡萄田名称”,目前法定为1247块。绝不疏于法规条例的于贝尔则更经常描述源自这些概念琐碎的小葡萄田的葡萄酒风格:“中等酒精度,优雅,带有细腻而纯净的香气。” 
  勃艮第斥资40万欧元的这一申遗工程在2013年1月24日因未入选法国政府申报名单而搁浅,但于2014年1月14日再度申报并获法国政府批准,2014年秋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机构考察论证,将于2015年6~7月进行最后的审议。勃艮第一代“酒爷”于贝尔无缘看到最后的结果,而且也没等到看见包括他在波玛村购置的“Rugiens”葡萄园自2013年底起申报从一级园升为特级园的结果。不过这应该不妨碍2014年11月1日时他猝然离世前与家人和朋友共饮下那瓶1999年“Les Rugiens”时的心情。与葡萄酒混迹久了的人总会好奇与某一事件相伴的葡萄酒是“哪一瓶”以及“怎么样”,所幸旁观者们还有声名不逊于帕克、而且擅长勃艮第葡萄酒品鉴的美国酒评家梅铎(Allen Meadow)2009年留下的品酒笔记:“成熟黑色浆果与香料碎屑的精美混合气味,无可置疑的泥土气息。中度酒体然而强壮、紧实,没有沉渣与滥情浸渍带来的过度单宁。余味毫无浮夸。毋庸置疑的特级园级王者雍容风范。” 
  德·蒙迪赫酒庄根基所在的沃尔奈村产区被公认为勃艮第最具女性韵味的产区。于贝尔“耿直如法令”的“酒爷”形象似乎与这一产区的风格相悖,但看过《葡萄酒世界》的人都能体会到于贝尔在斥责儿子埃蒂安缺乏灵性以及絮叨女儿阿丽克丝(Alix de Montille)“最像自己”却为商业酒庄酿酒时近乎娇嗔的父爱。如今于贝尔的子女都早已回归家族酒庄,阿丽克丝尤其担当起白葡萄酒这种勃艮第最容易被外界忽视、但其实最具韵味的类别的酿造工作。2004年《葡萄酒世界》中呈现的于贝尔已经更多是种精神象征,当他在片中发现一把老旧的客厅座椅莫名出现在院落中、迟疑是否该坐下还是搬回屋内时,他的背影本身已经成了老勃艮第的剪影之一。2012年,埃蒂安在父亲退休后出售部分葡萄园、斥巨资收购此前自己曾经参与管理的普利涅-莫索特酒庄(Chateau de Puligny Montrachet);而此前在2003年,埃蒂安与阿丽克丝已经联合创建“蒙迪赫兄妹”(Deux Montille S?ur-Frère)公司,以经销商身份收购其他葡萄园的葡萄酿造入门级酒庄副牌酒“Maison Deux Montille”销售。一位在于贝尔生前采访过他的英国记者说,于贝尔深知世态已然变迁,但他遵循自己的准则。 
  于贝尔在《葡萄酒世界》中抱怨罗兰总是在笑,然而他自己也拥有另一种经常对葡萄酒开放的笑容:“这瓶酒令我高兴的是它带给我的惊喜,一种只有你打开一瓶葡萄酒时的惊喜。它让我再次感到自己像个孩子。”于贝尔留下的许多话或许有老牌矫饰之嫌,偶尔却仍不妨一听:“哪里有葡萄,哪里就有文明,野蛮就会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