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市场实在太热闹了。资产证券化推进,央行突然降息……应接不暇。不过,这一周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条不算特别轰动的消息 – 周三工信部确认从2016年起取消食盐专营制度,允许现有定点食盐企业进入市场,跨区经营,放开盐产品价格。 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留心这么一个小商品的价格起伏。可是,“盐业专营”却是中国2000多年经济史上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向齐桓公提出“官山海”,由国家专营山海资源,盐业专营首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到了汉武帝时代,在桑弘羊的策划主持下,盐业专营被扩大到铸钱,煮盐,和冶铁业,同时设立盐铁官和各种盐铁业的管理机构,进一步的演化成一个严密的国营经济体系 - 官与商的混合,行政权力对商业流通世界的干涉与控制早在2000年前的大汉帝国已经初见端倪。 至此,盐业的“官方垄断专营“成为了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与”官营“相生相伴的黑市和寻租也理所当然的登堂入室,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举几个例子,唐朝末年一个黑市私盐贩子 – 黄巢就领导黄巾军起义,几乎毁了这个帝国。元朝末年,和朱元璋缠斗多年的张士诚,陈友谅都是鼎鼎有名的私盐贩子。再比如,乾隆下江南费用都是江南盐商的“供奉”。至于“管理“盐业的衙门官吏,那当然更是人人垂涎的肥差。据说一个六品的“巡盐御史”,几年可以收银百万余荫后世。 历史上的盐业是国家支柱产业,能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比今天的房地产还要牛气的多)。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个行业垄断所形成的巨额财富,还有财富背后的寻租博弈会怎样的惊心动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盐业专营”史,就是中国经济史的索引和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仍然采用食盐许可经营制度。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都有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和价格规定。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突然有一天宣布为了防止大脖子病,全国人民开始吃加碘盐,这一吃就是好多年。有时候想想好奇怪,一个早已经在国民经济中份额微乎其微的小行业,居然仍有那么多的“婆婆”,统一管理人们的舌头。 一个绵延了2000多年的 “盐业专营”终于划上句号。希望是个好的讯号。不过历史的变迁演化是漫长的路程,行政与商业,监管与经营 –这两两的对立统一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永恒命题。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国家政治社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