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差别分析

 李国荣书屋 2014-11-25


绘画作为艺术表达,已经成为全人类认同的一种艺术形式。西方的绘画是以油画艺术形式为主的,而在中国则以书画艺术形式为主,有时称中国水墨画或笔墨画,亦称中国画。艺术的形式存在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绘画也不会例外。它们既有着共同点,但还是明显地存有很多的个性差异的。

一、绘画艺术的基本点与特征

绘画艺术既然是绘画,绘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点,就是:点、线、面原理的运用和组合形态,或者称绘画构成基本要素,这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另外它们的绘画形式,也都在一个平面(画纸或画布)上,形态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画的空间要求、画的质感、画的比例关系、画的立体感和画的色度感等,这也是绘画艺术基于的共同点。所有的绘画形式,尽管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不尽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画者的理念和意境,这也是它们共性的地方。还有的是“画笔着画软力在先”、“画与理念同路进发”等,是绘画创作理念的共同原则,除此之外是它们反映的社会意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性,等等。

二、西洋画与中国画的主要差异与区别

关于中国画艺术与西洋画艺术的个性差异,在这里试图作一探讨,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处与流传地域的不同:西洋油画,最早源于欧洲,现在已经流传整个世界或较为广大的地域;而中国画,是源于中国,也因为以地缘命名的画种,它是地域性的一个绘画形式,流传范围不大。这跟人种的分布与喜好等因素有关系,西方人流动性的地缘比较广几乎遍布了全世界,而中国人相对生活的地域范围一般只在中国地块上居多,所以,中国画种和西洋画种的流传与普及客观上形成了地缘范围上的差异,这是事实。

2、运用工具和材料的不同:西洋油画主要是,油画笔、油脂色料、调色油、画布、道具、刮刀等作画的;而中国画,主要是运用水墨、毛笔、宣纸、国画色料、墨砚、喷水器、蘸水棉等作画。这就是西洋油画与中国画形成绘画形态的基础性工具和表现态势特点的根本不同之处,也就形成了各自表现与构成的不同点,是各自绘画个性的成分与属性的一个重要标识。

3、透视原理的不同:西洋油画,透视方法是据以“焦点透视”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的视角程式来观察事物来构图的,透视感比较接近客观形态,基于一种科学观的认知;而中国画的透视是广角的,是以“散点透视”方法作画的,反映在绘画上居多是排列的、平铺的,没有透视构图严格意义上的要求。有人说:“散点透视法” 技法上的特质,折射了中国人观察、认识世界的一个大智慧(是否大智慧笔者表示疑心)。诚然,西洋画的艺术观是基于科学认知倾向的艺术观,这跟反映西方的哲理观念有关,与中国艺术观的不同,就是中国的艺术认知与其哲学理念倾向有关。

4、绘画方法运用上的不同:西洋油画主要是“描绘方法”方法的运用,主要程式是描摹、描写、复摹、填绘、套色、刮涂等方法,基于程式繁复的绘画过程,可以进行反复的修改,直指绘画艺术性效果为特征的;而中国画,是一种以书法方法和水墨绘画方法相结合的,我们称为“书写性方法”的运用,绘画程序大多是“一气阿成”的,画面的形貌特征是中国画的艺术象征,所谓“书画艺术”就是基于这种特点而定性的,有人说:如果抽去了中国画的书写性无异于抽去了中国画的脊梁。笔者认为道出了中国画本质的东西。

5、空间层次感要求的不同:西洋油画,要求近、中、远的层次构图视觉,空间感已经成为西洋画的一个必须的绘画要素,没有层次与空间感的绘画几乎被认为是平面化了的;而中国画,虽然也追求空间与层次构图形态要素,由于是以“散点透视”方法作画的表现,总是平面化了的,所以层次感要求和空间感要求就不会具备很严谨的指向。我们将西洋画与中国画对比之下,就不难予以理解了,西方人的三维空间、层次解构感的概念比中国人的认知要相对强一些,这跟西方的科学视野与艺术科学的构成有关。

6、表现体积关系与调子的不同:西洋油画,强调绘画的质感、表现体积关系,注重比例与平衡关系的协调,包括明暗调子的光和背影及影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要求逼真、写实、厚实、立体感、质感、透视、体积、色感、空间感、比例等综合因素的权衡与对比,强调表现物体造型轮廓的功能;而中国绘画,由于“皴法”的独创,从形态学和比较学的角度看,皴cun法是长短、粗细、曲直不同的点、线、块面,往深里说还有,浓淡、干湿、枯润等等变化多端的用笔轨迹在纸上运动后留下的色或墨的痕迹,中国画中的皴法有不完全是明暗调子的,也不完全是造型轮廓功能的指向要求的。

7、创作理念指向的不同:西洋绘画对景写生,强调固定光源的“科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的理念要求,对光与色的内在因素与联系在认知上形成有意识的理念指向,因而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理念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画创作强调“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等等,“意”从“游、悟、记、写”的过程中来,形成有感而发的意念,中国画“写”的理念与中国画的“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的理念,是中国绘画创作重在于意念的、意蕴的理念原因所在。因而理念的不同,所以创作思维模式就会呈现不同的体现。

8、关于纯粹绘画艺术的理解:中国画的“款识”与诗书问题,虽然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有的现象,而西洋绘画里是没有的。有人说:中国画里配以印章和书法,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诗词文学艺术的韵味,形式上综合了多种艺术构成,这是否绘画构成本身呢,似乎还需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绘画仅以画的形态凝聚的艺术表达,既然绘画是一种艺术就应该是纯粹的艺术绘画,就不需要再参杂其它的东西;而中国绘画里出现的诗词文学综合表现现象,虽然也算是绘画,但我觉得应该是字和画,不是纯粹的艺术绘画,无怪乎人们总喜好把它称之为“书画艺术”或称“字画艺术”,是出于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趣意的原因,可能就是这种缘故吧。

三、西洋画与中国画个性与共性关系的几个问题

综上绘画差异分析,只是针对技术层面、功能层面的差异进行了一般的叙述。笔者谨在这里,试探性地提出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关系问题,即是绘画艺术的个性与共性关系,主要设想叙述如下:

1、由于艺术个体之间她们都共同经历了一个生成、分化发展阶段,又共同经历了一个面临的形式变革的实践路程,也由于各自艺术个体、艺术文化、艺术理论、艺术哲学等的相应发展与作用,形成各自特色的艺术,这个艺术大家庭(包括绘画艺术)的艺术内涵及外延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相互交融、交叉、融和中演进的现象,绘画艺术也不例外。

2、有学者说:差别是一切文化艺术存在的理由。笔者的理解,正是这些不同的画种的个性及差别,才使世界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的千姿百态、无限丰富的形态,这是特定意义的差异个性;但事实上,又有基于“同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这也是文化、艺术的一个共性问题。“同化”、“异质同构”现象是艺术变化与发展的历史必然吗。

3、同化与异化是自然普遍规律,事物自身的生成与变化及其发展,总是遵循这个对立统一的法则或规律,艺术具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异化属性,既然是属于艺术范畴那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归属点,这个归属点就是同化或分化出的艺术性演进的特质,因此异化是取决于个性内涵及其本质属性的问题,而同化的作用是在整体上起到关联与促进个性发展可能的方向问题。

4、在绘画艺术中,各个画种之间虽存有事实上的差异性,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向,但同化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个性的存在意义,相反,是构成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必须的客观条件,如果没有“异质同构”化(这里指的是艺术性)的关联与作用,个体艺术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没有意义了。

    5、既然艺术性的东西可以通过艺术渗透原理和规律,来实现它的传播、流传,那为什么在西方,唯一主要的绘画形式存在是以油画为主呢,其流传地域之广、运用范围普遍于全世界,甚至在我们中国,西洋油画已经事实上打破了时空与空间的界限,为什么中国画就难以冲破这个层次和地缘界限呢,是否我们的绘画形式或是“艺术性”的局限呢,能否引发国人的思考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