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一座圆明园。 园明园里有一个如意馆。 …… 乾隆的油画观 故宫养心殿西暖阁, 有一著名的 “三希堂”。 在这大约八平方米的斗室的西墙上, 曾经安放过一幅这样的画。 ![]() 朗世宁 《乾隆抚琴观画图》 它长近三米、宽约一米六, 画面正中是一个中式凉亭, 亭中有两位侍者服侍一人抚琴观荷、 那位面容富贵慈祥的抚琴者, 就是乾隆皇帝。 ![]() 乾隆抚琴观画图局部 这幅画人物头像用西洋画法, 背景和服饰则是中国传统绘技。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 画家采用了所谓“焦点透视法”。 ![]() 乾隆抚琴观画图局部 水边亭台的立体感、通透感十足, 建筑整体复杂的结构和各个构件的 细部也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 乾隆抚琴观画图局部 细腻的笔触与富于变化的色彩, 将原木立柱和屋顶青石瓦片的肌理 与质感描绘得精微而生动。 ![]() 乾隆抚琴观画图局部 这种画法在起稿时, 先要在画面上确定“灭点”, 然后用线拉出线条来, 所以当时人把这种“定点引线之法” 所绘之画称为“线法画”。 ![]() 朗世宁像 这幅画的主要作者, 就是清代线法画的创始人和传播者, 也是最有权威的线法画 大师郎世宁。 ![]() 乾隆的水彩像,看起来并不帅呀 而这种中西结合的新画风的推动者, 正是上述画中的人物, 清代高宗乾隆皇帝。 ![]() 凡尔赛宫的舞会:路易十四时期 不要以为闭关锁国之下, 清代的统治者与外界毫无接触。 事实上,巴黎或伦敦流行的玩艺儿, 往往不久后就会随商船或者 传教士传入北京。 ![]() 乾隆藏品 欧洲最顶级的钟表师 成天琢磨康乾时代中国皇帝的喜好。 还有欧洲人不远万里,从欧洲运来 机械设备,在广州开办钟表工场, 专为皇帝和贵族生产奢侈品。 ![]() 乾隆藏品:写字人钟 当时的一些中国匠人, 也发挥中国人特有的模仿天才, 大量仿冒西洋产品,并且惟妙惟肖。 不过乾隆一眼就看出这些合资 及仿冒品并非正宗, 强调宫中所用必须进口原装。 ![]() 雍正洋装图 乾隆从小就喜欢西洋玩具, 这个兴趣显然与他的父亲有关。 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 其实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 尤其喜欢西洋玩艺儿。 ![]() 雍正行猎图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 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 戴假发的画像, 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 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乾隆青出于蓝, 同样领娱乐风气之先。 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 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 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 当然,他最为喜欢的还是油画。 与他对西洋建筑、音乐、钟表和玩具, 仅停留在欣赏的肤浅层次不同。 对西洋绘画, 他不仅能道出其艺术上的短长。 ![]() 乾隆一箭双鹿图 朗世宁 而且挟天子之力, 引导以朗世宁为代表的、 由中外著名画家组成的群体, 创造出了一种融会中西 的新体绘画风格。 ![]() 乾隆射熊图 朗世宁 为此,乾隆还为之取了 个挺传神的名字:"凹凸丹青法"。 而创制这种新画法的大本营, 则就是圆明园晨的“如意馆”。 ![]() 圆明园二十景之一:洞天深处 清代如意馆隶属于内务府下 的养心殿造办处, 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 二十景之一的“洞天深处”之东北邻。 ![]() 圆明园二十景之一:北远山村 与大多数人想象的皇帝会住在紫禁城 不一样,其实在多数时候, 乾隆都喜欢住在圆明园, 从初春到年末,有时一年甚至 有10个月都呆在哪儿。 ![]() 圆明园二十景之一:慈云普护 从初春由宫内迁往圆明园时, 画家和工匠也随之移入, 而地点则正是如意馆。 ![]() 圆明园二十景之一:碧桐书院 在如意馆内效力的画师, 通称“画画人”,传教士身分的 外国画师则被称为“西洋画画人”, 有的太监也称他们是“画画蛮子”, 可见其地位并不高。 ![]() 圆明园二十景之一:澹泊宁静 但郎世宁除外, 他被皇帝破例授予奉宸苑使, 赏给了饰有蓝宝石的三品顶戴, 在周围人的眼里,他是一个特殊人物。 ![]() 乾隆肖像 朗世宁 据说在24岁之后, 乾隆就非常喜欢朗世宁的画。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乾隆几乎每天都会走进朗的画室, 去看看他画画。 这从流传至今的郎世宁所绘 乾隆御容肖像也可以看得出来。 如排列在一起,足以构成 自乾隆阿哥时代至皇帝中年的 连续画卷。 ![]() 乾隆肖像 朗世宁 郎世宁之所以能蒙受乾隆的垂爱, 除了他能适应宫中刻板单调的生活, 也有他有意识地改变了自己 固有的画风,并迎合乾隆的审美情趣。 ![]() 乾隆肖像 朗世宁 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 中国画大抵分工笔和写意两派: 前者用笔细密,渲染工致; 后者着意高简,传神而不求形似。 但无论写意,还是工笔, 都讲究气韵,强调不为物象所役。 ![]() 乾隆肖像 朗世宁 在这样的文化、 艺术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 可与同时代名画家比肩的乾隆 慧眼独具,对漂洋过海而来的 异域画风给予了高度评价。 ![]() 乾隆油画肖像 朗世宁 他允许郎世宁等人用纯西洋画法, 在皇家园林的殿阁楼台中, 绘上大量的油画, 也为自己画了一幅油画御容。 ![]() 朗世宁作品 并让这些西洋画师把透视法等 绘画技法移植到中国画苑, 用中国画的传统材料和工具, 仿照西洋画风格, 追求物象的质感和流动的笔触。 ![]() 朗世宁作品 乾隆皇帝赞誉郎世宁为“神笔”, 主要是欣赏他所代表的为中国画 所不具备的西洋画写实的长处。 因此他说“写真世宁擅”, “写真无过其右者”。 ![]() 朗世宁作品 正由于乾隆对西洋画法的偏爱, 所以在当时清官中打开了一扇窗口, 中国的艺术家们可以从那里 窥见西方近代绘画的一角, 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 朗世宁作品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有限的创作天地, 让郎世宁这样才华出众的 西洋画家们发挥他们独擅的绝技。 ![]() 乾隆肖像 朗世宁 在他笔下, 皇帝面色光亮明朗, 皮肤白皙柔润,目光炯炯有神, 活现出一位不怒而威的英主形象。 ![]() 《万国来朝图》局部 然而,乾隆皇帝毕竟只能从 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去理解、 赏析、品鉴和裁量这些纯粹异国 情调的图画。 ![]() 朗世宁作品 他认为包括郎世宁在内的西洋画师们 的作品,缺乏中国画特有的神韵, 因而批评郎世宁的画说: “似则似矣逊古格”。 ![]() 乾隆采芝图 这个看法, 与如意馆里中国画家们的看法, 是完全一致的。 ![]() 乾隆观古图 不过乾隆绝不满足于 当一名客观的批评家和 高明的鉴赏家。 ![]() 乾隆赏月图 朗世宁 他还要按照自己的绘画观 和审美观对这些“西洋画画人” 的技法加以改造。 ![]() 《长春书屋卷》 奉旨作画的郎世宁等西洋人 在清宫中是找不到一座可以 恣意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的。 ![]() 朗世宁作品 他们只能在中西两种 异质文化冲突的漩涡中 艰难地寻觅一隅立身之地。 ![]() 朗世宁作品 正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里, 郎世宁在宫廷中所画的 “线法画”虽给观者以纵深感, 但又不尽守透视法的规则。 ![]() 朗世宁作品 来华的西方使节看后不满意, 说它“既不守透视法之规则, 于事物之远近亦不适合”。 他作画施彩虽兼顾浓淡深浅, 使肖像、静物富于立体感, 却因此而笔力不周,显得气韵不足。 ![]() 乾隆老年像 朗世宁 中国画家也不满意, 说缺乏神逸,全无笔法。 ![]() 朗世宁作品 总之,郎画既非中国画, 亦非西洋画,而是在 乾隆皇帝的审美趣味塑造之下, 开创的一种以西法为本, 参以中法。 据其西洋写意的素养, 而仍以中国笔描彩绘为依归, 最大限度地追求形神兼备 的别具一格的新画体。 ![]() 朗世宁作品 尽管远未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但它在中西艺术交流史上, 所占的重要地位, 是应该给予高度评价的。 ![]() 朗世宁作品 在中西两种文化传统、 审美观点大异其趣的环境中, 作画的郎世宁处境之难堪, 是可想见的。然而他没有向旁人 倾吐过自己的苦闷。 ![]() 王致诚作品 他的如意馆中的同事法国人, 王致诚却难以忍受, 在向教廷发回的信函中抱怨道: ![]() 王致诚 八马图 立轴 “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 主日瞻礼,亦无祈祷暇晷, 作画时频掣肘,不能随意发挥。” ![]() 王致诚 围场点兵 怀着这样近乎愤懑的情绪, 王致诚拒绝了频频掣其肘 的乾隆皇帝授予他四品 官衔的隆恩。 ![]() 朗世宁影视剧照 乾隆三十一年, 年近八旬的郎世宁客死中国, 乾隆命追赠侍郎衔, 并赏银三百两,隆重办理丧事。 ![]() 朗世宁墓 郎世宁葬于京西阜城门外 葡萄牙墓地诸传教士墓中最西一列, 北数第三号。 ![]() 事实上, 清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帝 ——康雍乾三帝—— 对西洋文化艺术的爱慕, 是一脉相承的。 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 喜爱郎世宁所绘的《百骏图》, 他让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等 验看步行日晷仪、西洋显微镜等, 表现了对西洋器物的求知欲望。 ![]() 图为乾隆时期的聚众赌博,在那个时期,民间盛行的赌风。水彩 乾隆皇帝的爷爷, 康熙也喜欢西洋艺术, 但他更重视西洋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乾隆则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 他在诗中坦率地承认: 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习值髫年。 而今老固难为学,自画追思每愧旃。 ![]() 图为乾隆时期求签的士兵,或许英国人从这一细节,也看出了大清军力松弛吧 再来看看他们祖孙二人, 对待西洋钟表这件小事的差异吧! 康熙不仅热衷于搜集 各式西洋自鸣钟和时辰表, 而且在宫内创建了做钟处。 ![]() 图为乾隆时期身着便装的官员,手拿烟袋,戴着眼镜。 他聘请英国著名钟表设计师, 法斯·斯塔林主持仿制欧洲机械钟, 终于制造出了“当时西欧技术最先进, 工艺最精良的各式钟表”。 ![]() 乾隆雪景行乐图局部 而乾隆似乎对钟表的机械构造 和功能毫无兴趣,他的精神贯注于 玩意钟的外在细节, 以显示他超人的艺术眼光。 ![]() 圆明园复原图 康熙皇帝从当时世界大势变化 和科学技术方面中西方的差距, 敏锐地觉察出“海外如西洋等国, 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 圆明园复原图 而乾隆皇帝则缺少 这种极可宝贵的忧患意识, 至少他没有公开这么说过。 ![]() 圆明园复原图 他陶醉于数十名 为达到传播上帝福音目的而效力 内廷的画师、天文学家、测绘专家、 外科医生…… ![]() 圆明园复原图 对他的崇拜和忠诚上, 陶醉于对异国奇珍的广泛搜集, 以及圆明园中几组欧式建筑的 非凡气派上。 ![]() 圆明园复原图 乾隆的西洋意趣, 固然反映了他的艺术气质, 但他的“纵情恣意”于“异国风味”中, 主要是为了炫耀,炫耀富有、 炫耀权力、炫耀超越今古、 至高无上的尊严。 ![]() 圆明园复原图 既向海内臣民炫耀, 也向前来观瞻“天朝上国”的 周边藩属和泰西各国使臣炫耀。 ![]() 圆明园复原图 乾隆十八年, 葡萄牙国王若瑟 第一的使臣巴哲格来华, 这是乾隆登基后首次接待前来 朝觐的西洋使节。 ![]() 圆明园复原图 当时长春园北路一带的 欧式庭园楼阁正在兴建之中, 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催促加紧施工, 想赶在巴哲格来京前完工。 ![]() 圆明园复原图 据如意馆内的西洋人记述: “钦差(按指巴哲格)未来之先, 万岁对西老爷(西澄之)说过好几次, 你们快快完西洋房子。 ![]() 圆明园复原图 你们的西洋大人来了, 我叫他看我的西洋房子里的陈设, 都是大西洋的很好的东西。” ![]() 圆明园复原图 天朝大国,无所不有, 包括海西各国恃以夸耀的东西, 也荟萃于皇家的禁苑之中。 ![]() 圆明园复原图 乾隆皇帝要让这位 博尔都噶里雅国(即葡萄牙)的 “钦差大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 从而拜倒在中央之国伟大君主的脚下。 ![]() 圆明园复原图 不幸的是,西洋“远人”并未宾服, 中华版图也没有固若金汤。 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 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 圆明园未毁前的旧照 这其中也包括乾隆皇帝用以 向五洲四海夸耀中华声教的西洋楼, 而时间恰恰在西洋楼落成后 的一百周年。 ![]() 圆明园未毁前的旧照 被焚毁和劫走的, 除开有价值可以计算的金银珠宝外, 还有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满箱满筐的珍贵书籍。 ![]() 圆明园未毁前的旧照 神采飞扬而潇洒自然的名画法帖, 以及商周鼎彝、秦砖汉瓦、 历代名砚、乾隆时代的玉雕、漆器、 名瓷等等绝世珍品…… ![]() 圆明园遗址 这一切一切, 包含着乾隆皇帝那一言难尽 的西洋趣味, 在顷刻之间都被毁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