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台北(上)

 kele8yes 2014-11-25
     台湾自由行,就从淡水河边这座时尚与怀旧、现代与传统的台湾第一大城市——台北开始。

     与大陆诸多的历史名城相比,台北显得有些特别,它的历史既悠久、但也年轻。因为依照考古所获得的证据显示,早在7000-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如今台北市内的圆山与芝山岩等地已有相当丰富的史前文化。在大约2000年前出现了十三行文化,该文化与之后生活于台北盆地的平埔族(又被称为“凯达格兰族”,相传该族祖先是从台湾本岛最东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陆)有着极深的渊源,只是平埔族并无文字记载的习惯,因此没有精确的记录可供后人按年计月地细数台北历史史事,这种情况直至18世纪汉人陆续移民开垦台北后,才有所改变。所以,台北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从18世纪才真正开始。

     其实,早在1620年代,荷兰与西班牙即已先后入侵台湾,并展开对台湾的统治。但实际上,这两国的治理范围皆未包含台北市,因为当时台北仍多为沼泽、湿地,两国所占领的台湾区域集中于南台湾与北台湾的主要港口(如基隆),不具海港便利的台北市当然不受觊觎。随后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台湾南部为根据地的明郑郑氏王朝,虽多次派兵向北扩展势力范围,但仍局限于基隆与淡水一带。即使是1683年进入清治初期,台北也并无显著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公元18世纪前的台北市全境,皆为凯达格兰平埔族的活动范围。故今台北市的许多地名,多为平埔族社名的闽南语音译而成,例如:艋舺、大龙峒、北投、唭哩岸等等,还有台北著名的凯达格兰大道,即是为了纪念台北的初民——平埔族(凯达格兰族)。台北的平埔族时代,一直到1709年陈赖章的垦号入垦台北才渐次结束。也就是在强悍的汉人文化入侵下,原本居住于台北的平埔族,不断被迫迁移、通婚、同化、最终于20世纪初几近灭绝。

     从18世纪开始,主要来自福建闽南人与广东客家人的汉族移民,扮演了开垦台北的角色。首开开垦台北风气之始的,是福建泉州府的陈赖章垦号,其开垦范围面积相当广,包含艋舺、锡口、大龙峒、大稻埕等现今台北市的中心地带在内,其中又以艋舺的开垦为主要内容。因此,一般来说台北市历史的正式启动,是由艋舺开始。18世纪中期,众多泉州府(以泉州三邑人为主,即晋江、惠安和南安)人移民定居台北艋舺,与当地平埔族通婚后人口大增,艋舺因而趋于兴盛。位于台北盆地中心的艋舺,背临平原,经过水利系统不断地开展,形成物产丰饶的广大腹地, 而人口增加也使各种需求快速扩张,这些因素造就了艋舺的商业优势。从此,艋舺继新庄之后,成为水陆辐辏商业中心,盛极一时,产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说法,表示台北艋舺已是全台湾第三大城市,且是台湾北部的第一大城。

     艋舺(拼音měng xiá),是平埔族凯达格兰语“Moungar / Mankah”的闽南语译音,原指小船,后引申为小船聚集的地方。由于当时平埔族人乘坐独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来此与汉人交易,因此称此地为“艋舺”。作为台北市发源地的艋舺,现在只是隶属于大台北行政区划下的万华区,不起眼地座落于台北市的东南角,如今只遗留下青山宫、清水岩、龙山寺、剥皮寮历史街区等久远的建筑,默默地述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艋舺青山宫,座落于万华区贵阳街二段218号。青山宫俗称“青山王庙”、“青山王馆”,宫内主祀青山王,世人尊称“张将军”,为泉州三邑人的守护神。1854年台北艋舺地区发生瘟疫,惠安渔民特地由泉州青山宫请神至艋舺,想借此以弭平瘟疫,艋舺青山宫由此落成。每年的农历10月23日是青山王圣诞日,22日举办王爷神轿的绕境活动热闹非凡,人称“艋舺大拜拜”,与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保生大帝出巡并称“台北市的三大庙会”。

艋舺青山宫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闽南特有的瓷贴雕像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楼大殿及其殿内主祀的青山王爷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楼上配祀的各路神明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艋舺清水岩,俗称“祖师庙”,与艋舺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合称为“台北市的三大庙门”,主祀的清水祖师为福建安溪县的守护神。清水祖师的传说诞生于宋朝福建永春县,其传说甚多,主要是为民施医济药、祈雨救旱等等,后人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恩,在清水祖师所居住的蓬莱山石室建精舍,名为“清水岩”,成为安溪地方的守护神。艋舺清水岩,乃福建安溪的移民于公元1787年从原籍的湖内乡清水本岩分灵而来。

艋舺清水岩(转)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清水岩大殿及其主祀的清水祖师像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有着“台北第一名剎”美称的龙山寺,坐落在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龙山寺创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于当初艋舺环境险恶,瘟疫频传,泉州三邑移民就将福建泉州府晋江龙山寺观世音菩萨分灵至台湾,合资兴建了龙山寺。其建筑设计采用三段式格局,由上空乌瞰呈“回”字体,由前殿、后殿、东西护宝及中央的正殿所组成。布局方正肃穆,其门壁梁柱极尽精雕细琢之美,集清代,日据与光复后综合表现的寺庙艺术于一体。龙山寺不仅是台湾颇具代表性的寺庙,它在台北的发展史上更占有一席地位,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样,为观光客来台北旅游必到之处。

掩映在花丛中的龙山寺前殿。因恰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由络绎不绝的信徒献供的花篮,堆成一片花海,蔚为壮观。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寺门前的铜铸龙柱,是全台唯一的铜铸龙柱,一柱一龙,龙身环绕柱身一圈,生动精美(转)。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石雕窗的刻工细致、构图严密,内容取材自三国演义,以透雕法“内枝外叶”方式雕成。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八卦竹节窗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香火缭绕的龙山寺内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重檐歇山式的龙山寺正殿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正殿前的蟠龙柱(转)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华丽的正殿内部(转)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交趾陶“龙”像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龙山寺的后殿供奉许多释、道、儒神明,以满足民间的各种需求。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信徒献供的祭品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入夜后的龙山寺,依旧香火鼎盛。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离龙山寺不远的剥皮寮历史街区,保存有相当完整的清代街型、传统店屋、日治时代市区改正后的立面以及光复后的改建面貌,其建筑空间见证了艋舺市街的发展。这里是清末艋舺通往古亭的主要通衢干道,相传此地原为唐山运来福衫之集散地,当地人于此地加工剥除树皮,“剥皮寮”之名便相应而生。日治时期,实施市区改正计划,以广州街取代了剥皮寮老街成为主干线,老街顿时没落,成为后街小巷。上世纪末,台北市政府着手修复老街,并邀请艺术家入驻,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韵味的老街区。前一阵子,热映的台湾电影《艋舺》中,赵又廷、阮经天等黑帮少年风行的地方,就是剥皮寮老街取景拍摄的。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与18世纪相同,19世纪的台北市历史,同样是以汉人移民活动所衍生的历史、人文事迹为主轴。除了泉州三邑人居住的艋舺与漳州人所居的八芝兰(如今台北的士林区,自1740年开始开垦)两聚落持续开垦发展外,泉州同安人的聚居地——大龙峒与大稻埕也急起直追。

     大龙峒,旧称“大浪泵”,源于平埔族凯达格兰族“大浪泵”社的闽南语译音。根据历史记载:18世纪之前,大浪泵社全境皆为平埔族人所聚居,并无汉人。1802年,泉州同安人王元记、王智记、陈兰记、陈升记、高明德、郑西源等六户,在此开设44间瓦店,因而形成俗称“四十四崁街”的街道。该街道取其原“大浪泵”地名闽语谐音于隘门街坊,题名为“大隆同”,“隆”表示兴盛,“同”则意指同安人。后因该地区地灵人杰,文才硕儒辈出,其街东又有一龙峒山,山形似龙,故改称为“大龙峒”。

     一般来说,大龙峒的发展,虽然不如首先在台北发端的艋舺、以及后起之秀的大稻埕,但以文教功能闻名。以代表儒家的孔庙、及道教的大龙峒保安宫这两座历史古迹为中心的大龙峒地区,不但有传统建筑之美,更可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文风鼎盛及历史留下的轨迹。

     台北孔庙,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当时台北府城动工开建,随即在府城内的南门处建造文、武庙,两座庙皆朝南,文庙在左,武庙在右。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进入日据时代。1907年,因为种种原因,日本人将孔庙拆除,后由台北当地士绅募款、另觅今址筹建而成。台北孔庙采曲阜本庙之建筑,其布局依序为万仞官牆、泮池、檽星门、仪门、大成殿及崇圣祠。孔庙内的樑柱门窗皆未刻字,传说是表示没人敢在孔老夫子门前卖弄文章。孔庙中也没塑像,据说是因雕刻技术不同,无法表现孔老夫子的神韵,所以自明太祖以降下令以牌位取代。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台北孔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据说还有“拔智能毛”(许多人争着为子女或自己拔智慧毛——牛毛,象征祈求子孙增长智慧、求学过程顺利)等有趣的习俗。

万仞官牆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檽星门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大成殿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两厢配殿及其殿内奉祀的先贤神位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与居住于艋舺的泉州府三邑人一样,大龙峒的同安人也有自己的守护神。相传在1742年,来台开垦的福建同安人来到大龙峒,特地返回故居同安县的慈济宫,迎回守护神——保生大帝,乞灵分火至大龙峒,名为“保安宫”,意为保佑同安人。当时仅以木造架设庙宇,直到1755年,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而集资建造宫殿,才有了现今的规模。大龙峒保安宫主祀的保生大帝,还配祀神农大帝、关圣帝君等神祇。保生大帝姓吴名夲,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人,相传他一生行医济世,救人无数,还曾治好明成祖皇后的疾病,被后世尊为“医神”。此外,保安宫内还遗存有已故大师——潘丽水留下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八仙大闹东海”等七幅壁画,极具历史艺术价值。大龙峒保安宫每年的保生文化祭,是台湾相当重要的年度盛事,大约在四到六月展开一连三个月的活动,每年吸引了大批的香客及观光客前来,各式活动如边境踩街、艺阵表演、过火仪式(大台北地区内硕果仅存且保留同安原乡特色的宗教习俗)等,仿佛一场庙会嘉年华。

大龙峒保安宫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精致的瓷贴雕像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雕梁画栋的保安宫内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正殿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大龙峒保安宫纪念戳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正殿内的保生大帝像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后殿及其殿内配祀的神祇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壁画——朱仙镇八大槌大战陆文龙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壁画——钟馗迎妹回娘家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壁画——虎牢关三战吕布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清治时期的台北汉人移民村庄,多为漳、泉两大族群所盘踞。分布地点大抵为艋舺、士林、大龙峒、大稻埕四地。这里面,漳泉两地虽同源自福建,语言习惯接近,但是自唐宋以来,该两府就常因利益与宗教信仰发生冲突,而两族群的冲突,即使移民到台湾后,依旧激烈激烈。漳州人与泉州人武力冲突的理由十分复杂,但是基本上不脱利益冲突的性质。这些冲突包括: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灌溉水源争夺、争取垦地与建屋盖庙争议等等。加上当时清朝官府控制力薄弱,民风强悍等原因,漳泉械斗时而所闻,无法禁绝遏止。

     1851年,同安籍移民林蓝田为了躲避海盗,从基隆搬到大稻埕,兴建了三间闽南式建筑,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铺。1853年,艋舺发生漳泉移民之间的械斗事件“顶下郊拼”,下郊的泉州同安人和漳州人被顶郊的泉州三邑人所驱赶,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龙峒,但不受当地同安移民接纳,再转到大稻埕,沿着淡水河建起毗邻店屋,形成街市,利用淡水河来从事对渡贸易,形成以同安人为主的河港聚落区。此后,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庄),每遇械斗事件,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围,陆续建立起居住区。

     两次英法联军之后,清廷与列强签订条约,开放台湾的安平、淡水等港口为国际通商港口。1860年淡水正式开港,但是实际起卸的口岸,则包括艋舺和大稻埕。不久之后,艋舺因为河沙淤积,市况渐衰,船只大都停靠在大稻埕,大稻埕于是逐渐取代艋舺,各国领事先后在此设立侨区,商机蓬勃、洋风鼎盛,逐渐成为台湾北部的商业贸易中心。不仅如此,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之后,在大稻埕设置了多家官方机构,在该区形成一个“官府建制区”,还在大稻埕的南端(前铁路局遗址)兴建“台北火车票房”(今台北车站前身),渐渐地,以大稻埕为代表的台北,在政经地位与台南并驾齐驱,乃至成为台湾第一大城。

大稻埕码头(大稻埕兴盛的命脉——船舶可自此直接出海,驶至唐山互市,甚至可远达欧美)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在台北历史上,大稻埕在清末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成为台北最繁华的地方。在台北尚未开发的时候,大稻埕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圭母卒社”的聚集生活的地方,汉人于此开垦后,当时这个地区有一个很大的晒谷场,供这里的居民使用,因此就将这里称为“大稻埕”。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对照今日的范围,盖指台北大同区的民权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庆北路以西、西临淡水河这一片区域。1920年,台湾总督府实施了台湾地方官制以及行政区域改制等计划,废除当时台北厅直辖之艋舺、大稻埕、大龙峒三区,设立了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虽然大稻埕的区域被裁废,但是大稻埕并不因此就成了历史名词,时至今日,大稻埕仍然是台北人怀念的所在。

     如今的大稻埕,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见证昔日风华的迪化老街与著名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庙。

     迪化街是台北最完整也最具意义的老街,初建于1850年代,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货、茶叶、中药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没在迪化街打过滚,就没有资格谈生意”,这句话在台湾商界流传已久,台湾许多赫赫有名的企业家都是由迪化街起家,迪化街是他们的发迹地。这条长仅800米、却创造了数千亿财富的狭长街道,是台湾富商的发源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台北市的迅速发展,城市重心逐渐东移,包括迪化街在内的大稻埕地区,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经过1980年代的废存争议之后,在台北市政府的规划下,迪化街扩展成规模盛大的台北年货大街。每到农历年,就会涌入大量的人潮购买年货,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年味。香火鼎盛的庙街,亲切的店家老板,永远透露着台湾市集的传统和历史。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漫步在如今的迪化街上,处处可见百年老店。这里的大部分店屋,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门面通常不宽,屋小则幽长深邃,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外观的立面上,有着现代主义式、南洋楼式、仿巴洛克式、以及闽南店铺式等不同的风格。古老的招牌,微风中晃动的旗幌,班驳的门板柜台……引领人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寻找大稻埕历史发展的点滴痕迹。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在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也是吸引人潮的另一处地方。霞海城隍庙,是大稻埕地区百姓的信仰中心,也是台北相当重要的庙宇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53年的“顶下郊拼”,同安县人失败,在火中抢出城隍爷金身,撤退至大稻埕,并在1859年建立霞海城隍庙。霞海城隍庙主祀的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乡五乡庄居民的镇守之神,还配祀有月下老人(据说相当灵验,不少有情人到此上香)、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谢将军、马使爷、以及三十八义勇公(即自艋舺护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袭的死难者)等,总共容纳有600多尊各式神像,这也是其特色之一。相传农历5月13日为城隍爷生日,每年端午节一过,各地香客便蜂拥而至霞海城隍庙祝寿,人山人海。与农历3月台湾中南部的妈祖生日祭典共称为台湾两大道教祭典,以致台湾民间流传着“三月疯妈祖,五月看城隍”的俗语。

霞海城隍庙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精致的雕塑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正殿内主祀的城隍爷及其它神明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偏殿内供奉的神明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义勇公”灵位(纪念在当年“顶下郊拼”时保城隍神像及乡民不幸殉难的38位同安乡贤)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1879年,因清法形势吃紧,想藉台北升格来充实北台湾军防的清政府,批准了福建巡抚沈葆桢的“台北拟建一府三县”奏折,正式成立台北府。台北建府之议钦准不久,为求防务需求,清朝决定于艋舺与大稻埕之间的未开垦荒地构筑台北城。在首任知府陈星聚与台湾道道员刘璈的合作下,台北城的城池终于在1884年正式完工。台北城完工之际,城内文庙、武庙、开漳圣王庙、城隍庙、天后宫等庙宇也陆续落成。除此,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台北府城内,也相继同时建造了淡水厅、台北府、台湾布政使司衙门、台湾巡抚衙门等。此时的台北城,俨然正式成为全台湾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之后的数年内,在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打造下,台北成为具有铁路,电灯的现代化都市。

孤独地矗立在车水马龙街头的原台北府城的北门——承恩门。(台北府城城周一千五百余丈,设东、南、西、北、及小南门五个城门。日据初期因进行所谓“市区改正计划”而破坏城垣、城郭及西门。光复后,东门、南门和小南门皆经整修,但已失原貌,唯独北门尚存其原貌。北门的形式颇特殊,乃一封闭式碉堡,城楼用墙两层,屋架乃为中国传统式木构架,雕饰简洁大方)
一页台北(上)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