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温下大黄附子汤

 johnney908 2014-11-25
    各论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二节 温下剂

含义:温下剂是以温里散寒药与泻下通便药配伍组成,具有攻下冷积的作用,主治脏腑间有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寒邪非温不化、积结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须用温下法(温散寒结、下其里实)。
用药规律:常用泻下药配伍温里药组成方剂,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若暴病邪盛,寒实壅积,又当以辛热峻下药巴豆为主,猛攻急下,代表方如三物备急丸。若宿冷久积,虽下利久不止,而实积仍在者,温下之时,还必须配合甘温益气之品。
  代表方剂: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三物备急汤

适用病证

里寒积滞实证

温下法针对了里寒积滞,里寒积滞还是以实证为主。当然其中有虚实夹杂的,比如像温脾汤。但做为下法,它针对的还是以积滞实证为主。这里谈到里寒积滞,里寒的形成,还要有个寒的来路。我们前面说,里寒证形成,有外来直中的,有寒从中生的。所以这个里寒积滞实证,在临床上要首先区分,这个寒是外来的,还是内在阳气不足产生的。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

从功用上看,一个大黄附子汤,一个温脾汤。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相比来讲,大黄附子汤是一种寒实积滞,也是里寒积滞实证。温脾汤是虚实夹杂证,这是两方面的一种治法的代表。

大黄附子汤


〖方源〗《金匮要略》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 三两 [9g]      附子 炮 三枚 [9g]     细辛 二两 [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温下 <wbr>大黄附子汤

方解 
   ┌附子 ── 辛热以温里散寒,治心腹冷痛。
   │
  
   │
   └大黄 ── 荡涤积结。
  二药合用则寒积可去,同时元阳又不致随攻下而脱。
  臣佐 ── 细辛 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助附子以增强散寒作用。
  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细辛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协力,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使用本方最为恰当。

运用
1. 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


随证加减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
腹胀痛,加厚朴、木香;
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
体虚甚,加党参、当归。


文献

  《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温下 <wbr>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属二类方。主要掌握它证候形成特点,和它的用药特点。

主证病机分析

寒积里实证

  •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
  • 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
  • 寒实佐证─苔白腻,脉弦紧。
    主治证的病机特点,寒积里实证,对这个证的认识,历来讨论的比较多,有几个疑点,首先一个,这个寒是哪里来的?以往有些提法比较模糊,既提它阳气不足,又提它寒邪入里。寒邪入里有外寒的味道。阳气不足,有内寒产生的意思。如果说是虚寒证为基础这个寒,然后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寒实或者冷积,郁滞再当然以肠道为主,那这就不是纯的一个寒积里实,治疗上就应该温补结合。而大黄附子汤,它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而且都认为寒邪入里,治法上体现的是散寒。 从古到今很多方书,提到它都是温散,而且正气基本不虚,它没有配补益药。所以说应该说这方,是寒积里实,是实证为主。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 邪,伤不伤阳呢?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个很突出的。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 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应该是胁下满痛。是错简了。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有发热。

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都是一种实证的表现。所以大黄附子汤证是寒积里实证。我看法是腑气不通,寒相突出,寒性收引凝滞,腹痛便秘这一派偏寒像,虚证不明显。多数是寒邪直中,造成伤及胃肠为主。也包括我们前面所讲,像常用类,偏寒证,正气不虚的。大黄附子汤证,也常出现。也包括像用于肠梗阻之类的,这类大便不通的偏于寒证的,正气不虚的这类。这个方也可以做为基础方。因为当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当中,温脾汤也好,大黄附子汤也好,都做为基础方在使用。

另外,正气比较壮实的,过食生冷导致胃肠寒积,正气不虚,也属于这一类寒积里实证,这是做于一个成因来说,所以从治法来讲,里寒要温里,要散寒,温散的结合,同时通便止痛,所以以往对这个证候的分析,一个是寒哪里来,里寒证形成是两个大的方面。(1)阳虚寒从中生。(2)外来寒邪直中。外来寒邪直中可以由气候因素,可以由饮食因素的,饮食生冷这些。从这个看,过去有的提到阳气不足,你既然感受寒邪,直中也好,过食生冷也好,也可以导致阳气受 伤。但是做为整个证候成因,和它的病机特点来说,还是实证为主的。

功用

温里散寒

方解

附子 大黄 细辛

所以从这个方里的用药,大黄附子联合做君,温里祛寒和泻下通腑相结合,这里附子、大黄相配,一般来讲,附子量大于大黄,使全方体现出以温为主,温下结合的基本结构。大黄在这里也是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所以从仲景这样用了这个基本结构,到后来的《千金方》上的三个温脾汤,和后世温下方法都模仿这样的一个结构。细辛在这里既能助附子祛寒,它既能祛里寒,也能散表寒。所以体现出整个方温里散寒的特点。

运用

它的用量特点,附子用量是仲景用附子量最大的。因为它和大黄同用。所以用量要较大。在像麻黄附子细辛汤里,这三个药都是温性的,附子用量就不会这样大,这方里由于与大黄同用,所以一般要求附子量大于大黄。那样附子就用到三枚,是仲景方里附子用量可以说最大的。 另一特点是去性取用。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逆冷。这个手足逆冷,历来的解释就是阳气被郁以后,不能布达四肢,寒邪郁遏阳气不布达四肢,它和阳虚寒从中来的手足逆冷不同。这是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这是体现温下和温散结合的一个方剂。

随证加减

    它是一种寒实证。不管是过食生冷引起,外寒直中引起,都是寒实证。所以腹痛重反映出寒邪重。里寒重,寒像明显加肉桂。桂、附联合,祛里寒力量更强。
    如果结合有体虚情况,加党参、当归温补结合。说明它典型的这个证,本身没有虚像或者虚像不明显。
    如果寒积阻滞气机胀痛,这也是常见的,所以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止痛。
    如果积滞比较轻,那当然反映在疼痛不明显或较轻,胀满也不显著,或者体质较虚,可以大黄来减缓它的功下能力,或者用制大黄, 或者是适当考虑在用量上调整,这是这个方的随证加减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