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脉象有多少种?怎样才能得“脉之大要”? |脉象|脉率

 未来决定现在 2014-11-25

 

中医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内经》对诊 脉的方法、正常脉搏的次数、四时脉象的差异,以及多种病理之脉都有了具 体描述。至晋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脉诊的专著,王叔和《脉经》的问 世,大大充实了中医脉诊的内容,总结归纳出二十四种脉象,并具体描述了 每种脉象在指下的感觉,以及各种相似脉的鉴别。二十四种脉是浮、芤、 濡、散、革、洪、虚、滑、实、弦、紧、沉、微、细、迟、缓、涩、数、动、促、结、代、弱、 伏。元代滑伯仁《诊家枢要》则在《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疾、 大、小六种。明代李中梓《诊家正眼》提出二十八脉,即三十种去大、小二脉 而成,此说对后世影晌很大,一般仍以二十八脉为说。 

二十八种脉象是根据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势五个方面来描述的。 脉位是指脉搏跳动位置的深浅。浮、芤、濡、革、沉、伏、牢诸脉就是主要以 脉位的深浅为辨的。如浮脉,其位置表浅,状如水中的浮木,“举之有余,按 之不足”。(《脉经》)它通常表示外邪客于肌表,正气奋起抗争之势,主表证。 而沉脉与浮脉正好相反,其位置较深,如石沉水底,“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脉经》)沉脉主里证,病在脏、在腑,病势较为深重。至若芤、濡、革,亦浮 脉之属,但脉形有异而已,皆主虚证;伏、牢之脉,则为沉之尤甚,多属里结 痼证。由此可见,根据脉搏的位置,可以判断病位深浅、病势轻重。

脉率与脉律是表示脉搏跳动的快慢以及节律是否规整。迟、缓、涩、 结、代、数、动、促脉,主要从脉的频率与节律为辨。如迟脉,是指脉率跳动每 分钟低于六十次,主寒证,病多在脏,或阳气虚弱,或阴寒内盛。相反,如果 每分钟脉搏次数高于九十次,则为数脉,主热证,或虚热,或实热。而结、代 脉是一种脉搏跳动不均匀的脉象,即脉发生有规律的停顿,或跳二、三次一 停,或跳数十次一停,是脏气衰微的征象。因此,掌握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变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性质及病势的急缓。

脉形和脉势是指脉搏的形状和跳动的强弱盛衰。其中又可分成虚实两类。虚者如虚、微、短、弱、细、散等脉,实者如实、洪、大、长、弦、滑、紧等 脉。如弱脉之脉形细小如线,其脉势则柔软无力,多表示病人气血阴阳俱 不足。再如洪脉之脉形盛大,脉势汹涌而来盛去衰,多表示邪热内盛的实 热证。

因此,诊脉者从脉的位、率、律、形、势五个方面细心揣摩,就能比较准 确地诊察分辨各种脉象的变化。但是,临床上疾病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 其脉象也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脉同时出现,所以,只从理论上掌握 诊脉的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规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将所掌握的理 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求得“脉之大要”。医圣张仲景, 成功地将脉诊运用于临床,创立了“辨病脉证并治”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同 样的脉和不同的证相结合,其主病意义不相同,而症候相同出现不同的脉, 其主病意义也不一样。如“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 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二 条病证同是沉细之脉,但前者属于气血不足之痉证,后者属湿邪痹阻之痹 证。一虚一实病机迥异,病证亦不相同。再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伤寒论·太阳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 细辛汤主之”(《伤寒论·少阴篇》)两条皆有头痛、发热、恶寒的症状,而脉 象一浮一沉,病势在表在里截然不同。可见医生在临床上只有脉证相参, 随机应变,才能准确诊断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