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中 品读西花园的风雅颂

 苏迷 2014-11-25
在“最中国”的学校追求最有诗意的苏式教育
十中 品读西花园的风雅颂
 
 
 
 
  具有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睿智又不过分张扬,进取又不过于功利。这应该是每一个十中学子的标签。
  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必须有诗人的情怀。

  11月21日至23日,“西花园的风雅颂”省级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展示,吸引了全国近500名教育界人士参加这场诗歌盛会。为期3天的活动中,与会者们融入到每一个课堂中,在“最中国”的校园里,感受苏州特有的苏式教育,以及苏式教育中特有的诗性诗意。作为全省诗歌课程基地,这里的课堂里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当苏式教育融于诗性校园,给学生带来的又是什么?这些,在十中都能找到答案。

  □商报记者 黄贤君

  诗性教育 并不是诗歌与教育简单的拼凑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农业会呈现怎样的差异?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诗经·小雅·鱼丽》,从中或许能找到答案。”明明是一节地理课,竟然讲到了《诗经》。这样的课堂,给前来参观的老师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课堂上,地理老师李继文通过对《诗经》中关于动植物和农业的诗句解析,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及分布特征。
  说起诗性教育,十中已然成为了全国的一个标杆。在12节观摩课中,学校将诗性教育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全省课程基地,除了硬件上的建设,软件就是课程,这是基地建设的内核、灵魂。诗性教育一直是苏州十中的特色教育。如今,诗歌教育课程不仅仅是在语文课上,更渗透进了地理、历史、政治、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全校开发出的各类课程不下于30种,出版的诗歌课程校本教材有10多种。
  “学校2012年9月被批准为省课程基地建设单位,同年10月,正式启动了 ‘诗歌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学校特级教师徐思源告诉记者,诗性教育并不是诗歌或诗性与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两者的融合,让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苏式教育 让课堂发生静悄悄的变化

  在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场景中上课会是什么样子?走进杏园就能寻找到答案。原来,学校把课堂搬到了园子里,还布置了具有姑苏风格的“姑苏诗情”情景教室,有充满古意的书斋式讲台,有标注苏州人姓名和活动地点的苏州诗人地图,还有苏州诗歌发展简史的介绍。“我们的《文学苏州》课都是在这里上的,在这样的环境里读诗,更有意境,很多时候老师还没有开口解读,自己已经能读懂一首诗。”课堂中的一名高二学生说,在开放的环境中,原本沉闷的课堂,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读书会,大家随意交流自己的见解。
  像这样的“情景教室”校园里一共有6个,每一个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的课程。“诗歌长河”勾画了一条从公元前24世纪到当代的时间长河,将中国和世界各国著名的诗人标注在墙上;“红楼诗画”学校《红楼梦》诗歌研读的课程,布置了红色墙面,展示十多首红楼诗歌和显示红楼梦情节的图画……
  “‘苏式教育’在全国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苏式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百闻不如一见。”参与会议的省教研室专家说,在十中,他们看到了苏式课堂的“技术含量”:适宜的课程内容、适切的教学方式、适用的教学模式……可以理解,可以运用,让课堂发生静悄悄的变化。

  融合渗透 让每个学生都具灵动气息

  像园林一样的校园,十中被称作为“最中国”的学校。在“最中国”的学校,融入了最特色的苏式教育,会是怎样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学校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早已离开了教育的本源,太过应试和功利。而校长柳袁照却认为,教育应该教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诗性教育”的诗歌课程,是一种大胆的教育尝试,它把素质教育、文化育人及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这样的教育,把“诗性”、“诗意”,把苏式教育文化,渗透于整个学科课程,乃至于自己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之中。
  “十中校园里的苏式教育,就像这所校园的山水文化一样,融合在了一起。”柳袁照说,具有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睿智又不过分张扬,进取又不过于功利,这是每一个十中学子的标签。苏州十中正在践行诗性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写诗。“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必须有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是不雕琢、不做作、纯朴一生的情怀,是内心强大、视野宽广、不功利、率真、善良、一生有梦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