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术厚朴南星半夏藿香槟榔腹皮》第(1)篇

 johnney908 2014-11-25

 

pic-124                                   hh07

掉外面红色部分单用里面白色部分称为“橘白”,则减低了
燥性和散性,只有和胃化湿的作用;如去掉里面白色部分而
单用外面红色部分称为“橘红”,则加强了消痰的功效。
  【应用】用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常与木香、砂仁、
枳壳等行气药同用;属痰湿者,可加半夏、苍术、厚朴;兼
脾虚者,可加白术、党参、白扁豆。用治肝气乘脾,腹痛泄
泻,常与防风、白术、白芍同用,以泻肝补脾止泻。用治咳
嗽痰多,胸闷不畅,多与半夏、茯苓、甘草同用。此外,常
以本品少量与补益药同用,有防止补药滋腻伤胃之功。
  【用量】3一10g。
  【使用注意】气虚及吐血者慎用;无气滞、痰湿者不宜
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橙皮甙等,有调胃肠、助
消化、解痉、祛痰、平喘及升压、兴奋心脏的作用。
  【附方】
  1.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用于湿滞中焦、
脾胃不和。
  2.参苓白术散:见白术条,用于脾虚湿盛、腹胀泄泻。
  3.痛泻要方:见白芍条,用于肝气乘脾、腹痛泄泻。
  4.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用于脾虚痰多
咳嗽。
  【附】本品即橘皮,偏于健脾理气,作用较缓,临床上
多用于疏利中、上二焦的气机;青皮偏于疏肝理气,作用较
猛,临床上多用于疏利中、下二焦的气机。若肝脾同病,或
肝胃不和,二药可同用。

pic-125

                  苍术 

  【歌诀】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祛瘴疫①。
   【译注】苍术味苦辛,性温。辛散发汗,苦温燥湿健
脾,既能祛外来的风湿,又善化内停之湿滞。所以对湿邪困
扰致胃脘胀闷不舒的呕吐、水泻,能燥湿宽中、健脾止泻;
而外感风湿的身重疼痛和风寒湿痹、关节酸痛,亦有良效。
其气味芳香,长于化浊辟秽,更能治因感受山岚瘴气而发生
的传染病。
 此外,本品善于燥湿化浊,还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足
膝肿痛或痿软无力,以及妇女带下等症。
 注:①瘴疫:瘴(zhculg)音障。瘴疫,即山岭间湿热
郁蒸的秽恶之气引起的传染病。
 【应用】用治湿阻脾胃,脘闷呕恶,吐泻不食,苔白腻
之证,常与厚朴、陈皮、半夏、茯苓同用。用治外感风寒
湿,身重疼痛,恶寒发热者,常与羌活、独活、防风、紫苏
同用。用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常与防风、桂枝、威灵
仙、羌活、独活同用;若为湿热下注,足膝肿痛或痿软无
力,以及带下秽浊,又常与黄柏、牛膝、薏苡仁等同用。
 【用量用法】5一lOg。米泔水制可减缓辛燥。
 【使用注意】本品苦温燥烈,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
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和茅术
醇的混合结晶物。所含挥发油,小剂量呈镇静作用,同时使
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使血压下降和出现中枢抑制作用。
其挥发油体外还有杀菌作用。

pic-126

  【附方】
  1.平胃散:见陈皮条,用于湿阻脾胃,脘闷呕恶及吐泻。
  2.神术散:见藁本条,用于风寒湿侵袭、身重疼痛。
  3.四妙丸:见黄柏条,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痿软。
  【按】苍术与白术都能健脾祛湿,但苍术燥湿而健脾,
还有发汗的作用;白术健脾而祛湿,有止汗的作用。 

                   厚朴 

  【歌诀】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译注】厚朴味苦辛,性温。辛能行散,苦而泄降,苦
温燥湿,有行气消胀、下气泄满、燥湿化痰的作用。对湿阻
肠胃、气滞不通的胸腹胀满及痰多肺气不得下降的气喘咳
嗽,以及湿郁气滞的水泻痢疾等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本品苦辛散结通降,消积导滞,还可用治食积内
停、大便秘结等症。
  【应用】用治食积便秘,气滞不通脘腹胀痛,常与枳
实、大黄、神曲等同用;若为热结便秘,腹痛脉实者,可与
大黄、芒硝、枳实同用;若治湿滞伤中,胸腹满闷,或吐或
泻,苔腻者,又常与陈皮、苍术、半夏、茯苓同用。用治痰
多肺气不降的喘咳,多与麻黄、半夏、杏仁等降气平喘化痰
止咳药同用。此外,用治情志不畅引起的梅核气(即咽中如
有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多与半夏、茯苓、苏叶、生
姜同用。
  【用量】3一10g。
  【使用注意】体虚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

pic-127

挥发油等。对肠管有双向调节作用,还能抑菌和兴奋支气
管。厚朴箭毒碱能使运动神经末梢麻痹,引起全身骨骼肌松
弛;有降压作用,同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兴奋,心率增加。
 【附方】
 1.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枳实,用于食积便秘、
脘腹胀痛。
 2.大承气汤:见大黄条,用于里热实证、热结便秘。
 3.平胃散:见陈皮条,用于湿滞吐泻。
 4,苏子降气汤:苏子、橘皮、半夏、当归、厚朴、前
胡、肉桂、生姜、甘草,用于痰饮壅盛,肺气不降的喘咳。
 5,半夏厚朴汤:见半夏条,用于痰气互结的梅核气证。 

                  南星 附:胆星 

  【歌诀】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风搐自安。
   【译注】南星味苦辛,性热,有毒。辛能祛风,苦温性
烈,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的作用。治中风痰迷,突然昏
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风痰眩晕,又可治破伤风症,肢
体强直、痉挛抽搐等症。
 本品不仅善治风痰,亦能化顽痰、湿痰,还用治痰饮阻
滞的咳嗽、胸闷之证。
   【应用】用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证属寒
者,多与半夏、白附子、川乌同用;若治风痰眩晕,多与半
夏、天麻等同用;若治破伤风,多与防风、白附子、天麻、
白芷等药同用。此外,以本品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同用,
随证加减配伍,又可治顽痰、湿痰咳嗽,胸膈满闷之证:单
用研粉醋调外敷,又可治瘰疬疮肿。
  【用量用法】3一6g,一般均姜制后用;生南星有毒,

pic-128

内服宜慎,一次量为0.3一l.2g,且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燥走散,易伤阴液,故阴虚燥痰及
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氨基酸、D-
甘露醇等,近年分离得二酮哌嗪类生物碱,为抗心律失常的
有效成分。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
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附方】
  1.青州白丸子:半夏、南星、白附子、川乌,用于半
身不遂。
  2.玉壶丸:生半夏、天麻、南星,用于风痰眩晕、呕
吐涎沫。
  3.玉真散:南星、防风、白芷、羌活、天麻、白附子,
用于破伤风证。
    4.姜桂丸:南星、半夏、肉桂、生姜,用于寒痰咳嗽。
【附】将南星研末加牛胆汁制,称为“胆星”,性味苦
有清化痰热、解除痉挛的功效,适用于小儿的惊风痰
以及中风、癫痫因痰热而引起痉厥、抽搐等症。 

                    半夏 

  【歌诀】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嗽呕堪入。
  【译注】半夏味辛,性温,辛散温燥,有燥湿化痰,健
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善治湿停痰多引起的头痛、咳
嗽,或因脾胃不和、痰饮停留而出现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及呕吐等症。因本品尤善化痰止嗽,降逆止呕,故曰“嗽呕
堪入”。
  此外,本品辛能散结消痞,温而燥湿化痰,又可用于痰

pic-129

气交结、阻于咽中的梅核气证,以及痰热互结的结胸或气虚
冷积的便秘等证。外敷尚能消肿散结,常用治痈疽、乳疮及
瘰疬痰核等症。
   【应用】用治湿痰咳嗽,多而清稀,多与陈皮、茯苓、
甘草、杏仁同用;若属痰热内结,咳嗽痰黄,又多与黄芩、
瓜蒌、贝母同用;若寒饮犯肺,咳嗽喘息,吐痰清稀,又可
配伍干姜、桂枝、细辛等药同用。用治脾虚生痰、肝风内动
所致的风痰头痛眩晕,常与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等同
用。用治痰湿困脾,食欲不振,常与陈皮、茯苓、白术、厚
朴同用;若为胸脘痞满,寒热错杂者,多与黄芩、黄连、干
姜、党参等药同用;若治痰热互结,心下坚痞作痛,苔黄腻
者,又多与瓜蒌、黄连同用。用治呕吐反胃,属胃寒及痰饮
者,多与生姜、陈皮、川朴等药同用;属胃热者,多与黄
连、竹茹、芦根同用;属胃虚者,多与党参、白扁豆,或麦
冬、沙参同用;属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者,又多与黄芩、苏
梗、白术、杜仲等同用。此外,对于痰气交结、咽中梗阻,
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本品常与厚朴、茯苓、苏
叶、生姜同用,以顺气消痰;以之与硫黄同用,可治虚冷便
秘;与秫米同用,又治胃不和卧不安证。
  【用量用法】3一10g。陈久者良。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性燥,故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及
出血患者忌用。反乌头,不宜同用。古籍记载半夏为妊娠所
禁用,但从古今临床证明,用治妊娠呕吐,不但未见明显毒
副反应,而且止呕效果肯定。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生物碱、半夏蛋白、多糖
等,有显著的镇咳、镇吐等作用。半夏蛋白对小鼠有明显抗
早孕作用;其生物碱有奎尼丁样抗心率失常作用;多糖组分
具有抗肿瘤作用。

pic-130

  【附方】
  1.二陈汤:见陈皮条,用于湿痰咳嗽。
  2.清气化痰丸:黄芩、胆星、枳实、瓜蒌仁、半夏、
陈皮、茯苓、杏仁,用于痰热咳嗽。
  3.小青龙汤:见麻黄条,用于寒饮犯肺的咳嗽喘息。
  4.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
生姜、大枣、甘草,用于风痰眩晕、头痛等。
  5.半夏泻心汤:见黄芩条,用于湿滞中焦,胸脘痞闷,
寒热错杂。
  6.小陷胸汤:半夏、瓜蒌、黄连,用于痰热结胸。
  7.(金匮)小半夏汤:半夏、生姜,用于胃寒呕吐。
  8.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黄连、橘皮、竹茹、半夏,
用于胃热呕吐。
  9.半夏厚朴汤:见茯苓条,用于梅核气证。
  10.半硫丸,半夏、硫黄,用于虚冷便秘。
  11.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用于胃不和卧不安证。
  【按】生半夏有毒,一般均制后用。因炮制方法不同,
效用也稍有区别。如“法半夏”(用生姜、白矾制)偏于燥
湿化痰;“清半夏”(用姜、矾制后,再用清水浸泡)燥性较
轻;“姜半夏”(又名“制半夏”,用姜汁拌制)偏于止呕;
“半夏曲”(用姜汁和面粉制后发酵而成)主要用于和胃止
呕。以上都不可和乌头同用。
  半夏、南星,都能燥湿化痰,但半夏化脾胃湿痰,兼能
止呕;南星化经络风痰,燥烈之性更甚。 

                 藿香 

【歌诀】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①为

pic-131

 【译注】藿香味辛,性微温,有芳香化湿、发表解暑的
作用,又能和中止呕,发散风寒。本品主治夏天外感风寒,
内受暑湿,脾胃不和,出现上吐下泻等症。
 注:①霍乱:这里是指急性胃肠炎,即因吃了不清洁的
食物,或感受暑湿,体内清浊之气一时混乱,而致脘腹胀
痛,上吐下泻。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应用】用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寒热头痛,脘
腹痞满,呕恶泄泻等证,常以本品为主,配伍紫苏、半夏、
厚朴、茯苓等同用。用治脾湿郁滞,脘腹胀满,不饥食少,
属寒者,与厚朴、苍术、陈皮同用;有热者与黄芩、黄连、
陈皮同用;属脾虚者,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兼呕恶
者,又当加半夏、生姜等同用。此外,与砂仁、香附、苏梗
等同用,又可治妇女妊娠,脾胃气滞所致的恶阻呕吐、胎动
不安。
  【用量】5一1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舌绛光滑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广藿香含挥发油(主要含广藿香醇和刺蕊
草醇),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对胃肠有解痉作
用,还能抑制胃肠道过激蠕动。
   【附方】
   1.藿香正气散:见紫苏条,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引起的脘腹痞满、呕吐泄泻。
  2.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厚朴、陈皮、半夏、
甘草,用于脾湿郁滞,脘痞呕恶。

pic-132 

                 槟榔 

  【歌诀】槟榔辛温,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①。
  【译注】槟榔味辛苦,性温。辛散苦降,其性下行,它
的下降行气力量较大,并有驱除肠寄生虫(绦虫、蛔虫、钩
虫、姜片虫等)的功效,所以称为破气杀虫。此外,它辛散
苦泄,行气利水,对于因痰水停留而致的胸腹胀满、水肿,
以及因食积不消引起的泄泻、痢疾、腹痛后重等症,均可治疗。
  本品有截疟的功效,因此又可以治疗疟疾。
  注:①后重:时时要想大便而又便不下来,并有下坠的感觉。
  【应用】驱杀绦虫,常以本品大量配伍南瓜子、雷丸同
用,以增强疗效;驱杀肠中其他诸寄生虫,多与苦楝根皮、
使君子、鹤虱、榧子等同用。用治食积气滞,上气喘逆,多
与乌药、沉香、人参或枳壳同用;若治食积气滞,大便不
爽,多与木香、香附、陈皮同用;若治泻痢滞下,里急后重
者,又多与黄连、木香、芍药等同用。用治脚气肿痛,多与
木瓜、吴茱萸同用;若治水肿胀满实证者,则当和泽泻、木
通、猪苓等利水消肿药配伍。此外,与常山配伍治疗疟疾,
有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的功能。
  【用量用法】6一l5g;若驱绦虫用量为60--l20g,水
煎空腹服。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本品含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有驱虫,
杀虫作用。

pic-133

   【附方】
 1.化虫丸:使君子、槟榔、鹤虱、苦楝根皮、芜荑、
铅粉、枯矾,用于诸虫证。
 2.四磨饮子:人参、沉香、槟榔、乌药,用于食积气
滞,上气喘逆。
 3.木香槟榔丸:见大黄条,用于湿热积滞、大便不爽。
 4.芍药汤:见白芍条,用于泻痢滞下、里急后重。
 5.鸡鸣散:木瓜、吴茱萸、陈皮、槟榔、苏叶、桔梗、
生姜,用于脚气肿痛。
 6.疏凿饮子:泽泻、赤小豆、茯苓皮、槟榔、羌活、
秦艽、商陆、大腹皮、生姜皮、椒目、木通,用于水肿胀满
实证。
 7.截疟七宝饮: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
皮、炙甘草,用于疟疾。

 

                     腹皮(大腹皮)

 

 【歌诀】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译注】腹皮味辛,性微温,它有降气的作用,适用于
因气不下降的胸腹胀闷;并有利水湿、健脾胃的功效,可治
因水湿停留而致的浮肿病。
 【应用】用治气滞湿阻,胸脘痞满胀闷,常与藿香、陈
皮、枳壳等行气化湿药同用;用治水湿外溢,面目虚浮,皮
肤水肿,多与茯苓皮、冬瓜皮、桑白皮、生姜皮等同用;用
治脚气肿痛,又常与槟榔、木通、木瓜、地肤子同用。
 【用量】3一10g。
 【附方】
 1.藿香正气散:见紫苏条,用于气滞湿阻、脘痞胀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