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继柏:千奇百怪求思路(红汗案)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4-11-25
湖南中医药大学 熊继柏教授

一提到黑汗,我就马上联想到还有红汗,不如再举一个。这个病人上海来的,是个学生,女性,20岁,长年发口疮,约有6年口疮病史。可是近半年来不仅常发口疮,而且身上出红色汗,色淡红,不完全是鲜血,但是跟血是一样的,就好比血里面充了水一样,淡红色。兼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还有一个更突出的症状,就是两个颧部红、肿、疼痛,这是一个最典型的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第一个病,红汗;第二个病,长年口疮;第三个病,面部发红而且肿痛。脉象滑数,显然是个热证,关键是怎么治、怎么清热?热在哪?这是最重要的。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一个血证专家叫唐容川,这个大家都知道,他有一本血证专论《血证论》,我年轻的时候读过。我记得唐容川讲血汗的时候,原文我记不清了,意思是血汗无非是一个心火,一个是胃火。唐容川治血汗,一要清心火,二要清胃火,这是他的主要治法。那这个病人,血汗,汗乃心之液,汗里面夹血,肯定是心火,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临床上还有血箭,射箭的那个箭,我就碰到过,现在来讲可能就是动脉的小血管破裂了,那个血是射出来的,我治过这个病。还有去年碰到一个老太太,70多岁,乳房出血。诸如此类,都是出自心火,血热妄行,心主血嘛,入血就耗血动血,这是叶天士所讲的。所以心火是无疑的。那面部红赤、肿痛是什么问题呢?面部属阳明,阳明者,胃也,当然是胃热上犯,阳明病热甚的时候不是面部炽热、面色发赤吗?这和刚才不大一样,不是阴虚阳衰的时候,不是阳气亢旺,也不是孤阳上越的时候。阳明实热往往面部都发红、发热啊,阳明病的腑实热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除了日晡所发潮热以外,它的部位绝对是以面部为主。你不搞临床就不会想到这一点,张仲景绝对没有讲到面部发潮热最厉害,但是你搞了临床你知道了,张仲景讲的潮热,当然他已经明确了日晡所发潮热属阳明,但是以部位而言,绝对是以面部为主,它绝对不是五心潮热,如果是五心烦热那是阴虚,温病后期不是有热伤真阴,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吗?像这一些,就是属于我们的临床知识,这个临床知识是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在临床加以认识,才能够体会到的。所以我们读中医经典必须搞临床,不搞临床你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那么病人面部发赤,潮热,红肿疼痛,什么问题呢?就是阳明实热,这正好符合唐容川讲的胃火上亢,而且这个人长年发口疮,口腔周围发口疮,是脾胃热。舌子发口疮,是心经的火。说来说去这个病人是心胃两经的火。

当然就要治心血,清心火,治血热。当然这不完全是清心火,单纯清心火可用导赤散,可用清心导赤散。这个不是,这个是入了血分,不在气分,所以要用犀角地黄汤。同时还要清胃火,犀角地黄汤不能清胃火啊,生地、芍药、丹皮、犀角,这个不能清胃火。清胃火用什么方呢?当然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是我这儿没有用,这儿我用了栀子大黄汤,没有用黄连和黄芩,为什么?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我们治口腔溃疡的常用方是泻黄散,而泻黄汤的组成是生石膏、栀子、藿香、防风,于是我把泻黄散里面的栀子拿过来,合大黄。阳明实热必须清降,所以用大黄。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阳明在经的胃部烦热,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时候白虎汤;腑气不通的时候,一定是承气汤,泻下腑实,六腑以通为用啊。她在面部红肿的时候,我只能清降实火,所以必须泻,就用了一味大黄。再加一味泻黄散里面的栀子,这样与组合,原来是个栀子大黄汤,当然这个跟栀子大黄汤还有个区别,张仲景的栀子大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黄疸的,酒疸。酒疸是胃中的实热,其主症按照仲景的讲法,是心中懊憹,我们现在有人把心中懊憹读恼字,也可以的,因为它跟恼字相通,心中懊恼,或者心中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但是栀子大黄汤不仅仅这两味药,还有枳实和淡豆豉,但我这不需要。所以合它的方剂可以说是栀子大黄汤,不合方剂就是犀角地黄汤加栀子、大黄。这个病人的红汗,就是这个方治好的,至于后面治其他的病,比如治口疮,还有她月经方面的病,我辨证使用了其他的方,与这个无关。这里仅指红汗而言,就是清心火、清胃火,把唐容川这个治法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得到证实,得到认识。前一个病例和这个病例,这是两个汗,摆在一块,一个黑的,一个红的,让大家有所比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