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继柏:怎样辨治疑难病?(二)

 骆驼120 2017-01-09

熊继柏:怎样辨治疑难病?(二)

2017-01-09 卢医
卢医

luyi-323

卢医者,扁鹊之别称也,有继承卢扁,矢志岐黄之意。本号内容包括一些个人临床感悟,收集的名医用方用药经验,实用的健康养生知识等等,相遇即是缘,感谢关注、分享!查看文章目录输入数字:0

接第一篇:怎样辨治疑难病?(一)


病案六  少腹胀满小便频数案


患者女,42岁,患者春节假期期间,某晚上邀朋友打牌,从晚上七点打到凌晨一点,喝水没间断,可是没有上厕所,别人上厕所她不去,因为她只顾着赢牌,忘了。到一点钟,散席了,一散席,第一感觉,小腹很胀,小便急迫,马上就去厕所,但拉完了以后小肚子还是胀,当时她没在意。到了第二天,照胀不误,第三天更胀,有增无减,而且小便虽解犹觉未净,以致小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还可以忍受,到了夜晚则小便次数过多而严重影响睡眠,若强忍不解则小便自遗。


于是到医院去检查,西医检查的结论是膀胱炎,然后消炎,打针,吃药。但越搞越厉害,尤其是晚上,好烦躁,不能睡觉,一会就要拉一次小便,拉了肚子还胀,晚上几乎就不能睡觉了,那么别人就介绍她来找我看。诊见:少腹长,小便频,精神疲乏,舌苔薄白滑,脉象细缓。


这是什么病,大家想一想。那么我首先就详细的询问,小便不黄,舌苔也不黄,脉也不数,这是我第一要搞清楚的,从这些来看它不是湿热的淋证,我们首先第一要考虑是不是淋证。中医不是说“五淋病,皆热结,膏石劳,气与血”吗?五个淋病:膏淋、石淋、劳淋、气淋、血淋。那么这个病人小便不黄,舌苔不黄,脉象不数,它不是热,那么利尿的、消炎的药肯定不行,开八正散行不行?肯定不行。


她现在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小便频数,第二个问题是少腹膀胱那个部位胀痛,第三个问题是忍尿以后就遗尿。那到底是小便解不出,还是遗尿呢?你看看,这三个问题绞在一起了。我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是我们中医的理论,中医认识小便的输布、排泄,关键在于两个字,就是气化。膀胱的气化功能如果失职,轻可以出现小便不利,重可以出现癃闭,复杂一点,可以出现遗尿,是不是?那么这个病人的症状表现无非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就是膀胱的气化失职,小便又频数,又遗尿,又少腹胀,那么联系起来是一个什么病呢?


一想就想到了《伤寒论》的蓄水证,《伤寒论》的蓄水证是外感引起的,是外寒入里,我们习惯地称为太阳腑证,外邪入里,邪结膀胱,形成蓄水,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少腹膀胱胀痛,用五苓散来治疗。那这个病是不是蓄水呢?她也是个蓄水证,病机就是一个,病因不同而已。张仲景讲的蓄水证是外寒进入膀胱,引起蓄水,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而这一位是因为尿胀引起了膀胱的气化失职,虽然病因不一样,但病机都是一个,都是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所出现的症状。所以我们读中医经典不要死板,蓄水证就一定只有外寒才能引起吗?这个病人偏偏就是尿胀出来的蓄水证。


那么五苓散正好是治疗蓄水证的,但是大家看,她还有一个特殊情况,精神疲乏,脉象细缓,这是什么症状?这是气虚的症状。既有蓄水,又有气虚,怎么治?五苓散加上气虚的药,正好又是春泽汤,我刚才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所以,这个病人用的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春泽汤,五苓散加党参。

 

病案七  少腹刺痛积块案


患者女,53岁,是个很危重的病人,她主要是少腹部刺痛,胀满。在当地经治月余,少腹刺痛胀满未减,于是省级大医院治疗,多方检查,没有明确诊断,医院决定剖腹探查。探查中发现下腹腔附件部有一个炎性包块。我那时是在西医院会诊,西医院的同志介绍病情特别详细,98%都是西医的术语,一讲就是一个半小时。我呢,听不懂,我在西医院会诊经常是当木偶,我听不懂也得听啊,要尊重别人。他要讲我就得听,但他究竟讲哪个细小部位我是搞不清,讲实在话,这对我也无关紧要。


中医治病,我管你在卵巢还是在子宫,但是是在肠子里面还是肠子外面我要搞清楚,在肠子上就是肠痈了,那现在不在肠子上,也不在胃上,就在妇科的那一块附件部,就行了。西医它是入微的,它还是讲了个准确部位的,不过我不管,反正就在小肚子那一块。这个我不需要管的,因为我用中药的时候,没有说这个药是到卵巢去的,那个药是到子宫去的,所以这不需要搞清楚的。我这也是模糊数学,就是妇科附件部有一个炎性包块,通过切片确定了不是恶性肿瘤。这一点就是西医帮了忙,它肯定了不是癌症,但是不能切除。


至于为什么不能切除,它也讲了很多道理,我没听懂,我只听到不是癌症就行了,这句话我需要。至于你为什么不能切除,那就不关我的事了,你切就切,不切就不切,你切了也就不用我来了,是不是?然后就用药物治疗,西医的药物大家都知道,可能比我更清楚,消炎止痛一类吧。可是无效,腹部仍然胀,疼痛仍然痛,用药以后,腹痛、腹胀没有解除,而且逐步地在增加,在加重,于是才请中医去帮忙。


所以我讲,中医跟西医相比较,优势只有一个,就是临床,中医要达到什么程度?你达到能够给西医帮忙的程度就不错了,我们绝不要讲我们要超过西医,不能这样讲。中医、西医是两兄弟,西医的长处多得很,我们应当承认。西医帮中医忙的时候也多得多,你不要自己以为给西医帮上两次忙就了不得了,能不能帮上忙才是最大的问题。西医在解决不了的时候,诊断不明确的时候,治疗无效的时候,希望中医帮忙,我们中医又何尝不是如此?


你这个时候能帮它一个忙,并且帮上了,它是绝对相信你的,虽然口里不说中医不错,它不会讲这话,因为怕丢了面子,人都有个面子的,但是它心里会老记得你的,到下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马上又去找你来给它帮忙。所以我们当中医能当到这个份上,能给西医帮忙,就差不多了,就跟西医成了好兄弟了,至少它不会大张旗鼓地说你坏话,它即使说也不过是它有一手要吹吹牛皮“我们西医就如何如何,那中医不行”,它在台上吹牛皮的时候是有的,但是它暗中是相信你的,等到解决不了的时候,它就会找你的,中医就应该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这个病人呻吟不止,疼痛拒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腹部绷急,皮肤胀得很硬,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整个腹部都比较硬,疼痛拒按,好在一点,她不肿,也不烧。如果肿,就说明是腹水严重,如果是发烧,那麻烦事就多了,那还要退烧。她也不怎么呕,偶尔有点呕,但是不明显,如果呕,胃气上逆,就还得先止其呕。那这几个问题基本上都没有,就是大腹部、少腹部胀满、疼痛。另外小便自利,大便较干,约二日一次,舌苔薄白腻,脉沉。这个病是个什么病?胀满、疼痛,局部是硬满的,而且已经剖腹探查发现有一个炎性的包块,包块是什么东西?


我们中医或称为积、或称为癥,是不是?笼统地讲,从内科学的角度讲,积聚;妇科学的角度讲,癥瘕。积聚是要分的,癥瘕也是要分的。积聚,积者,血也,瘀血也;聚者,气聚也。癥瘕,癥者,血癥也;瘕者,气滞也。这不就是一回事吗?《难经》有描述:“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就是有边有缘的这么一个肿块,固定不移的,这就是积病。这个病人正是一个积病,也可以讲积,也可以讲癥。


积病的是什么东西形成?我们现在沿用了西医的病名,是病毒、毒素形成的,这话当然也没错,肯定是毒啊。我们讲毒瘤也是可以的,讲毒核也是可以的,反正不是瘤就是核。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形成的,我们不妨查一查原始记录,《内经》有记录,《灵枢·百病始生》有一段原始记录,意思就是寒气、汁沫(也就是痰饮)、瘀血这三个东西搏聚在一块,凝聚不得散,像冰块一样,冰冻凝聚在一起,不能够消散而积成的。这就告诉我们,积病的形成,主要是三个因子,第一个是寒气,第二个是痰饮,第三个是瘀血。


有没有热呢?寒邪可以转化为热,积久也可以生热,当然也可能有热,如果有了热象就必然要治热,但是,最早的因子应该是这三个。因此这也就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治疗肿瘤,不管是什么样的肿瘤,不管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只要是肿瘤,就不要单纯去考虑消炎、清火,更不要单纯去考虑一个瘀血,因它是三个因子形成的。


我们看看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治女子癥积,它的组成是: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只有五味药。把这五味药仔细分析一下,是三个组合。桂枝是温阳散寒,是针对寒气来的;茯苓化饮,张仲景用茯苓绝大多数都是化饮的,针对汁沫、痰饮的;桃仁、赤芍、丹皮这就不用说了,祛瘀血的。三个因素,三个组合,我们看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就更加的明确,积病的形成就是《内经》所讲的寒气、痰饮和瘀血三个因子。


那这个病人当然要这样考虑,所以我就照搬了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但是要加药,因为大便比较结,要通其腑气,所以加了一味酒大黄。另外我还嫌它不够,因为这个病比较急,很厉害的,桂枝茯苓丸毕竟作用比较缓,我们临床用它治子宫肌瘤确实有效,但是它一定是侧重于寒证,一定是侧重于月经量比较少的,一定是疗效稍微缓慢一点的,它不能够见急效。


为了见急效,我又加了一个方进去,加了《医宗金鉴》妇科里面的一个方,叫血竭散,专门治癥积的血竭散。大家读了《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就知道了,女子血癥第一方就是血竭散,血竭、归尾、赤芍、生蒲黄、玄胡,只有五味药。那两个方加起来也不过11味药,一个桂枝茯苓丸加大黄,一个血癥丸,又叫血竭丸。

 

病案八  黑汗案


患者女,35岁,这个病人本身是医科大的一位生物教师。得的是什么病呢?一开始洗衣服的时候总是衣上有黑色的污点,开始以为晾衣服时甩得煤水,久而久之就越流越多,便发现了是汗出黑色所致。晚上不出汗,就是白天出汗,尤以腋下、乳下及腹股沟部为甚。因为本身是医科大的,医疗条件好,医学专家都熟得很。


检查治疗了一段时间,没好,医学院的专家又推荐去北京找某专家啊。到北京去了,和在当地的结论一样,内分泌失调,但也没有治好,黑汗还是照流。就这个病,我们大家看了也会跟她讲是内分泌失调,她本来就是内分泌失调,这绝对不是外分泌失调,对不对?问题是流黑汗不止啊,这是个麻烦事。诊见:自汗而不盗汗,伴手足心热,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象细数。


那么患者有一点阴虚的证候,手足心热,口微渴,舌苔薄黄,脉象细数,这几个集中反映了一个证候,就是阴虚,她是阴虚自汗,而不是阴虚盗汗。但是阴虚不错,为什么会出黑色的汗呢?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中医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黑色属肾,对不对?


这个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在色为黑”,用五行相应的理论来联系,黑色是属肾。那么如此联系,这就是肾脏的虚热引起的黑汗。我已经确定,她是阴虚出现的自汗,是哪里阴虚呢?因为黑色属肾,那么就是肾阴虚出现的黑汗。所以当时的诊断明确,就是肾阴虚出现的虚热自汗,并且就出了黑汗。


诊断明确了,辨证已经确定了,处方不就好开了吗?治肾阴虚的什么方,清肾脏的虚热什么方?知柏地黄汤。这是治肾脏虚热的,是起主导作用,另外又加了两味药帮助止汗,龙骨、牡蛎,就加了这两味涩汗的药。标标准准的知柏地黄汤,加了一味煅龙骨,一味煅牡蛎。半个月,黑汗止了,她不来了,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黄柏,药挺苦的,她怕苦,不吃了,无所谓,病好就不吃了。她把这个处方就拿到医学院一宣传,他们把处方拿来一研究,啊,这里面就两味药起作用的,一个龙骨,一个牡蛎。


他们居然看出道道来了,这个秘方就在于龙骨、牡蛎这两味。过了一个月,这个病人复发了,黑汗又开始流,流了之后她不来找我了,直接找他们。他们呢,就开龙骨、牡蛎,原来龙骨、牡蛎只开20g,他们就加倍,各开40g,这个还不够,还加点药,又加50g黄芪。他们几个专家,就搞这么一个处方给她。这个药不苦,就吃了,吃了10付,黑汗照流,再吃,还照流。病人着急了,又跑来找我来了。还把那个故事原原本本讲给我听,把处方给我看,她说明明在你处方上找出来的秘诀,为什么就没得效啊?


为什么没效?大家想想黄芪龙牡散是干吗的?是治气虚自汗的,而我这个知柏地黄汤是干吗的?是治肾脏虚热的。龙骨、牡蛎只是借用,让它来帮帮忙,帮忙止止汗,对不对?不用他们只是慢一点而已,用了止汗的作用就快一些,这是我拿它来帮忙的,起主导作用是谁啊?是知柏地黄汤。


我就说,你还要吃苦,不吃苦不行的。那没办法,还得吃啊,原方不动,再吃了半个月,彻底好了。当然相信这种黑汗的病人比较多,我看到的黑汗不止一个两个了,不完全都是肾脏虚热,唯有这个是最突出、最厉害、最典型,所以我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也有的黑汗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这里我就不再讲了。

 

病案九  红汗案


一提到黑汗,我就马上联想到还有红汗,不如再举一个。这个病人上海来的,是个学生,女性,20岁,长年发口疮,约有6年口疮病史。可是近半年来不仅常发口疮,而且身上出红色汗,色淡红,不完全是鲜血,但是跟血是一样的,就好比血里面充了水一样,淡红色。兼见心烦、口渴、小便黄。


还有一个更突出的症状,就是两个颧部红、肿、疼痛,这是一个最典型的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第一个病,红汗;第二个病,长年口疮;第三个病,面部发红而且肿痛。脉象滑数,显然是个热证,关键是怎么治、怎么清热?热在哪?这是最重要的。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一个血证专家叫唐容川,这个大家都知道,他有一本血证专论《血证论》,我年轻的时候读过。我记得唐容川讲血汗的时候,原文我记不清了,意思是血汗无非是一个心火,一个是胃火。唐容川治血汗,一要清心火,二要清胃火,这是他的主要治法。那这个病人,血汗,汗乃心之液,汗里面夹血,肯定是心火,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


临床上还有血箭,射箭的那个箭,我就碰到过,现在来讲可能就是动脉的小血管破裂了,那个血是射出来的,我治过这个病。还有去年碰到一个老太太,70多岁,乳房出血。诸如此类,都是出自心火,血热妄行,心主血嘛,入血就耗血动血,这是叶天士所讲的。所以心火是无疑的。那面部红赤、肿痛是什么问题呢?面部属阳明,阳明者,胃也,当然是胃热上犯,阳明病热甚的时候不是面部炽热、面色发赤吗?这和刚才不大一样,不是阴虚阳衰的时候,不是阳气亢旺,也不是孤阳上越的时候。阳明实热往往面部都发红、发热啊,阳明病的腑实热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除了日晡所发潮热以外,它的部位绝对是以面部为主。


你不搞临床就不会想到这一点,张仲景绝对没有讲到面部发潮热最厉害,但是你搞了临床你知道了,张仲景讲的潮热,当然他已经明确了日晡所发潮热属阳明,但是以部位而言,绝对是以面部为主,它绝对不是五心潮热,如果是五心烦热那是阴虚,温病后期不是有热伤真阴,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吗?像这一些,就是属于我们的临床知识,这个临床知识是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在临床加以认识,才能够体会到的。


所以我们读中医经典必须搞临床,不搞临床你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那么病人面部发赤,潮热,红肿疼痛,什么问题呢?就是阳明实热,这正好符合唐容川讲的胃火上亢,而且这个人长年发口疮,口腔周围发口疮,是脾胃热。舌子发口疮,是心经的火。说来说去这个病人是心胃两经的火。


当然就要治心血,清心火,治血热。当然这不完全是清心火,单纯清心火可用导赤散,可用清心导赤散。这个不是,这个是入了血分,不在气分,所以要用犀角地黄汤。同时还要清胃火,犀角地黄汤不能清胃火啊,生地、芍药、丹皮、犀角,这个不能清胃火。


清胃火用什么方呢?当然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是我这儿没有用,这儿我用了栀子大黄汤,没有用黄连和黄芩,为什么?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我们治口腔溃疡的常用方是泻黄散,而泻黄汤的组成是生石膏、栀子、藿香、防风,于是我把泻黄散里面的栀子拿过来,合大黄。阳明实热必须清降,所以用大黄。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阳明在经的胃部烦热,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时候白虎汤;腑气不通的时候,一定是承气汤,泻下腑实,六腑以通为用啊。她在面部红肿的时候,我只能清降实火,所以必须泻,就用了一味大黄。


再加一味泻黄散里面的栀子,这样与组合,原来是个栀子大黄汤,当然这个跟栀子大黄汤还有个区别,张仲景的栀子大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黄疸的,酒疸。酒疸是胃中的实热,其主症按照仲景的讲法,是心中懊憹,我们现在有人把心中懊憹读恼字,也可以的,因为它跟恼字相通,心中懊恼,或者心中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但是栀子大黄汤不仅仅这两味药,还有枳实和淡豆豉,但我这不需要。所以合它的方剂可以说是栀子大黄汤,不合方剂就是犀角地黄汤加栀子、大黄。这个病人的红汗,就是这个方治好的,至于后面治其他的病,比如治口疮,还有她月经方面的病,我辨证使用了其他的方,与这个无关。这里仅指红汗而言,就是清心火、清胃火,把唐容川这个治法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得到证实,得到认识。前一个病例和这个病例,这是两个汗,摆在一块,一个黑的,一个红的,让大家有所比较。

 

病案十  恶寒漏汗案


患者女,54岁。这是个非常严重的病证,得病十多年,十年以前患恶寒的病症,始则天气寒冷时特别恶寒畏冷,渐而暑热炎天亦感恶寒,虽天气炎热仍需着以棉装。曾去多家医院诊治,结论均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更年期综合征。就诊时正是七月间,当时诊室内外空调电扇齐开,大家都穿着短袖衣,我也穿着T裇衫。


这个患者的号一到,她还没进来,她丈夫先进来了,要求把电风扇关掉,把旁边的空调关掉,他说病人特别怕冷。我让学生把电扇和空调关掉。病人一进来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穿着军大衣进来的,我的研究生好奇,就去检查她的衣服,军大衣里面是羽绒棉衣,羽绒衣里面是羊毛衣,羊毛衣里面又是棉T裇衫,下面穿着厚毛线裤,穿着毛袜,穿着厚布鞋,头上带顶帽子。


她丈夫还背着一个大袋子,问他背的是什么?他说背的是毛巾,原来病人前胸和后背汗流不止,几分钟就要给病人换毛巾擦贴胸背部。这个病人讲,就是觉得怕冷,冷都在骨头里面,这是她的第一句话,她说她的骨头全是冷的,她说她的皮子都是张开的。这是病人的原话,她当然不会讲汗孔,也不会讲毛孔,更不会讲腠理,她说她的皮子都是张开的,汗是笔笔直直就往外流的,骨头全是冷的,没有一根热骨头。这是病人的原话。我一看脉,沉取还有力,当然不是很大,但是有力,略数一息五至。


我就很奇怪,十年的寒冷病证,她自己讲骨头都是冷的,汗漏不止,怎么居然是这样的脉呢?


所以不要小看我们中医的四诊啊!诊急性热病绝对要看舌,诊杂病一定要注意看脉,这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那些特殊的病,看脉要特别仔细。当然看脉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要慢慢地看,慢慢地摸索。为什么我总是讲临床不是一年两年地功夫呢?这个东西要功夫老到,你摸得久了,摸了十万、二十万、三十万病人了,而且你又认真注意了,你的手指敏感度也就自然产生了。


我一开始当医生,当捉到病人的脉以后,就只知道脉在那跳,是什么脉啊?我就背脉诀,二十七、八个脉我都背完了,还是不知道是什么脉,这不就是理论跟实践不能挂钩吗?现在我不用背脉诀了,但一摸基本上就知道是什么脉了。就好比打牌,打麻将,一开始怎么摸也摸不到,而老手一摸,三桶、三索、五索,它就摸出来了,是不是?这是个实践的功夫,诊脉也是实践的功夫。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这个话是的确不移的。


这个病人到这个程度,为什么还有沉而数的脉呢?我就怀疑了,马上就问她,你口渴吗?口干吗?病人答口干,要喝水。又问你喝冷的还是喝热的?你看看,我们的问诊也是有针对性的,中医诊病,不是说我学医的时候是十问,来个病人我就来个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每个病人我都如此循环一般,人家以为你神经,所以你要有针对性的问。这个针对性就看你心里有没有数,没数你就会一顿乱问,有数你每问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给你解决问题的,要排除它有一些假的东西,要肯定它一些真的,这些真的怎么肯定呢?一定要在问诊中,在舌诊和脉诊中得以证实。因为摸到这个脉,我就要证实它,到底是个什么原因,她居然答复我一句十分惊奇的话。我问你要喝冷的喝热的?病人答只想喝冰水啊!她只想喝冰水,为什么?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啊!


张景岳有一句话,叫“独处藏奸”,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看病的时候,病人往往罗列了很多表现复杂的证候,而且有些病人害怕你不糊涂,有这么一些病人思维不是那么清楚,问他哪儿不舒服,他说脑袋疼,接着问他头哪个地方疼,他又说脖子疼,问他脖子什么时候疼,他又肩疼,问他左肩还是右肩,他又说腰疼,问他腰疼是晚上重白天重,他又说腿麻,他跑得好快啊,跟开汽车似的,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跑了,结果一个都没问清楚。那我就不客气了,我说你是想把我搞糊涂吗?我本来不糊涂,你把我搞糊涂,对你有什么好处吗?有这么思维不清的人,这种病人还不少,大家搞临床就知道了,什么笑话都有。


那么就要抓住她的要害,她居然要喝冰水,这个还了得?这肯定不是一个阳虚寒证,对不对?按照常规来分析,十年的恶寒,热天如此大冷,而且漏汗不止,应该是个大寒证,典型的阳虚,偏偏脉象沉数,还要喝冰水,这怎么解释啊?这就是她的症结所在。所以张景岳讲的“独处藏奸”,奸细的奸,这不就是独处藏奸吗?就凭这一点,我就要肯定她不是一个阳虚寒证,但我还得要证实啊,从哪里证实呢?


看舌苔,满口的白腻苔,整个舌头的表面已经看不到了,白腻苔满布全舌,罩满整个舌苔,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个什么病。这是一个湿邪壅遏的毛病,湿邪弥漫三焦者,舌苔满布。舌苔满布是湿邪弥漫三焦气分啊,这不就是湿邪郁遏,弥漫整个三焦的气分,郁遏了阳气吗?因为她郁久了,病了十年了,吃的燥热药可想而知?哪个医生都会用桂枝、附片和麻黄,谁都会这么用,到后面出汗了,不能用麻黄了,谁都会用桂枝附子汤,说不定还有大刀阔斧干的,胆子大的开30g的可能也有。你想想看,这使燥热愈盛,而湿邪没得到解决,她人体的正气不就愈加耗伤吗?她不就向热转化吗?


所以,她就有了热象,但是这个热象非常隐蔽,只有想喝冰水这么一条,其他哪儿都查不出热象,另外还有脉象稍微数一点,她大虚啊。所以,这个病人的诊断是湿邪蒙蔽阳气所出现的恶寒、漏汗。


那么治疗当然不能用桂枝加附子汤了,更不能用通脉四逆汤,也不能用附子汤、真武汤。要用什么方?这要从针对湿邪蒙蔽三焦气分,而且湿从热化这个角度去考虑了。她没有苔黄、口苦、小便黄这些症状,因此绝对不能用苦寒。而且苦从燥化,自汗、汗漏不止,苦从燥化这个道理大家知道,温病学家特别重视这一点,从来很少使用苦寒药,你看看清营汤,里面有一点黄连,是佐药,绝对不会重用的。


温病学家为什么那么重视津液?为什么那么少用苦寒药?因为苦寒、苦从燥化可以伤阴津啊。所以这个时候病人绝对不能用苦药,绝对不能用燥药,更不能用辛温的药,否则还汗漏不止,只会加重,不会减轻的。


所以这个时候反复考虑,用了一个三石汤,吴鞠通的三石汤,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通草、金银花、竹茹,还有金汁。这里去了三味药,银花、竹茹与此病无关,所以不要,金汁我们一般不用。实际上取用了三石汤的五味药,八味药里只取五味主要药。我们要知道,三石汤是针对湿热弥漫三焦,吴鞠通的原话是暑温蔓延三焦,其实是湿热弥漫三焦。


吴鞠通不仅三石汤主药是三石,在三宝里面的紫雪丹,主药也是三石,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所以三石汤是针对湿热蒙蔽而设的,这个方我特别熟,因为过去我在临床上曾经用治乙脑,特别有效。所以这个时候选用了三石汤,但三石汤不能止汗啊,只能清湿热。


现在的汗已经成了漏汗了,它不是热汗,如果是热汗的话,三石汤可以治。可它是漏汗,是表虚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还用了另外一个方来止汗,玉屏风散。这个病人始终就是三石汤合玉屏风散,我给了她定了一个标准,我说什么时候你的舌苔下来了,你的病就开始好了。果然,到了秋天,我们开始加衣服了,而她开始脱衣服了,我们加了毛线衣,她把军大衣给脱掉了,这就开始好转了,到了冬天跟我们差不多了,当然她还多穿一点,还是多一点,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


这个病人整整治了八个月,治好就是三个月之内,恢复期花了半年时间。这个病人特别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她不是一般的阳虚、气虚,她是一个湿邪蒙蔽,湿邪郁遏造成的湿从热化,这样的一个恶寒、漏汗证。

 

我讲的这一些,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起来无非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进一步认识一下中医的临证是很复杂的,中医的临床是要动脑筋的,是要扎扎实实才能够学到东西的。目的在于我们启发一下思路,大家碰到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病证以后,该怎么办?


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必须要有一个理论去指导,要有依据的进行辨证,而且要选准方药,这样才能够治好病。目的只有一个,当一个好医生,提高我们的疗效,提高我们的威望,把我们的中医事业发扬光大。这就是我的目的,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