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 14

 家常话 2014-11-25
    ■钱文忠

  不久前,由天下和书院、岳麓书院主办,唯众传媒协办的“信在中国”2014中国诚信论坛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举行。以下是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精彩讲座片段。

  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来到岳麓书院,来到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圣地来朝圣,并且向大家请教。在这里我们除了怀有朝圣的心情之外,我们还不得不多了一份愧疚。为什么会愧疚?因为我们知道,在这里,我们曾经敬仰的东西,有的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说我们看到这四个大字:“忠”、“孝”、“廉”、“节”,是否还存在?这里看到的“整齐严肃”,到底有没有?我想我们心里都会有一个问号。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在我们脑海中打出一个个问号,这就是我们愧对祖先的地方。
  既然今天谈的是诚信,我首先要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我能不能做到完全的诚信?我不敢保证,这是我的实话,所以我们要以诚信的态度来表达对自己不诚信的愧疚。我的恩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已经5年了。季先生有个十字箴言:“假话全不说”,一句假话都不能讲,这个我向大家保证,我做到了。还有五个字,叫“真话不全说”,我也向大家保证做到了。我只能在这个限度里做到实事求是。
  我想首先强调,“信”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延续、得以发展下去的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它从来没有居于最高的位格。这一点是很特别的。我们知道孔子讲的是“仁、义、礼”,孟子延伸成了“仁、义、礼、智”,“信”是到汉代才由董仲舒提出,从此才有了“仁、义、礼、智、信”,才有了“五常”的说法。“信”本来就排在最后,而且被列入所谓的“伦常”时间最晚。从历史的角度,不能笼笼统统地讲,“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的最高价值。
  第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信”,一直好像没有获得独立的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说我们看到《史记》当中的记载,孔子说,“主忠信”、“言忠信”,“信”从属于“忠”。我们知道“忠”在中国古代很简单,忠要有一个目标。忠于谁呢?忠于皇权,忠于一个统治权力。所以孟子有这样的一句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很少有一种文化当中,会公然说这样的话,“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所以我认为,位格相对不高、有从属性,这两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文化比较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
  我们往往带着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看待祖先的财产,这当然好。但在我们今天飞速前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暂时停一下脚步,低头反思一下,回头看一看祖先走过的路,那会对我们更有帮助。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们就应该忽视或者忘记我们文化当中隐藏的一些基因特点和基因缺陷。
  所以,综上所述,第一,我们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当中对于“信”的一种比较微妙的定位;第二,我们要意识到近几百年当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的打击,“信”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毫无疑问,对传统文化当中诚信之源的重新认识,仔细反思,并且将它和今天中国的现实发展结合起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