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雷厄姆式投资批判

 昵称11640217 2014-11-26

博主按:从巴菲特错过沃尔玛---这个百亿美元级的错误(“我本来计划以23美金一股(拆分前价格)买1亿股沃尔玛。但是我们买了一点,价格上涨了一点儿。我想它可能会掉下来一点儿就没买更多。但是,这个失误给我们造成了大约100亿美金的机会损失。”)我们明白重要的是评估一家企业的价值可以在今后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不是纠缠于目前的股价是否被高估了20%或30%,因为股价可能持续“高估”数年直到等待价值追上价格,可能根本不会给格雷厄姆式投资者买入的机会。例如国内的好多明星企业即便08年股灾下来股价也没有下降多少,05-06年前的“懵懂期”才是绝佳的机会。而当年巴菲特错过卖出可口可乐的良机(称已永久持股不卖)也告诉我们只有精明计算后的长期持有才是理性的长期投资,否则面临的是“机会成本的复利效应”。过度高估时要考虑卖出大部分仓位(虽然这很难)---亢龙有悔,一定会出现打破美梦的事件,仓位上灵活管理和长期投资不矛盾。

挣大钱的关键是找到好企业,而后便是时间因素和仓位重量,必要的时间重仓出击,而后持有到基本面变质或市场逼你卖出为止。

---------------------------------------------------------------------------

 

芒格批评格雷厄姆:格雷厄姆使用的方法,我和沃伦都喜欢,但格雷厄姆方法在那个年代(30年代)适用,现在而言,如果一家企业陷入危机,资产负债表上的东西也会随之消失。而且你无法完全撇开员工,将公司营运资本打包带走。而且,目前类似格雷厄姆标准的“廉价股”也都消失了。

 

当你因为某项东西的价值低估而买入,在价格接近你认为的内在价值时抛出,这太难了!

但,芒格还是对格雷厄姆提出的“市场先生”系统赞不绝口,他说:将市场剥离出来,作为一个每天都可能给你机会的人,这一点对巴菲特建立自己的体系太重要了。

芒格指出,格雷厄姆很少谈及管理,他总是认为,管理中的信息常常被扭曲,容易误导大众。但芒格认为,正是能辨认出一些公司管理的优势和内在动能,才能使得自己对于一些高出账面价值2-3倍的公司做出更好的判断:它们仍可能是被低估的。

芒格又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从长期来说,一只股票的回报率跟企业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家企业40年来的盈利一直是它资本的6%,那在长期持有40年后,你的年均收益率不会和6%有什么区别——即便你当初买的时候检的便宜货。如果该企业在20-30年间盈利都是资本的18%(芒格指的ROE),即便你当初出价过高,回报依然会令你满意!芒格这个判断得到过西格尔教授的数据支持,即便在1973年泡沫最高峰买入漂亮50股票的人,在20年后依然能超越市场,取得不错的回报。但,这并不成为“任何价位下都可以买入伟大公司”的理由。
--------------------------------------------

 

芒格和巴菲特的演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并不是以价格大幅低估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首要条件,而是首先强调自己可把握的,有较大概率成为伟大企业的公司。其次,并不过于强调对公司实体资产的考量,而是更多考虑自由的现金流情况以及没有计算在内的“商誉”(即护城河)。

注意到一点,芒格认为,后续仍需要对当初判断的因素进行考察,因为所有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
最终这样的评估过程并不是“数学计算”,而是哲学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和人生经历以及认知技能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感觉”

即便选择出这样的公司,芒格认为仍不急于买入,而是等待所谓的“触发按钮前的清单”,这些因素在“千钧一发”的机会出现时,会大规模建仓,而不是小规模的试探。

 -----------------------------------------------------------

 

     到了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开始发现,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对任何便宜的股票进行分析和购买----其实并非理想的策略。巴菲特发现,那些平庸的企业其实很难具有可预期的收益。相比之下,内部经济状况较差的企业更是如此。尽管这样的企业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看起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激烈的商业竞争最终将大浪淘沙,使这些不具备长期盈利能力的企业无法实现价值增长。

    他还发现,那些普通或者平庸的企业由于在市场中的表现差强人意,市场反过来对它们也缺乏关注的热情,最终形成了一种惨淡的结果:其股票价格难以说明任何问题。巴菲特发现,即使市场能够缩小其市场价格和预期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这样的股票收益也微不足道,因为其收益是被限定在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此外,资本利得税也会从投资者的收益中划走相当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企业的内部经济状况不佳,投资于这类企业就犹如坐上了一条哪里也去不了的小船。

    巴菲特曾经这样描述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投资者以足够低的价格买进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有积极的事件发生,使得该企业的财富不断增长,从而保证投资者卖掉其股票时能够获得适当的收益。这种足够低的价格能够提供一种安全边际,投资者也因此避免了遭受长期的资金损失。

    但巴菲特发现,许多事件将导致公司的财富无法增长,甚至适得其反,导致其财富不断减少,从而使得投资者要么割肉卖出自己的股票,要么被深套而艰难支撑。此外,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资本利得税的沉重负担也会令投资者雪上加霜,很大一部分收益不得不被纳税所吞食。

    巴菲特在这种投资方法中的重大发现就是:一个平庸的企业及其可能保持一种平庸的运营状况,投资者在这种公司股票上的投资也往往平淡无奇,最初以低廉价格购买该股票的种种优势都将被偏低的投资回报所抵消殆尽。他深知,路遥知马力时间的冲刷将会使那些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而平庸的企业将逐渐淡出。

    巴菲特同样发现,在经济状况方面,优秀的企业和平庸的企业截然不同。如果投资者买入了优秀企业的股票,这些优秀企业的价值将不断扩展,相比之下,那些平庸企业则往往原地踏步,不能实现价值增长。巴菲特意识到,这种不断扩展的价值最终将会推动股票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这种优秀企业价值扩展的现象还有另一个好处:如果价值持续增长,那么长期持有这种投资就比卖出更有意义。这样一来,巴菲特就将资本利得税的缴纳延期至遥远的未来,从而可以充分享受复利投资的丰厚回报了。

    巴菲特喜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华盛顿邮报》的例子就是其一。1973年,巴菲特花了9731000美元购买了大约1727765股《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此后他一直持有该股。到1997年,这笔投资已经价值6亿美元之巨。经过24年时间,巴菲特在这项投资中获得了相当于18.7%的年复利收益率。尽管巴菲特也承认,在长达24年中,《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有时也会以高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但他仍然坚持持有这笔投资。之说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只好股,而要充分发挥复利投资的优势,就必须将其长期持有。他在盖可保险(GEICO)的投资也与此类似。巴菲特于1972年购买了该公司价值约45713000美元的股票。到1995年,这笔投资的价值已经增长到约1759594000美元。这样算来,他获得的年复利收益率约为17.2%。GEICO也就成为巴菲特所赞赏的又一家优秀企业。

    面对价值实现的问题,巴菲特开始意识到,格雷厄姆不分企业性质,只图便宜而购买任何股票的投资策略并不可取。于是,巴菲特将费雪和芒格的投资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投资理念中,关注那些优秀企业的扩展价值。

------------------------------------------------------

可口可乐在1986年将公司拆分成“可口可乐公司”和“Coca-ColaEnterprises(CCE)”后,其有形资产全部拆分到了CCE,而前者则完全为可口可乐的无形资产,偏好“收入流”。两者双双上市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股价和收入比分别为3.5和0.4,分别涨了16倍和3倍。不难看出,资产结构的合理化安排,尤其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正是巴菲特大量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