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重构之六

 昆仑山的石匠 2014-11-26

自主文化,就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立、自主、自我作主、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具有主体资格和主体意识,一切靠自己,不依附于别人的文化。

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人的个性解放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商品交易中,人与人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它要求打破一切非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要求在平等交往中实现个性的价值,体现出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本性。只有充分展示人的个性意识,每个人都体现自我个性,其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就叫“独立自主”,它要求“自立、自尊、自强”,人能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不依附,不盲从,不逆来顺受,不听天由命。人人都成为主宰自己沉浮的主体,自我选择,自我约束,自力更生,自我奋斗。企业也都能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实在是太淡薄了。因为中国文化主要是群体文化,不像西方是个体文化,倾向于独立自主,互不依赖,自由创造,而是习惯于相互依赖,人身依附。儒家倡导“三纲五常”,家庭成员之间地位并不平等,推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更是等级分明。陈独秀就曾指出这种文化对人格的约束:“君为臣纲,则臣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就曾指出,“在中国没有个人观念,一个中国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于是在中国弥天漫地是义务观念者,在西洋世界却活跃着权利观念了”,“各人尽自己义务为先;权利则待对方赋予,莫自己主张”,“在中国几乎看不见有自己”。

这种独立自主文化的缺乏,导致在社会生活中等级意识、权力意识、身份意识的强化,而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淡化,导致对权力的崇拜,对官僚的人身依附,人格残缺。有一篇《中国式尊严》的文章在网上被疯转,说的是一个在国外的同胞回来看一个大学同学,这个同学现为一个县的副县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这位副县长让他的司机随时待命,自己“亲自”当“司机”拉他这位同学到自己工作和管辖的地区转转。所到之处,总是被一群人围着前恭后迎,小心赔笑奉承有加,连到餐馆吃饭都是老板亲自出马,殷勤备至,享受到了有如皇帝出游般前呼后拥的至尊至贵。也是在一帮老同学聚会上,这个有钱的同学在一家餐馆请客。点菜的时候,有钱的同学一招手,四个服务员快步躬身迎上来。每次有要求,他只需一招手高声叫到:服务员,再拿份菜单!服务员,饮料!服务员,点烟!服务员不慎酒杯被他碰落在地,一些酒洒在他身上,这位同学眼睛一瞪,服务员被吓得面如灰色连连道歉。文章中写道:“在中国,一个人是否被尊重和被尊重的多少取决于你身上披着的社会身份的大小或财富的多少”。“官尊民卑,上尊下卑,富尊贫卑,这就是中国式的尊严”。

自主文化的缺失,也造成人的依附心理,“背靠大树好乘凉”,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当官找“靠山”,办事“靠”关系,“靠单位”,“靠领导” ……计划经济时期,一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单位,大多资源都靠单位来配置,大到住房、医疗、养老,小到结婚离婚、生小孩、生活福利,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靠单位来管,因而人们对“单位”依附留恋。市场经济把这一切都打破,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解决,但人们所形成的依赖心理还没有扭转过来,还不善于靠自己做主,缺乏独立自主的魄力和能力,缺乏冒险和进取精神,导致人格的不健全。

自主文化的另一个要求是“做自己”,独立思考,不随梆唱影,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有自己的见解,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但中国人被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已养成服从的文化心理,因而不太敢挑战权威,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很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或轻易将权威人物的话和书本知识奉为经典。许多外国大学的老师对中国留学生提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Be Yourself”,意思是“坚持表达真实的自己”或“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一个段子,说某国际学校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笑话虽是讽刺,但也说明我们的不善于自己做主。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清华大师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碑铭中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就表达了自主文化的精髓。我们常常在学术研究和大学教育实践中看到或听到这句话,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和教育领域,实际上,它应该是每一个国民的精神的体现。一个学者精神不独立,也就不可能真正发现真理,一个公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剩下的就是奴性的意识和依附性的人格。正如陈寅恪说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蒂之桎酷,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要造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张,不俯首帖耳,不随波逐流,不自我矮化,不丧失自我。这,是需要勇气和胆魄的,甚至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在几千年来中国长期封建专制伦理文化的侵淫,国人意识尚未完全独立的条件下,这自然是极其艰难,任重而道远的。

要发扬自主文化,还需要社会成为平等的社会,改变身份社会所带给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的影响,造成真正平等意识。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女神”还是“屌丝”,无论高官、富豪、白领,还是普通司机、环卫工人、修理工、捡垃圾的,无论是住豪宅、开奔驰、开宝马,还是住特困房、骑自行车的,他们在人格上一律平等,都应同样得到尊重,这样每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既无需自傲,也无需自卑,既不居高临下,俯视鄙夷,也不仰人鼻息,屈尊俯就,奴颜婢膝,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任务当然是极其艰巨的,但不如此,就没有人的解放,就没有文明的进步。所以,独立平等的意识是自主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独立自主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推动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大力倡导自主文化,弘扬个体的自我意识,强调自我负责,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平等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摆脱地位的、地域的、民族的局限,摆脱陈旧狭隘的社会关系,形成尽可能丰富全面的自由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