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一

 johnney908 2014-11-26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一

 

据《易》经上所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太阳到了中天就要偏西,月圆之后就要缺食;天地的盈虚,也随着时间而消息。又《说文》上说:“消,尽也,未尽而将近之意。息,始也。”又道书《中和集》也说:“息者消之始,消者息之终;息者气之聚,消者形之散。”总之,生育长养谓之息,归根复命谓之消。息即是生,消即是灭;有生即有灭,有灭即有生,两者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作者运用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即阴阳五行,将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相结合,说明它们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如此,还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结合,与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相结合,与十天干、十二地支相结合,以及与天上的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相感应,与地上的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感应,与气候的六气风、热、暑、湿、燥、寒相感应。还与五音角、徵、宫、商、羽,与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臭臊、焦、香、腥、腐,与五情怒、喜、哀、恐、忧,与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五德仁、义、礼、智、信,与五畜、五果、五谷、五帝、五神、五则……等等,无不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复杂思想体系。加上道家的一套吐纳、调息,修炼内丹、外丹的理论,更是庞杂、富赡,头绪多端,不易理清。但是,书中有不少精华,值得学习借鉴,对中老年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在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中医理论特别强调人的疾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四季的不同特点,提出“生”、“长”、“收”、“藏”作为养生的要点。

 

春季摄生消息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臥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熏衣,啖炙炊煿,成积至春,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疾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饭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緜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凑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注释】

1.发陈:指春天阳气上升,气候变暖,生育万物,都陈列出它们的姿容。

2.宿疾:隔年旧病。

3.啖炙(dànzhì):啖,吃。炙,烤,亦谓烤肉。炊,烧火做饭。,通“爆”,一烹调法,将鱼、肉放在滚油里炸。

4.壅隔:阻塞阻拦。

5.涎嗽:咳嗽吐痰。

6.体候:体验诊察。

7.疏利之药:疏散利导的药物。

8.摅(shū):发舒,舒散。

9.生气:活力,生命力。

10.兀坐:独自端坐。

11.暄:温暖。

12.凑里:同“腠理”。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间的距离。

 

【译文】
  春天三月,阳气上升,正是万物呈现出它们姿容的时候。这时,大地复苏,万物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晚睡觉,早起床,在宽敞的庭院里散散步,散开束发,宽松衣带,让心情活泼舒畅。内心存在着一种生而不杀、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的宽厚和平的意念,这是养气所应该做的,是养生的好办法。如果违反了这个方法,就会伤害肝脏。肝脏在五行中属木,五味中为酸。木能克土,脾在五行中属土,五味中为甘,所以在春天里饮食调味,应当减少酸醋,增加甘甜,来养护脾脏。春天阳气初升,万物生长萌动,正月二月间,天气忽冷忽热,老年人多半有旧病,被春天邪气所侵犯,精神昏倦,容易旧病复发。加之去年冬天以来,拥炉烤火,吃油炸,炙烤肉,积滞到春天,因而发泄出来,致使发烧头昏,痰涎堵塞,咳嗽不停,四肢疲倦怠惰,腰腿乏力。这些都是冬天以来所留下的病根,应该经常体验诊察,如果稍微觉得有所发动,不可以立即使用疏散利泄的药剂,恐怕损伤五脏六腑,另外生出别的病。唯有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的药剂,或选吃治方中性质稍微凉利的药剂,并调节饮食来治疗,自然就会通畅了。如果没有什么症状,不必吃药。春天,太阳暖和,当在园林亭台楼阁等宽敞开阔的地方远眺,用以舒散郁滞的胸怀,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充满生命活力。不要独自闷坐,因而产生忧郁。吃饭喝酒不可过量,家中做的米面团饼容易伤害脾胃,不容易消化。老年人切切不可以空腹多吃,以图一时口腹之快,以致产生不测。春天,气候时寒时暖,不可以立即脱去棉衣。老年人气血衰弱,骨头疏松,体质怯弱,邪风寒气容易侵入肌肤,要随时准备夹衣,碰到天气暖和时换上,要一层一层减少衣服,不可以骤然脱去衣服。

 

刘处士曰:“春来之病,多自冬至后,夜半一阳生,阳无吐,阴无纳,心膈宿热,与阳无相冲,两虎相逢,狭道必斗矣。”至于春夏之交,遂使伤寒虚热时行之患,良由冬月焙火食炙,心膈宿痰流入四肢之故也。当服祛痰之药以导之,使不为疾。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身觉热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服。肺兪五脏之表,胃兪经络之长,二处不可失寒热之节,谚云:“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是也。

 

【注释】

1.处士:古时称有才德的隐居不仕的人。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2月22日后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

3.一阳:谓冬至阳气初动。

4.吐纳: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即把肺中的浊气尽量从口中呼出由鼻孔缓慢地吸进清新的空气,使之充满肺部。(气功类)

5.宿热:积存的热。

6.伤寒:中医学病名。广义泛指一切热性病,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仅指风寒感冒,此处当指后者。

7.虚热:中医学名词。指体虚生热的病理现象。一般多由阴虚所致,各脏之阴亏损,或血虚津枯,均能引起“阴虚内热”。

8.宿痰:旧积存之痰。

9.肺腧(shù):针灸穴位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刺此穴,主治哮喘、咳嗽、胸痛等症。

10.胃腧:针炙穴位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刺此穴,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等症。

11.申后饭:申,十二时辰之一,15—17点。申后饭指晚饭。

 

【译文】
  刘处士说:“春天的病,多半是从冬至之后发生的。冬至夜半,阳气初动,阳气还没有吐出,阴气还没有吸进,心膈积存的热,与阳气没有相冲突,但好比两只老虎,狭路相逢,必然互相斗争。至于春夏交替之时,发伤寒虚热等流行病症,实在是由于冬天烤火吃肉,心膈之间积留的痰流到四肢的缘故。应当服用祛痰的药来疏导,使之不成为病。不可让背部受寒,受寒就会伤肺,感冒后就鼻塞咳嗽。身上发热,稍稍去掉上衣,觉得冷了,不要勉强忍着,立刻加衣服。肺腧是五脏的发散,胃腧是经络的长养,这两个地方不可以失去寒热的调节。俗语说得好:‘躲开风,如躲开箭;逃避女色,如逃避祸乱。根据时令加减衣服,少吃晚饭。’这是对的。”

 

 

肝脏春旺

肝属木,为青帝,卦属震,神形青龙,象如悬匏。肝者,干也。状如枝干,居在下,少近心,左三叶,右四叶,色如缟映绀。肝为心母,为肾子。肝中有三神,名曰爽灵、胎光、幽精也。夜臥及平旦,扣齿三十六通,呼肝神名,使神清气爽。目为之宫,左目为甲,右目为乙。男子至六十,肝气衰,肝叶薄,胆渐减,目即昏昏然。在形为筋,肝脉合于木,魂之藏也。于液为泪,肾邪入肝,故多泪。六府,胆为肝之府,胆与肝合也。故肝气通,则分五色。肝实则目黄赤。肝合于脉,其荣爪也,肝之合也。筋缓弱脉不自持者,肝先死也。目为甲乙,辰为寅卯,音属角,味酸,其嗅臊膻。心邪入肝,则恶膻。肝之外应东岳,上通岁星之精,春三月常存岁星青气入于肝。故肝虚者,筋急也;皮枯者,肝热也;肌肉斑点者,肝风也;人之色青者,肝盛也;人好食酸味者,肝不足也;人之发枯者,肝伤也;人之手足多汗者,肝方无病。肺邪入肝,则多哭。治肝病,当用嘘为泻,吸为补。其气仁,好行仁惠伤悯之情,故闻悲则泪出也。故春三月木旺,天地气生,欲安其神者,当泽及群刍,恩沾庶类,无竭川泽,毋洒陂塘,毋伤萌芽,好生勿杀,以合太清,以合天地生育之气。夜臥早起,以合乎道。若逆之,则毛骨不荣,金木相克,而诸病生矣。

 

【注释】

1.青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指东方之神青帝灵威仰,亦作“苍帝”。

2.震:八卦之一,卦形为,象征雷震。又为六十四卦之一,震上震下。谓连续打雷,乃为威震。

3.青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白虎、朱雀(即朱鸟)、玄武合称四方之四神。

4.匏(páo):葫芦之属。

5.缟(gǎo):未经染色的绢。

6.绀(gàn):一深青带红的颜色。

7.肝为心母,为肾子:木能生火,故肝为心母;水能生木,故肝为肾子。此从五行相生相克中引申出来。

8.三神:即三魂。

9.平旦:犹平明,天亮的时候。

10.魂之藏:肝、魂所藏之处。

11.六府:中医学名词,府,一作“腑”。六府为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12.五色:指青、赤 黄、白、黑五色。

13.爪:指手、脚指甲。

14.角:五音之一,五音亦称五声。中国古代定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

15.岁星:即木星。木星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所以我国古代叫它“岁星”,并用以纪年。

16.肝虚:肝脏亏虚的病症。

17.筋急:病名,指筋脉拘急不柔,屈伸不利。

18.肝风:指肝受风邪所致的病患。

19.肺邪:五脏病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20.嘘:出气缓曰嘘。

21.气仁:五气,即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22.庶类:众多的物类。

23.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又道家所称“三清”之一,即太清太上老君。

 

【译文】
  肝脏在五行中属木,为五天帝中的青帝所掌管,在八卦中属震卦,神的形体是青龙,肝的形状如挂着的葫芦。所谓肝,即是主干,状如树木,有主干,有枝叶,在胸腔下部,稍稍接近心脏。肝脏左边有三叶,右边有四叶,颜色像素绢裹着绀紫。肝是心的母亲,是肾的儿子。肝脏中有三神灵,名叫爽灵、胎光、幽精。晚上睡和天大亮时,叩齿三十六下,呼喊肝神的名字,能够使你神清气爽。肝开窍于目,目是肝脏的宫。东方甲乙属木,肝亦属木,所以左眼为甲,右眼是乙。男子到了六十岁,肝气就衰弱了,肝叶变薄,胆汁逐渐减少,两眼就昏花了。肝显露于筋,肝的经络与木相合,乃三魂所隐藏之处,在人身五种液体中与肝相应的是泪。肾中的邪气侵入肝中,所以多流泪。在六腑之中,胆为肝的腑,肝与胆互为表里,因而肝气通,就能分辨五色。肝邪气盛实,是血有余,眼睛赤黄。肝合于筋脉,若手脚指甲健康光泽,是因为肝与脉血气通畅。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是肝先坏死了。左右目分别为甲与乙,在十二时辰中为寅时、卯时,在五音中属角,五味中属酸,五臭(气味)中属臊。心中邪气入肝,则厌恶气。肝之外部与东岳泰山互相感应,与天上的岁星(木星)互相交往。春三月,常存想岁星,青气进入肝脏,所以肝虚病的人筋急,筋脉拘急不柔,屈伸不利。皮肤干枯的是肝受邪热的病,肌肉上有斑点是肝受风邪的病。人体呈青色的,是肝邪气盛的症状。人好吃酸味的,是肝气不足。人的头发干枯,是肝脏受到损伤。人的手脚多汗,是肝脏无病的表现。肺中邪气入肝则多哭。治疗肝病,当用缓缓吐气来宣泄,深呼吸来补益。在五德中肝气为仁,极富于仁爱同情之心,所以听到悲伤的事就流眼泪。所以,春天三个月,木旺,天地阳气产生,想要安定肝魂者,应当施恩泽于众生,不要弄干沼泽的水,不要用水喷洒山坡,不要伤害幼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杀害生物,来符合天道,符合天地养育万物的仁心。要晚睡早起,以合乎养生之道。如果违反了,则毛发骨骼不健康光泽。金木相克制,那么各种病就会发生。

 

相肝脏病法

肝热者,左颊赤。肝病者目夺而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肝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实则怒,虚则寒。寒则阴气壮,梦见山林。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肝病欲散,急食辛以散,用酸以补之。当避风,肝恶风也。肝病,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支满淋溲,大小便难,好转筋。肝有病,则昏昏好睡,眼生膜,视物不明,飞蝇上下,努肉攀睛,或生晕映冷泪,两角赤痒,当服升麻疏散之剂。

 

【注释】

1.目夺:眼睛失去光泽,没有神采。

2.胁下:腋下肋骨所在部分。

3.肝气逆:指肝脏气机不和,出现上逆或横逆的症候。

4.散:消散,疏散。

5.支满:四肢满闷。

6.淋溲:小便频。

7.努肉:疑指眼睛患麦粒肿。

8.晕映:光圈相映。

9.升麻疏散之剂:以升麻主药的药剂。升麻的功能是散风、解毒、升阳。

 

【译文】
  得肝热病的,左脸呈红色。肝有病了眼睛失去光彩,两胁下疼痛,牵动小腹,好发脾气。肝亏损,就容易恐惧,像是有人来追捕他。肝邪气实盛,就好发脾气;肝虚亏就发冷,发冷时阴气盛,会梦见山林。肝气逆动,就头痛,耳聋,两颊肿胀。肝病了,想要疏散,急食辛辣来疏散,用酸味来补益。应该避开风,肝怕风。肝病了肚脐左边有气闯动,用手紧紧按压,痛得像四肢胀满。小便频数,大便困难。好抽筋。肝有病,就昏昏迷迷贪睡,眼中生膜,看东西不清楚,像有苍蝇上下飞动。努肉长上眼睛,或者产生光圈晕映。流冷眼泪,眼角赤痒,应该服用升麻散之类的药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