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私让动物选择群居

 枫叶飘然居 2014-11-27
       很多人都应该听过这个笑话:两个好朋友去森林探险时突然遇到老虎。其中一个人立刻换上了跑鞋,另一个人很不解地问:“你穿上跑鞋也跑不过老虎的。”但第一个人却说:“我不需要比老虎跑得快,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了。”然而,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每当群居动物受到捕食者的追捕时,它们都会上演这则笑话里的情节。
       在人们的印象里,无论觅食、进食还是迁徙,群居动物都以集体为单位进行活动,它们互相关照、互相协助,比独居动物更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牺牲小我,保存大我”的情怀。但你如果真的认为这些动物选择群居生活是因为它们喜欢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互帮互助的乐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牺牲他人,保全自我
       不久前,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的生物学家安德鲁·金及其同事对一个羊群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安德鲁命令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去追捕羊群。通过安装在羊群身上的GPS定位接收器,安德鲁发现当羊群受到捕食者攻击时,每一只羊并不是以直线的方式逃离猎犬的追捕,也不是向各个方向散开。相反,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每一只羊都会尽力向羊群中心奔去并拼命挤到羊群的最里面,直至所有的羊都紧紧地挨在一起。
       然而,根据生活经验,越是拥挤的地方,行进的速度就越慢。羊群中每一只羊都挤在一起必然导致羊群的速度远远低于每只羊单独奔跑的速度。也就是说,每只羊都选择这样一种躲避追捕的方式就注定了整个羊群一定会被猎犬追上,而羊群最外面的羊将肯定不能幸免于难。不过,这种方式将大大降低羊群中央的羊被猎犬抓住的概率。由此看来,每只羊在遇到威胁时,第一反应不是尽快逃离捕食者,更不是四散逃跑以干扰捕食者对目标的定位,它们的最优选择是努力让自己不要成为距离捕食者最近的一只羊。
       安德鲁还发现,像昆虫、鱼、牛等其它群居动物也都会在受到攻击时向群体的中央移动。此外,科学家对鱼类的研究还发现当一条鱼成为捕食者的目标而被追得到处乱窜时,其它鱼只是停在原地看着这条鱼被捕食者吃掉而没有采取任何营救措施,颇有几分“看客”心理。
                                              没有捕食者,也要在一起
       事实上,早在40年前,英国进化生物学家汉密尔顿就已经提出了“自私牧群理论”。他认为,很多动物之所以会和同类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降低自己被捕食者吃掉的概率。捕食者为了最高效地捕食猎物,它们通常会选择那些离它们最近的猎物。所以,对于一个羊群来说,如果某一只羊比其它羊更接近捕食者,那么它被吃掉的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
       因此,对于每一只羊来说,要想不成为捕食者的晚餐,它就必须首先降低捕食者进入自己“危险区域”的可能性。从几何画图中不难发现,只要在A羊和捕食者之间还有另一只B羊,那么捕食者就会首先进入B羊的“危险区域”,而且两只羊距离越近,捕食者进入A羊“危险区域”的可能性就越小。
       由于捕食者有可能出现在A羊的各个方向,所以对于A羊来说,最安全的环境就是在A羊的四周都有其它的羊,因此,一个群体的中心位置是最安全的位置。其实人类也懂得这个道理,战场上,主将的帐篷总是在营地的中心,这不仅是为了指挥的方便,更是安全上的考虑。
       另外,科学家通过对银鸥的观察,发现动物选择群居生活还是一种“搭便车”的行为,即某一个体不需要付出努力而可以坐享他人之利。银鸥在捕食时经常仔细地盯着群体里的其它个体,一旦发现有银鸥捉到了美味的食物,其它银鸥就会一哄而上,和那只银鸥争夺美味。而且银鸥和同类一起生活,当有鹰、狐狸等捕食者靠近时,其它银鸥就会立刻发出警报,也就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由自己来提防捕食者的偷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