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门市农业局

 昵称18155996 2014-11-27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加快发展玉米生产

湖北省农业厅科教处  推广研究员  高广金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玉米是一个古老的作物,原产于美洲,5000多年以前的印第安人就开始栽培野生玉米。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将玉米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1511年玉米传到中国。

有一位科学家评价玉米时说:在粮食短缺时,人们追求吃饱饭,就积极种植玉米,采摘鲜穗度饥荒;当粮食基本解决温饱时,人们追求吃大米白面,就可能忽视玉米生产;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时,人们追求吃肉、蛋、奶营养食品,就会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玉米是重要的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是全世界公认的农作物高产之王,养畜的优质饲料之王,农产品加工原料之王。玉米全身都是宝,综合利用效益高。

(一)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玉米籽粒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中平均淀粉含量72%,脂肪4.9%,蛋白质9.6%,糖分1.58%,纤维素1.92%,矿质元素1.56%,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健康食品。

1、全球玉米产量。 2012年,预计全球玉米播种面积25.54亿亩,总产量8.7亿吨左右,均居谷物之首,总产量占谷物总产量的38%左右,人均玉米数量124千克。

2、中国玉米产量。 201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5.24亿亩,总产量2082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58955万吨的35.3%,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水稻面积4.54亿亩,总产量20430万吨;小麦面积3.62亿亩,总产量12055万吨)。人均玉米数量153千克。

3、湖北玉米产量。2012年全省玉米面积890万亩(历史最高年是1961874.4万亩),总产量282.6万吨(2011年是276.2万吨),双超历史,尤其是鄂北岗地、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和鄂东南丘陵山区发展比较快。人均玉米数量只有48千克。

(二)玉米是增产潜力很大的作物

玉米是C4作物,光合效率高,生产潜力大,是当今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1、世界玉米高产纪录。198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农场主赫尔曼.沃尔索创造了亩产1548.3千克;1996年美国衣阿华州柴欧德创造了亩产1646.5千克;2002年柴欧德又创造了亩产1850.2千克的新纪录。

2、中国玉米高产纪录。1989,山东省莱州农科院李登海用自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掖单13,夏播亩产1096.3千克;2005年又创造亩产1402.8千克的中国玉米高产纪录。2007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开展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共有12个省(市、区)91块地参加了竞赛,经过验收,有21块地亩产超过1000千克,其中11块地亩产在1100千克以上,3块地采用春播地膜覆盖栽培,亩产达到1200千克以上。2012年农六师奇台总场和农四师71团,创造玉米亩产1410.3千克高产记录。

3、湖北玉米高产纪录。1997年,恩施市双河乡下坝村二组科技示范户陈凡才,1.5亩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亩产875千克,被省科技厅授予玉米高产状元;巴东县绿葱坡镇祁家坪村张圣轩2亩地膜玉米,亩产849千克;襄阳市玉米栽培专家叶长青,1990年选用掖单13,在襄州区朱集镇翟湾村进行夏播高产攻关,创亩产806.1千克的夏玉米高产纪录。

(三)玉米是养畜的优质饲料

玉米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籽粒是养猪、养鸡配合饲料中的主要能量原料,一般配方比例为65%~70%。全国玉米用作饲料的比重占玉米总产量的60%左右。玉米绿嫩茎叶含粗蛋白2.58%、粗脂肪0.81%、碳水化合物20.09%、粗纤维5.91%、矿物质1.99%,是养牛的优良青饲料。人们每日生活中所需的肉、蛋、奶都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转化生产出来的。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由过去一家一户以青饲料、米糠、麦麸、剩菜剩饭喂猪,转变为使用工厂化饲料,对玉米的需求数量将呈明显增加趋势。

(四)玉米是加工业的重要原料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玉米产业在饲料消费稳步增长的同时,工业消费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玉米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玉米加工业逐渐成为整个玉米产业链中最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世界上美、欧等发达国家,以玉米为原料,已经加工成1800多种产品。中国玉米加工基本上是以淀粉、燃料乙醇、酒精和淀粉糖为主,目前加工的产品只有150多种。玉米深加工中消耗玉米最大的产品是淀粉,占深加工玉米总量的57%,第二是燃料乙醇和酒精,占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玉米加工程度不断深化,工业加工对玉米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并作为基础性工业原料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汽车、化工等行业。中国玉米加工正在由以饲料、淀粉、酒精为主要产品的初加工,向以淀粉、淀粉糖、变形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医药、化工等八大类别为主要产品的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转变,所生产的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等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

二、玉米市场供求情况

从目前玉米生产与市场供应情况看,全球玉米生产稳步发展,商品玉米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靠挖库存保市场供给;中国玉米生产虽然快速发展,但是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净出口国家转为净进口;湖北玉米生产发展较快,供需缺口仍然很大,将长期靠大量调进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压力很大。

(一)全球玉米产需情况

近年来,全球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60年代全球玉米种植面积为15.95亿亩,单产145千克,总产量2.3073亿吨;70年代种植面积18.04亿亩,单产188千克,总产量3.3866亿吨;80年代种植面积19.14亿亩,单产228千克,总产量4.3639亿亩;90年代种植面积20.14亿亩,单产267千克,总产量5.3736亿吨;2004年种植面积22.05亿亩,单产327千克,总产量7.2138亿吨。201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5.34亿亩,总产量达到8.65亿吨,居谷物之首,消费数量达到8.67亿吨,每年都在挖库存保供给(见表1)。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欧洲三大玉米带。

12011年全球谷物供需情况表

单位:亿吨

产品名称

生产量

消费量

贸易量

库存量

谷物合计

23.00

22.96

3.04

4.62

小麦

6.95

6.94

1.47

1.97

玉米

8.65

8.67

0.97

1.28

稻米

4.63

4.58

0.34

1.04

1、美国玉米生产带。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平原地区的衣阿华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内布拉斯加州等(见图1)。

  图1:美国玉米生产带

 

2、中国玉米生产带。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黄淮海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及安徽和江苏北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湖北和湖南省西部(见图2)。

3、欧洲多瑙河流域玉米生产带。主要集中在奥地利、意大利、

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等国家。

玉米出口较多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和法国等,进口数量较多的国家有日本、韩国、墨西哥、埃及、西班牙、伊朗、哥伦比亚等。(见表3

3:欧洲多瑙河流域玉米生产带

出口国家

进口国家

名称

数量(万吨)

%

名称

数量(万吨)

%

美国

5134.8

46.85

日本

1836.7

18.04

阿根廷

1770.0

16.15

韩国

968.2

9.51

巴西

1090.5

9.95

墨西哥

889.8

8.74

法国

665.3

6.07

埃及

589.5

5.79

乌克兰

408.8

3.73

西班牙

449.0

4.41

匈牙利

390.2

3.56

伊朗

411.3

4.04

罗马尼亚

207.1

1.89

哥伦比亚

410.3

4.03

印度

185.2

1.69

马来西亚

349.2

3.43

塞尔维亚

167.7

1.53

荷兰

328.8

3.23

巴拉圭

142.5

1.30

阿尔及利亚

315.6

3.10

10国合计

10162.1

92.7

 

6548.4

64.3

美国是全球玉米生产第一大国,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5.55亿亩,总产量3.17亿吨,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36.6%,其中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达1.23亿吨,占玉米总产量的39%2006年玉米总产量2.676亿吨,其中饲料和食用占55%、出口占19%、生产乙醇占14%、工业加工占12%),出口玉米数量逐年减少,6000多万吨降至4000多万吨(1991年出口玉米占世界贸量的89.37%2010年降为46.85%)。2012年由于遭受到60年一遇的大旱灾,造成严重减产,预计减产4000万吨左右,因而带来全球玉米市场供应紧张、价格看涨。

(二)中国玉米产需情况

中国是全球玉米生产和消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快速增加,但是仍不能满足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需要,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国家。全国玉米种植面积80~89年平均为2.89亿亩,总产量0.69亿吨;90~99年平均种植面积3.42亿亩,总产量1.19亿吨;2000~2009年平均种植面积4.0亿亩,总产量1.36亿吨;201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5.03亿亩,总产量达到1.93亿吨。但是仍然跟不上养殖业(出栏猪6.62亿头、家禽113.27亿只)、食品和医药加工业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由净出口国家转变为净进口,2010年净进口144.6万吨,2011年净进口161.7万吨,2012年进口玉米521万吨(见表3)。全国进口粮食7300多万吨,每人平均55千克

3:中国玉米生产、消费、出口、进口情况表

单位:万亩、万吨

年份

种植面积

总产量

消费量

出口量

进口量

2000

34584

10600.0

11534

1047.9

3.0

2001

36423

11408.8

11520

600.0

3.9

2002

36951

12130.8

11930

1167.5

0.8

2003

36102

11583.0

12010

1639.1

0.1

2004

38169

13028.7

12510

232.4

0.3

2005

39537

13936.5

13020

864.2

0.4

2006

42695

15160.3

14185

309.9

6.5

2007

44216

15230.6

14325

491.8

3.5

2008

44796

16591.4

15150

27.3

5.0

2009

46774

16397.4

16325

12.9

8.5

2010

48750

17724.5

17811

12.7

157.3

2011

50313

19278.1

18601

13.6

175.3

2012

52400

20810.0

 

 

521.0

据业内人士分析,十二五期间,全国玉米消费将达2.2亿吨以上,中国玉米进口数量可能上升到600万吨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分析指出:中国玉米供需格局正在出现转折性变化,由过去的相对充裕转变为供不应求,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国内玉米深加工需求已由2008年的3500万吨增至目前的5000多万吨。即使在全国玉米获得丰收的前提下,由于深加工需求的快速增长,市场供需缺口仍会扩大(见表4)。国家在东北和黄淮海玉米生产区,批准建成了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安徽丰原燃料酒精等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还建设了长春大成、中粮、西王集团及吉林德大集团等一大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玉米加工转化数量成倍增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肉、蛋、奶的需要(见表5),全国各地发展了一大批规模养殖企业,需要大量的玉米作配合饲料原料。

4 中国玉米供需数量平衡情况

项目

2009

2010

2011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总产量

16591

 

16397

 

17725

 

消费量

16150

97.3

16325

99.6

17811

100.5

食用

1409

9.3

1440

8.8

1510

8.5

饲用

9280

57.3

9900

60.6

10847

60.9

工业用

3830

23.7

4500

27.6

5165

29.0

种用

128

0.8

130

0.8

134

0.8

5、全国人均肉、蛋、奶数量

单位:千克

项目

2011

2006

2001

全国

59.2

20.9

28.4

61.4

22.5

25.2

50.9

18.8

9.0

湖北省

66.5

23.9

6.1

57.3

21.9

2.4

44.4

29.8

1.5

(三)湖北省玉米产需情况

玉米是湖北省第三大谷物,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缺粮问题,各地开荒扩种玉米,平均种植面积758.9万亩,总产量58.15万吨,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为874.4万亩。70年代平均种植583.4万亩,总产量73.4万吨;80年代平均种植600.4万亩,总产量106.51万吨;90年代平均种植599.7万亩,总产量149.1万吨;2000-2009年平均种植面积623.9万亩,总产量202.4万吨。2006年以来开始持续发展,呈现面积、单产、总产全面增加的可喜局面。2011年种植面积恢复到824.6万亩,单产335千克,总产量276.2万吨,2012年发展到890万亩,总产量282.6万吨,取得了双超历史的可喜成果(见表6)。发展比较快的区域, 主要是襄阳市的枣阳、襄州、老河口夏播玉米;鄂中丘陵地区的当阳、钟祥、京山;江汉平原的仙桃、潜江、天门、洪湖、蔡甸, 、汉南、汉川、嘉鱼等春播玉米(见, 图2)。但是,玉米生产发展仍然滞后于畜牧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全省年需玉米500万吨以上,其中用于养猪、禽的饲料400万吨以上(2011年全省出栏肉猪3827.4万头、禽4.67亿只),食用100万吨,加工50万吨。每年仍需要调进玉米250万吨左右,保障市场供给。如果一旦出现玉米供应短缺问题,就会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波及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国际、国内玉米贸易市场分析,今后玉米主产区调出的商品数量将呈减少的趋势,要满足省内玉米市场供给,必须走依靠自我发展生产、增加总产量为主,外购调进为辅的路子。


6:湖北省玉米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亩、千克、万吨

年份

面积

单产

总量

1961

874.4

63

55.3

2001

601.4

324

194.9

2002

586.2

320

187.4

2003

511.7

327

167.5

2004

536.3

334

179.1

2005

584.4

333

194.9

2006

662.0

315

208.3

2007

654.5

313

205.1

2008

705.6

321

226.4

2009

760.9

321

244.1

2010

797.7

327

261.0

2011

824.5

335

276.2

2012

890

318

282.6

  图4:湖北玉米生产区域图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全国中部,是全国三大玉米产区的交汇处,地理区位、自然气候、生产条件等具有南北方玉米生产的优势。西部山区的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及宜昌市和襄阳市的西部,属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属于南方丘陵玉米区;鄂北地区玉米的种植方式与黄淮平原夏播玉米区相似。

(一)玉米生产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有能力发展到1000万亩,单产提高到360千克,总产达到360万吨(见表7),可解决全省玉米需求量的70%

7:湖北省“十二五”期间玉米生产发展规划表

年份

面积(万亩)

单量(千克)

总量(万吨)

2013

920

3750

322

2014

960

355

340

2015

1000

360

360

(二)玉米生产发展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杂交玉米品种的推广,实行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春播、夏播及秋播同时推进,干籽粒用、甜糯鲜食用、青饲用同步发展。

1、推广优良品种。品种是科技的载体,对玉米增产的作用最大。从湖北省玉米生产区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广优良杂交品种。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推广中农大451、登海9号、宜单629、蠡玉16、中科10号、康农玉901、郁青272等;西部山区推广鄂玉18、鄂玉25、鄂玉26、康农玉108、三北6号、惠民379,腾龙1号等;鄂北夏播玉米区示范种植正大12、郑单958、浚单509等;鲜食玉米推广华甜玉3号、鄂甜玉4号、金中玉、福甜玉18、彩甜糯6号、农科糯1号等品种。     

2、扩大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一是开发利用江河滩涂,我省长江和汉江有可开发的滩涂面积200多万亩,近期可开发50万亩种植玉米;二是充分利用好丘陵平原旱地低产、低效、投工较多的旱杂粮等作物,以及水资源紧缺、自流灌溉条件差的丘陵、岗地水田改种成高产的杂交玉米,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100万亩;三是发展间作套种,城镇郊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和技术优势,提高复种指数,扩大鲜食为主的玉米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棉产区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玉米/棉花、玉米/西.甜瓜、玉米/蔬菜等多熟套种;鄂西山区坚持推广玉米与马铃薯、魔芋、中药材等多种套种方式,稳定玉米种植面积。

3、实行规范种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积极推行土地流转经营,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路子。玉米是种植密度较稀,生产潜力巨大的作物。美国玉米高产攻关田,创亩产1850.2千克;中国玉米高产示范田,亩产超过1200千克;小面积攻实破1400千克;湖北省山区春播地膜覆盖玉米,亩产达到875千克;夏播紧凑型玉米,亩产达到806.1千克。玉米适宜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操作,是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优势作物。平原丘陵地区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机械喷药杀虫,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山区平坝地块示范推广小型耕种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玉米种植水平。

4、科学使用肥药。玉米是生产潜力大,需肥量比较多的作物,要根据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实行以地定产、以产定肥、测土配方、深施化肥,减少肥料挥发和流失,提高利用效率。春播玉米做到深耕深施肥料,以底肥为主,施用新型的缓释肥料;夏播玉米,受季节紧,气温高,速效肥料容易挥发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应着重施好追肥在齐苗后和大喇叭口期,开沟追施肥料。

防治玉米病虫害,要采取农业、生物、物理、辅助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搞好预测预报,把功夫下在预防上,着重抓好地下害虫和玉米螟虫的防治,大力推广生物导弹、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种植鲜食玉米的地方,宜推广太阳能和频振式杀虫灯、性诱捕器、黄塑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减少残留,确保产品食用安全。

四、对荆门市发展玉米生产的建议

荆门地处鄂中丘陵地区,属于湖北省的心腹之地。过去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又被国家列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建设中国农谷,将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一)发展玉米生产势在必行

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尤其是粮食持续增产,促进畜牧业大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荆门市做出发展玉米生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本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实际,符合农业经济发展规律。

1、加快发展禽畜养殖,需要大量玉米原料。根据2011年的农业统计年报资料,全市出栏生猪377.12万头,出栏家禽4350.28万只。按70%用配合饲料喂养,每头猪需玉米150千克,每只禽需玉米5千克计算,需要玉米5.48亿千克。其中养猪需要玉米3.96亿千克(264万头X 150千克)、养禽需要玉米1.52亿千克(3045万只X 5千克)。而自产玉米只有1.4亿千克,自给率25%左右。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用肉、蛋、奶的数量逐年增多,对玉米的需求数量更多,没有充足的玉米作保证,畜禽养殖就很难大发展。要想稳定发展畜禽养殖,玉米的自给率须达到70%左右。过去靠从北方调进玉米,缓解市场供应缺口,现在北方开始大力发展玉米加工业和养殖业,实行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今后再想靠大量调进玉米原料,难度逐年增大,因此必须采取两条措施确保玉米有效供给。一是加大本地玉米生产力度,二是在北方建立稳定的玉米购买基地。

2、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玉米生产。地理区位属于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温光资源丰富,雨水丰沛调和,无霜期长,土壤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地比较平坦,适合机械化操作,马良农场很多年种植玉米都是机械操作;钟祥市大柴湖镇已成为江汉平原玉米规模化、高产示范的典型。1996年全国在钟祥市召开了南方省(区)发展玉米生产现场会;最近几年京山县玉米生产发展很快,这些经验都适合在全市、全省推广。

3、利用汉江滩涂资源,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汉江在荆门管辖地段有100多公里,两岸滩涂可开发的耕地面积在50万亩左右,这些肥沃江滩都是发展旱作物的良田,尤其适合发展玉米机械化生产。

(二)提高发展玉米生产的认识

我们要把发展玉米生产上升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高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走活农业全盘棋,达到种、养、加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农业可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部门要提高认识。农业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2012年,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发表了《玉米略论》,阐述了玉米在粮食安全中的主要战略地位:抓好玉米生产,就抓住了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加快玉米发展,保持玉米能够基本自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农业部门既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参谋部,又是作战部,参谋要得力,有四两拨千斤的金点子;作战要有力,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深思熟虑,想出好点子,干出卓越的成就,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增强党政领导抓玉米生产的信心。要算好几笔账。一是发展玉米生产与确保粮食增产的帐。玉米是C4高产作物,同水稻,小麦等C3作物相比多一条CO2固定途径,光合作用强,吸收利用率高,呼吸消耗少(C4植物光呼吸损耗光合新形成有机物只有2%~5%,而C3植物高达25%~33%)。

二是发展玉米生产与节水节药节劳高效的帐。玉米是旱作物,同水稻相比,可以节省水资源消耗80%左右,据联合国水资源利用研究报告,每生产1千克玉米,用水量为450,小麦为1150,稻谷为2656。节省农药投入60%以上,实行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节省劳动力投入40%以上。

三是发展玉米生产与促进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帐。玉米是养殖业的物质基础,是畜、禽、鱼的主要口粮,玉米生产发展了,就能促进养殖业的大发展,否则,玉米短缺了,养殖业就难以发展。

四是发展玉米生产与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帐。目前我省粮食市场供求矛盾很突出,着重表现在稻谷有余、玉米短缺,稻谷多了卖不到好价钱,加工转化产品少,附加值不高,2012年中稻谷出售价格高开低走,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进口了230多万吨廉价大米,对南方籼稻米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玉米供不应求,必须花钱大量调进,还受市场制约,尤其是江汉平原和鄂中、鄂东地区更加突出。我省是有条件有能力发展玉米生产,就要下决心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玉米生产,缓解市场供求的压力。

第三,加大发展玉米生产的支持力度。2012年省政府设立了发展玉米生产的专项,并在产业体系中设立了玉米攻关课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6个玉米科研单位,整合力量,抱团攻关,从种质资源引进、创新、杂交种选育,亲本种子繁殖与制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进行产业系统研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的试验、示范,促进玉米生产快速发展。荆门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集中精力办好农谷的同时,各县(市)、乡(镇)也要依据生态环境条件,举办具有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农业种、养、加示范点,引领当地农业协调、高效、持续、快速发展,当好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三)加快发展玉米生产的抓手

一抓玉米产业发展规划。站在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度考虑,制定一个中长期玉米产业发展规划,切不能搞权宜之计。

二抓玉米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广大干群习惯种植稻、麦、棉、油,多数地方对玉米生产还不熟悉,要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依靠科学种田,发展玉米生产。

三抓玉米产业发展示范样板。积极学习外地玉米产业发展经验,认真总结本地好的典型,因地制宜举办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如饲用玉米种植与养殖和加工、鲜食甜糯玉米种植与加工、青贮玉米种植与养殖等示范样板。

四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是选用优良杂交玉米品种,春播种植选用蠡玉16、中农大451、登海9号、宜单629;夏播种植选用郑单958、浚单509等,甜玉米选用华甜玉3号、福甜玉18、金中玉,糯玉米选用彩甜糯6号等。

二是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南部地区适宜发展春播或秋播玉米,在种田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可以推广玉米与西瓜、甜瓜、花生、甘薯、大豆、蔬菜或棉花等作物,高矮套种模式,分层利用光热资源,增强避灾抗灾能力,实现增产增收。也可以推广春玉米与蔬菜连作,春玉米连作油菜(只采菜苔),春播鲜食甜、糯玉米连作秋玉米,春夏季蔬菜连作秋玉米等模式,要推广这些模式,建议去武汉市汉南区考察学习。

北部地区可以推广油菜、小麦连作夏播玉米等模式,种植夏玉米要特别把握好播种期,比较稳妥的播期在610日前后,将玉米抽雄授粉期放在立秋以后,避开7月中旬至8月初的高温时段,防止出现“长脖旱”造成授粉不良,结实不正常等问题。

    三是实行机械化操作。玉米带状种植,适宜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操作。可以借鉴襄阳市小麦收后拖拉机旋耕机播玉米,实行小麦和玉米两季全种机械化生产的经验。

 

 

杂交玉米亩产600-700千克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最早的农作物。根据荆门市平原丘陵温、光、水、土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适合发展玉米生产,在栽培技术方面,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选用良种

1、春播玉米。可选用株型半紧凑、中大穗、中熟杂交品种蠡玉16、宜单629、中农大451、登海9号,大穗型品种郁青272

2、夏播玉米。可选用株型紧凑、生育期较短,抗耐高温能力比较强的郑单958、浚单509。这两个品种在我省经过2年夏播区域试验和耐高温鉴定,尤其是郑单958,耐高性能比较强,结实性比较好。

3、鲜食玉米。可选用华甜玉3号、福甜玉18、金中玉、鄂甜玉4号,彩甜糯6号、农科糯1号等品种。

二、合理密植

玉米是单株生产力比较大的作物,1株可生产150-300克干籽粒,生产中要切实搞好规范化种植,合理密植。

1、春播玉米。丘陵岗地多为黄棕土壤土质,保水保肥性能比较强,单作种植玉米,采取宽窄行起垄种植,一般按120厘米开沟起垄,垄顶面宽60-70厘米,每垄种植二行玉米,窄行距40厘米,株距依据品种株型和株高确定,每亩种植密度,宜单629、中农大451可种植3800穴;蠡玉16、登海9号可种植3500穴;郁青272可种植3300穴。套作种植玉米,每亩种植密度2500-3000株。

2、夏播玉米。玉米生育期缩短,加上选用的杂交玉米品种郑单958株型紧凑、植株较矮、中小穗型,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若是播种期间遇到干旱,可将种植密度加大到5000株。

3、鲜食玉米。甜、糯玉米每亩种植密度3400-3500株为宜,甜玉米种子淀粉很少,田间发芽顶土能力弱,加上种子价格比较高,最好是采取育苗移栽。为了抢早上市,应采取地膜覆盖栽培,选用0.005毫米厚,800毫米宽幅的超微膜。一般是21心移栽,覆盖地膜后再破膜放苗,可用竹签或铁丝对准幼苗将地膜破个小孔,把苗放出来后,用细土把破口压住,起到保温保水作用。

三、配方施肥

玉米是一个高产作物,根据多年的试验,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的籽粒,需要吸收纯氢2.5-3.0千克、五氧化二磷1.3千克左右,氧化钾3.0千克左右。施肥数量、施用方法要根据播种情况、产量指标、土壤质地而定。

1、春播玉米。整地精细,以底肥深施为主,可将磷肥、钾肥和氮肥70%作底肥,铁锌土壤加施1千克硫酸锌肥,还有30%的氮肥在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期,即叶龄指数达到55%时开沟或打洞深施。比如玉米品种全株20片叶,可在全展叶11片(可见叶14片),此时是雌穗幼穗分化决定穗子大小的关键时期。

2、夏播玉米。由于前作收获与玉米播种季节比较紧,来不及精细整地,一般是底肥与追肥各50%,底肥在播种时撒施,用拖拉机旋耕、起垄、播种,出苗后4-5片叶追施氮肥20%,大喇叭口期追施30%攻大穗。

3、鲜食玉米。甜糯玉米重点是主攻果穗的商品性和口感,需要增施10-20%的钾肥。

四、防治病虫

玉米相对水稻而言,病虫害少一些,重点是防治好两病两虫。两病是纹枯病和茎腐病,这两种病与田间湿度密切相关,抓好田间开沟、排渍、降低湿度,若发生纹枯病可喷施井冈霉素。

两虫是地老虎和玉米螟虫。苗期着重防治好地老虎,植株喇叭口期和结实期防治玉米螟虫,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一是在嗽叭口期用杀虫剂拌过筛细土丢入心叶内,每株施7-8粒;二是抽雄授粉后采取药液喷施。

鲜食玉米,防治玉米螟虫,最好使用BT生物农药,在采收前20天禁止使用农药,确保质量安全。

 

 

 

棉花高效模式与高产栽培

荆门市农业局种植业科  杨兴柏

 

第一节  棉花高效模式

 

一、麦==棉模式

1、茬口配置:西瓜3月初播种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7月收获;棉花4月上中旬播种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11月下旬收完;小麦 10月下旬播种,来年6月收获。

2、效益指标:一般亩产西瓜2500公斤,产值2500元;籽棉220公斤,产值1800元;小麦250公斤,产值500元。总产值4800元左右,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3、技术要点:

开厢:厢宽3.4,沟宽0.5(包2条沟),其中麦行种1幅,每幅宽1.7米;棉花种 3 行,第1行距沟中心0.35米,第2行距第10.5,第3行距第21米,距右边沟中心2.05米;西瓜种 1行,分布在第2行—第3行棉花中间。

品种选择:棉花轻病田可选择铜杂411F1EK288 F1、鄂杂棉26 F1、鄂杂棉10F1、鄂杂棉29 F1;重病田可选择中棉所系列等抗病品种。有籽西瓜选用鄂西瓜13,无籽西瓜选用鄂西瓜8号、鄂西瓜12号等;小麦选用郑麦9023、华麦13

二、棉田间(套)玉米模式

1、茬口配置:空闲田,玉米3月中旬地膜覆盖直播(或3月上旬大棚育苗、3月下旬地膜覆盖移栽),6月底-7月初采收;棉花4月上中旬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11月收完。原麦套棉田,玉米播种于预留行内,棉花待小麦收后移栽于小麦播幅内,注意与玉米的间距。

2、效益指标:一般亩产玉米500公斤,产值1200元;棉花产籽棉250公斤,产值2050元。总产值3250元左右,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3、技术要点:

合理密植:2.4开厢,玉米宽行距2、窄行距0.4,株距20厘米,亩密度3000株。棉花采用宽窄行移栽,与玉米在厢内的间距60厘米,宽行160厘米,窄行80厘米,株距40厘米,亩密度1390株;麦后棉株距30厘米(可错位栽),亩密度1850株。

选用良种:甜糯玉米选用福田玉18,农科糯1号、华甜玉3号、华甜玉4号等,普通杂交玉米选用早熟品种宜单629、中农大451、蠡玉16号。棉花轻病田可选择铜杂411F1EK288 F1、鄂杂棉26 F1、鄂杂棉10F1、鄂杂棉29 F1;重病田可选择中棉所系列等抗病品种;麦后棉品种选择EK288 F1 、中棉所66 F1等早熟品种。

三、棉花套种花生模式

1、茬口配置:空闲田,花生3月中下旬地膜覆盖直播,7月中下旬采收;棉花4月上中旬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11月收完。原麦套棉田,花生播种于预留行内,棉花待小麦收后移栽于小麦播幅内。

2、效益指标:一般亩产花生120公斤,产值600元;棉花产籽棉250公斤,产值2050元。总产值2650元左右,纯收入可达1600元以上。

3、技术要点:

合理密植:2.2开厢(包括一条厢沟),花生于厢中间种植0.8宽幅,种植3行,行距0.26,株距0.17米,每穴播3仁,确保每穴达双株苗,亩基本苗1.2万以上,收获苗数达1万以上。棉花采用宽窄行移栽,宽行140厘米,窄行80厘米,株距40厘米,亩密度1515株。麦后棉株距30厘米(可错位栽),亩密度2000株。

选用良种:花生品种推荐选用中花8号、鄂花6号等早中熟品种;棉花品种选用鄂杂棉29F1)、中棉所系列品种等。麦后棉品种选择EK288 F1 、中棉所66 F1等早熟品种。

四、“棉改菜”大蒜-玉米模式

一般亩产蒜苗1500公斤,蒜薹200公斤,产值4500元;玉米450公斤,产值1100元。总产值4600元左右,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大蒜:选择苔蒜两用品种如成都二水早,合理密植,亩栽4万株,适时追肥,及时采收。

玉米:选择优质高产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蠡玉16,适当种植甜玉米品种。种植甜玉米要严格隔离,必须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甜玉米隔离400米以上;亩密度3000株左右;抓好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

           

第二节  棉花高产优质栽培

    一、培育壮苗技术

1、苗床选择:苗床宜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土壤肥沃、熟化、土质疏松、背风向阳、就近无病地块,并逐年轮换。

2、苗床准备:播种前30天,一般每1215平方米(一亩大田苗床面积)施足腐熟人粪料23担,腐熟饼肥510公斤,或用进口复合肥3公斤,并多次翻耕拌匀。(苗床地忌施切忌施尿素、碳铵和未腐熟肥料。)

3、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麦棉套种茬口的宜在4月上旬抢晴播种;油菜茬口棉田, 4月154月20播种;麦后棉田,425-5月5播种。播种时掌握“两湿一干”的原则(即:钵湿、干子、盖子土湿),做到“高温高湿,低温低湿”,忌播种覆土后浇水。

4、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苗床管理的核心是合理调控床内温湿度,总的原则是出苗前宜湿,出苗后宜干。正常年份,在保温足湿条件下,晴朗天气56天即可出苗。齐苗后,宜选择晴天上午8时前,将苗床两头塑膜通风一至两天,忌上午10时后高温通风,若此时通风,即可造成死苗或僵苗,通风一至二天后,选择晴天揭膜晒床、炼苗,降低苗床湿度,减少苗床病虫害发生,并用多菌灵、恶霉灵等杀菌剂和兑水喷雾12次。

二、移栽技术

1、合理密植。中等肥力水平田块,早播棉密度宜在15001800/亩,麦后棉、油后棉密度宜在18002500/亩。

2、提高移栽质量,缩短栽后缓苗期。棉苗移栽时要求做到“爽土”移栽,防止大田僵苗,以缩短缓苗期,促进早发。地下水位高的棉田,棉苗不要移栽过深。移栽时若墒情不足,栽后应浇好定蔸水,加速棉苗返青活棵,促进早发

三、肥水化调促控技术

1、水分管理。起好三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渍能滤。苗蕾期,注重清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促苗早发;中期土壤墒情不足时,及时抗旱灌溉,以水调肥保证土壤耕作层有足够的水肥供应棉花生长发育。

2、施肥技术。施肥规律:底肥足,蕾花铃肥稳重,盖顶肥补,保叶肥(叶面肥)勤。

底肥要足而全:每亩施饼肥50-75公斤、进口复合肥(45%以上含量)25公斤、硼肥1公斤、颗粒锌1小包,混均匀后开沟深施。

蕾、花铃肥稳而重:以进入初花时(30-50%棉株开白花)施蕾、花铃肥。进口复合肥(15-15-152530公斤/亩,尿素10-15公斤/亩,氯化钾10公斤/亩,腐熟菜籽饼30-40公斤混合施用。采取穴施或沟施,可减少肥料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期间应注意土壤墒情,干旱年份应灌溉后施肥。

补施盖顶肥:8月上旬(815日前)视长相,亩施尿素1015公斤,争取秋桃盖顶。

勤施保叶肥:棉花后期根部吸肥能力逐渐减弱,为保持叶片功能只有从叶面施肥解决。即在棉花后期棉田打药时顺便加入少量尿素(每桶水加0.l)或0.20.5%磷酸二氢钾或其它叶面肥喷施34次。

3、化调技术。全程化调:使用调节剂应掌握“前轻、中适、后重,低量多次”的原则。在棉花移栽后及时用802喷雾,促棉苗发根早发;在蕾期和花期,对长势较旺的棉田,分别用缩节胺0.511.52进行调控,塑造中壮株型,打顶后68天,亩喷缩节胺24,控制棉花无效生长。

AFD(艾氟迪)化调:使用方法:第一次在30%-50以上棉株开花时;第二次在头次用药1520天后。(初花期以后至打815前均喷刷茎秆)8月中下旬可进行叶面喷雾。平原湖区棉田,普通管理田,喷刷一次即可;高产管理田(后期不早衰),喷刷两次。贫瘠棉田、长势较差或者遇到干旱年份有脱肥趋向,只在立秋打顶后至815前叶面喷雾一次。

四、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虫防治技术 。棉花病虫防治应掌握病虫测报和对症下药,讲究防治方法,农药轮换使用,用药要及时、用药品种和浓度要准确,仔细阅读用药说明。注意:抗病虫棉不是免疫棉,在棉铃虫2代可不必打药防棉铃虫,棉铃虫34代(7月下旬后)均需注意防治。

2、除草剂使用技术。 首先正确使用选用选择性除草剂。其次巧用灭生性除草剂,棉花播种或移栽前施用,免耕空闲田可在播种或移栽前1个月,选用41%草甘膦水剂、农达等按每667平方米用量100毫升~200毫升,对水20公斤~30公斤喷雾。待杂草全部死亡后翻整苗床或打孔移栽棉花。棉花与其他作物连作田,在前茬作物收割后,选用20%百草枯水剂,按每667平方米用量100毫升~200毫升,对水25公斤~50公斤喷雾,施药3天后即可移栽棉花。

棉花现蕾后,当棉花株高达到40厘米以上时,每667平方米用41%草甘膦水剂100毫升~200毫升对水25公斤~30公斤进行棉花行间定向喷雾。(一定要淘汰10%左右低含量的草甘膦,以免产生药害)。特别要注意的是:喷头上一定要加漏斗型防护罩,而且应选无风天施药,施药时将喷头尽量压低,以免药液飘到棉叶或茎秆上而产生药害;对于紧贴棉株的杂草,可以先用脚踩倒后再喷药;该时期最好不用20%百草枯水剂类。

 

水稻机插秧技术简介

荆门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乔风生

 

一、育秧技术

软盘是指规格为58厘米×28厘米×2.5厘米,底部有小孔的塑料盘。软盘育秧指在平整的秧板上平铺软盘,盘中放2厘米厚的营养土,然后播种覆土,加盖覆膜,保温保湿促齐苗的育秧方式。

机插软盘育秧与水插常规育秧的区别:

    相同点:育秧所需的水、土、种、肥、药、光照、管理完全相同。

     不同点:①高密度育秧,每盘(0.58x0.28平方米)播芽种约100左右(品种不同有区别)。

    ②秧根长在带孔的软盘上,盘成地毯状,手提不散。

       ③秧龄短,秧苗生长期为15-20天,秧苗长到18厘米左右,三叶一心时就可以上机移栽。

1、作业流程

         营养土

1)准备         2)秧板上铺放软盘   3装营养土  4)洒水    5)播种

         覆盖膜

                                          秧苗管理

   6)盖覆土  7)弓棚盖膜   8)揭膜炼苗    9       10)起盘上机移栽

                                              耕整大田

2、育秧准备

①营养土准备:营养土的好坏,是决定育秧成败的前提条件。

营养土选择:最适合的营养土一是菜园土,不加肥直接使用;二是耕作熟化的旱地土(不宜在荒草地及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麦田取土);三是经过秋耕、冬翻、春耕的稻田土。

用量:每亩移栽大田一般需备营养细土100公斤,壮秧剂0.75公斤。另每亩准备没有加肥的细土25公斤作播种后的覆盖土。

营养土加工:,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壤水分适宜时(细土含水量掌握在15%左右)过筛,使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过筛后每100公斤细土拌0.75公斤壮秧剂,起培肥、调酸、助壮秧苗的作用。然后,集中堆闷,堆闷时细土含水量适中,要求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②秧田准备:选择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按照秧田与大田比例1100留足秧田,在播种前一周进行旋耕、耙平、开沟做板。秧板宽1.4米,挖好厢沟和围沟,便于排灌。播种前2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并充分拍实,板面尽量平整,也可用禾场做秧田进行软盘育秧。

③软盘及其他材料准备:

软盘用量:中稻育秧按每亩大田准备16张软盘左右,早稻准备20张左右。

其他材料:早春茬育秧时,若最低气温低于15℃,应备好拱棚竹片和覆盖膜等材料,以备播后搭建拱棚。覆盖膜宽2.0米,长度按秧苗盘数计算(按秧苗盘数÷2×0.3米+1.2米)。

④种子准备:品种选择。选择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主栽品种,并尽量选择早熟品种。

确定种量:软盘育秧用种量略高于人工育秧,一般杂交稻每亩大田用种量为1.2公斤左右,常规粳稻1.5公斤(按落谷密度27000/平方米和千粒重27克计算)

精选种子:按农艺要求选种。             

3、精细播种

①确定播期。必须根据茬口,按照秧龄18-20天推算播期,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技术熟练程度,安排好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播种,确保批批适龄移栽。

②浸种和催芽按常规方法进行。播种前2天稻种浸泡催芽,破胸见白后上盘播种。

③精细播种。板面平铺软盘——→软盘中铺放底土,并用木尺寸刮平,与软盘深度齐平——→直接用喷壶喷水,使底土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定量播种:每盘播芽谷100克,播种时一定要细播、匀播、力求播种均匀——→撒盖土,覆盖土以看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不宜对表土洒水,以免表土板结影响出苗——→用竹弓盖膜保温保湿。

4、确定播种数量。中稻每亩大田标准16盘秧苗。                                                       

5、苗期管理

①播种后至揭膜。此阶段主要防止高温伤芽,弓棚内温度控制在35℃以内,高温天气中午要揭膜通风降温。齐苗至11心期(播后3-5天)应及时揭膜炼苗,并上水护苗。揭膜时间应选择在傍晚或阴天,避免在晴天烈日下揭膜。晚上最低气温高于15℃时,可完全揭膜。

②肥水管理。齐苗前保持温湿,不宜长期有水层,畦面也不能发白。齐苗后晾田扎根,2叶期上水建立薄水层保苗,3叶期后保持湿润以利盘根。移栽前两天,苗田断水,以便转移上机。

11心期每平方米追施尿素4-5左右,追肥宜多次勤施为好,在21心期每平方米追施尿素23叶前后视苗情再定,起秧前2-3天每平方米施用尿素7-8

6、上机移栽

秧龄达到18天左右(不超过20天),长到三叶一心,苗高18厘米左右、秧苗的根盘成地毯状。提前两天,将苗田水放干、秧块干爽无水、手提不散时,可以上机移栽。

二、大田准备

1、精细整田。机插水稻的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机插秧移栽时秧龄短,秧苗小,大田平整度要求高。通过旋耕机、水田驱动耙、秸杆还田机等耕整机械将田块进行耕整,达到田面平整,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无浮渣等,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为防止壅泥,水田整平后需沉实,砂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黏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时,保持薄水机插。

2、田间水深要适宜。机插带土小苗水深应在1-3厘米。水过深,易漂秧。栽插时要强调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严防漂秧、伤秧、重插、漏插,把缺穴率控制在5%以内。

三、机械插秧技术(以东洋手推式插秧机为例)

1、熟练操作插秧机。对所使用的插秧机的各项操作,包括启动、装秧、行走、插秧、株距调整、取秧量调整、转弯等技术都要十分熟练。

2、合理的株距调整。一般株距调整在15厘米左右。要想获得亩平650700公斤的高产,以杂交稻为例,要保证每亩至少1.5万穴,5万基本苗,要求平均每穴3.5株基本苗,即每平方米22穴左右,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厘米,株距应调整为15厘米。

株距调节是通过推或拉株距操作杆,可以选择3档株距进行调节。株距操作杆在齿轮箱右侧(向前进方向),株距变速档共三档,从内向外分别是708090,对应的株距分别为14.7㎝、13.1㎝、11.7㎝,每亩基本穴数分别为14000穴、16000穴、18000穴。

   3、每穴株数的设定。秧针每次的取秧多少,即取秧量决定了每穴秧苗多少,每穴标准为3-5株。

调整取秧量的方法:一是调整纵向取样量。调整手柄峰多、少、标准共十个档位,通过改变秧箱的上下位置,秧箱越上,离秧针越远,每次的取秧量就越少,一般设在标准档位上;二是调整横向取秧量。分202426三个档位,档位越高,取秧速度越快,取秧量越少,即档位与取秧量成反比。一般设在24档上。

   4、插秧深度调整。插秧深度随育秧、稻田条件不同而不同,但是标准为2-3厘米,插秧深度调节手柄分浅、标准和深III四档调节。

   注意:选种、用药、施肥、育秧管理一定要请教农业技术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