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思明居士 2018-11-24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乾隆朝继承了历朝“以农立国”的方针,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其中对农业生产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的措施是多次獨赋、劝垦与兴修水利,提高了耕种者的积极性,促进他们通过经营方式的改进而提高土地的单位产量。如通过深耕而优化土壤结构,通过选种而提高种子的成活率,漏锄技术的应用使土地保持了良好的墒情,巧施农肥,凿井灌溉,试行耩耕等,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推广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是促使乾隆朝农作物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乾隆帝和山东、陕西等地官员的着力劝导下,甘薯在北方地区得以大面积推广。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而玉米的推广则与开垦山头地角法令的鼓励,大批流民进入深山垦荒密切相关。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的深山流民很快就以种植玉米为生计。高产作物的推广,除了直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食粮需求提供了保障,而且还使棉花、桑叶、甘蔗、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更为扩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农业发展的结果,耕地面积扩大,种植品种增加,人口数量倍增,国力日趋强大,为乾隆朝的盛世莫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钦定授时通考》共78卷,分为8个门类: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它是乾隆朝官方修定的一部记录和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书籍。该书的结构体系完整,引证具体周详,配有许多直观的插图,通俗易懂。对于全面发展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当乾隆二年(1737年) 此书辑成后,乾隆帝便谕令颁发各地、作为地方官员劝课衣桑,指导生产的依据。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乾隆朝出于对农业的重视,将前代一些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书籍予以翻刻,广为宜传。元代王祯著的《农书》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且被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书》。王祯,字伯善,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官至县尹。任职期间积极倡导改良农具,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所著《农书》包括农桑总诀,农器图谱等内容,对于农桑的种植有指导性作用。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陆耀,字朗夫,今江苏吴江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人,官至湖南巡抚。甘薯亦称红薯,地瓜,既耐旱耐涝,又耐碱抗虫,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高产农作物,一亩地能收近万斤。《甘薯录》旨在倡导推广甘薯的种植,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甘薯的种植、储藏等过程。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看到陆耀的《甘薯录》后异常兴奋,立即令直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将此书广为刊印,务使家喻户晓,广为栽种,以接济民食。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本图册为清宫旧藏.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工具48件。画册的序是由钱汝诚所书《耕耕三十六禾词》。钱汝诚(?-1779年),字立之,号东麓,嘉兴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历兵、刑、户诸部,官至侍郎。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钱汝诚在将此图册献给乾隆帝之前,为了便于乾隆帝更清楚地了解每件农具的具体使用情况,他特地为每幅图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注明。这本图文并茂的农具图录,无疑为我们研究乾隆朝农业生产工具,提供了生动的形象资料。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乾隆朝以苏州、杭州和南京的丝织业最为发达。棉纺织业除松江之外,无锡、苏州、南京、佛山也有着较快的发展。这些地区自然也就种有大量桑麻等经济作物。此图表现的就是江南地区农户采摘桑叶的景象。

植桑养蚕是一项不亚于耕田种地的重要经济活动,它为历朝所关注,乾隆朝也不例外。每年春季一到,为了表示国家对养蚕的重视,皇后要赴蚕坛举行躬桑礼,采桑育蚕缫丝,以此来推动天下农妇养蚕纺织。

乾隆帝对植桑种棉十分重视。直隶总督方观承曾组织人绘制从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的《棉花图》,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小一日,恭呈给正在保定行宫的乾隆帝。乾隆帝认真地为每一张图题诗,并令方观承将《棉花图》刻在12块端石上,以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技术。石刻《棉花图》至今仍嵌在原保定直隶总督府的墙上。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宫廷画家余省曾专门画了一柄《棉花图》扇呈给乾隆帝。

乾隆朝人口激增,农业和养殖业等发展怎样,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此幅及以下作品都是属于“田家风俗”画,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还可以看到生活在姑苏(今苏州)与京师的农民耕种时的劳苦,农闲时的恬意,丰收时的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