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向思维和低调做人让贾诩成为东方不败

 百合 2014-11-28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算无遗策,言无错语,堪称当时最聪慧人之一。他先投李催,帮助他打败了王允;继投张绣,帮助他打败了曹操;后投曹操,帮助他在官渡之战和潼关之战中获胜。有此突出功绩,都归功于他的奇谋。而其计谋的灵感,都得益于他善于洞察敌方的心理定势,反其道而行,来个出其不意。在心理学上,这都是逆向思维的突出表现。

  ■逆向思维即打破人们思维定势而进行的反向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而进行的反向思维方式。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按照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规律或模式。它一方面会给人的思维活动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又会阻碍人的求异思维。而逆向思维则能让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探索,以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得出全新的思维方法,最终达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

  逆向思维主要有三大类型:1)缺点型逆向思维,即利用事物的缺点,化弊为利,化被动为主动,力图找到问题解决的新方案;2)反转型逆向思维,即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例如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联系等方面做反向思维,力图获取问题解决的新灵感;3)转换型逆向思维,即在研究问题时,当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受阻,力图转换思路,另辟新径,以图问题解决的新突破。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汉阳的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奇才。贾诩初时,隶属于董卓所部。在董卓叛乱被杀后,他为求自保,献计于李催等人袭击长安,大获全胜。但李催等人把持朝政后,开始争权夺利,贾诩多次劝阻无效,便上还印绶,投奔段煨。不料段煨虽以礼相待,却对贾诩暗自防备,怕贾诩夺其兵权。因此,贾诩转而投靠张绣,开始了他奇谋妙策的人生。

  ■击曹败而再战:缺点型逆向思维的运用

  据记载,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此时,曹操获悉袁绍想乘虚袭击许都,迎献帝而号令天下,立即从穰城撤兵。张绣率兵尾随追击曹军,刘表也派荆州军配合,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不想曹操竟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不甘失败,决计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结果被曹兵再次击败。逃回大营,贾诩却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听从了贾诩的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不料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在张绣看来,用精兵追击退军比败兵追击胜军更容易得到成功,因为曹操料到张绣会在兵败后继续追击。由此,但贾诩计谋之可贵,在于它认清了曹操的思维定势,看穿了其缺陷所在,然后利用这个缺陷,使得张绣军队化被动为主动,化弊为利,以散兵残将追击退军,克敌制胜。贾诩事后坦言,前不可追是因为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后兵而追是由于曹操“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换言之,贾诩料算曹操解围撤退必有蹊跷,而其退兵必是精军先行,弱兵在后,这就为张绣以散军击败弱兵创造了基础。

  ■胜曹后降曹:反转型逆向思维的运用

  建安四年,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于绣坐上对来使说:“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惊问:“若此,当何归?”贾诩说:“不如从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贾诩说:“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果然得到曹操的礼遇与重视。曹操不仅褒赞贾诩“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还与张绣结了姻亲之好。

  照常理而言,人们大多会选择归附强者,因为它更具实力和威慑力。在袁强曹弱的情况下,贾诩却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选择降曹,这主要归功于他反转型逆向思维。他不是从当前局势来做出归附谁的决策,而是从投降双方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经过他的反转比较,他认为袁绍兵虽众多,却心胸狭隘,所以在降袁后,肯定难以共谋;相反,曹操虽势不及袁,却礼贤纳士,所以在张绣归顺后,定会看重张绣,得到信任。更重要的是,张绣降曹,会避免其官渡之战两面受敌的困境,这是最大的见面礼。总之,曹操比袁绍更懂用人之道,容人之术,现在弃强择弱,降曹归顺,虽逆反而行,却前途无限。而后来的事情发展,也的确证明了贾诩的判断准确。

  ■速胜袁军:转换型逆向思维的运用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操军粮将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明智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之道也超过袁绍,当即决断超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是只考虑万全之策的缘故,必须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那样只需片刻就可打败袁绍。”曹操听从了贾诩的意见,合兵而出,袭击了袁绍三十多里外的营地。后来,袁绍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众人皆疑,只有贾诩与荀攸力劝曹操出击,曹操采纳其计,率军出击,果然大败袁军。

  就定势思维而言,行军打战,必粮草先行,如粮草不足,则生存和士气都受到严重威胁,当尽快安排撤兵。面对久攻不克的战事,贾诩没有力劝曹操尽快撤兵,而是激励他力求速战速决。如此审时度势,虽危险甚大,却当机立断,令曹操坚定了必胜的信念,特别是他激励式的劝解,非常具有沟通技巧,算得上是神机妙算。

  ■以退为进巧劝曹操立曹丕为世子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尚未立太子,而其斗争非常激烈。曹丕从政经验丰富,曹植却才名方盛,两人各有优势。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使自己在才学上大有长进,得到曹操的另眼相看。后来,曹操曾支开左右,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默然不语,贾诩回答说:“下属正在琢磨一些事情,因而没有回答。”曹操问他在想何事,贾诩回答:“我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啊。”曹操大笑而悟,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在曹操立嗣的事情上,贾诩可谓心思灵巧,懂得以退为进。其他重臣,都极力向曹操推荐曹丕或曹植,陷入了世子之争的两难局面,贾诩则不像他人那样直言相谏,而是以转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其实,就是在曹操询问的当口,贾诩也是缄默再三,最终以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引起内乱的教训来点拨曹操,使曹操幡然醒悟。这种委婉而深刻的沟通方式,使他的意见更被曹操所重视。

  更可贵的是,贾诩虽为曹操屡出奇谋,又为曹丕继位立下大功,却始终小心谨慎,不像他人因为功绩而自鸣得意。他始终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虽策谋见长,却易受猜疑,唯有闭门自守,方能平安无事。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因此备受当时名人谋士的推崇。

  终贾诩之一生,其逆向思考,低调做人,表现出他超人的胆略和眼光,虽几度易主,却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