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获鹿古城风景旅游区

 彩云追竹 2014-11-29

十方院

据光绪《获鹿县志》记载,十方院又称西十方院,原称金阙宫,在西门外,“清幽僻静,近城胜地也。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唐彝、道人唐园秀、张志贵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1985年——1986年均进行过重大维修,为一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十方院坐南面北,四进院落。整座建筑南北长135米,东西宽32米, 占地近450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院门、三官殿、灵官殿、玉皇殿、斗母殿、龙王殿、祖师堂、四圣殿、十方堂、药王殿、五老殿等。院门为黄琉璃布瓦顶的牌楼式建筑;三官殿,面阔三间,硬山布瓦顶带前檐;灵官殿,黄、绿琉璃瓦、五脊歇山顶带四周回廊,其特点是回廊的檐柱为24根方形石柱,正面刻有楹联,文革时期被凿平;玉皇殿,原为前后带廊、起脊瓦顶的过厅式建筑,20世纪50年代改为平顶。1997年道教协会搬入后又重建为原来的样式;斗母殿,位于最南部,面阔五间,殿前原有古松两株,其中一株枯死;四圣殿的北部有一石筑阶梯,可通房顶;五老殿外部为起脊硬山布瓦顶,内部为无梁拱券顶,即人们所称的无梁殿;另外十方院原来还有跨院,位于宫院西南。整座建筑形制严谨,规模宏大,高低错落有致,成为鹿泉境内少有的道教建筑群。

关于十方院始建年代近年又有新的发现。据河北省文物专家对斗母殿后墙原有的装饰沿瓦形制断代为元代产物,可见其创始年代可追溯至更远。十方院历经沧桑,几次重修。在药王殿前墙上至今还嵌有记录清嘉庆年间十方院药王殿遭受地震灾害后又重修的碑文。

除宏伟的建筑外,十方院内弥足珍贵的是一株已有二百余年树龄的腊梅树。在石家庄一带唯有井陉县文庙和鹿泉市十方院的梅花最为古老。十方院腊梅高4米,胸围43厘米,冠幅7平方米,约栽植于清代,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腊梅根部有多次被截痕迹,主干系截后再生株,夏秋枝繁叶茂,腊月开花,芳香四溢,吸引了不少观众。

关于十方院的由来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十方院又称西十方院,院门朝北开,据说石井村有一金阙宫与西十方院同为一体,据传它们都隶属于抱犊寨山顶的金阙宫。两处道观的创始人起初学都道于抱犊寨金阙宫,学成后下山,一个在西十方院,一个在石井金阙宫。石井金阙宫坐北朝南,宫门朝南开,意思是与西十方院相对相望。又有一说,西十方院与东十方院相对。东十方院现位于贺庄,古称白衣观,又称“接官亭”,相传是文武官员落脚之地,相当于驿站一类,官员在此歇脚后才从东关东门进入城内。

    十方院现存建筑部分为改造后又仿古重修,融现代风格与古老风格于一体,成为鹿泉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前曾被政府机关及其它单位占用,1997年归河北省道教协会,1986年,十方院被获鹿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绿地

一、威远门

威远门,即原获鹿县城之西门。位于今鹿泉市城区镇宁路西头。是千年古县——获鹿县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处城垣遗迹。1985年被获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泉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接部,背滹沱,扼井陉,山川拱抱,形势亏疏,屹然为畿辅肘腋,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隋开皇六年置鹿泉县,即建城于今天的鹿泉市城区。但城垣是夯土版筑而成。一直到明代成化十六年增筑城墙时才用砖甃砌。到嘉靖二十五年时,开始用石头包砌城的北面,嘉靖三十四年又用石料包砌东、西瓮城。到清代才全部用石料砌成。

按清代《获鹿县志》记载:获鹿城墙周长为三里六分零一步,约合1800米;高三丈一二尺不等,大约在10米左右;城墙宽一丈五六尺左右。明代正德十六年,知县柴士元始建东、西、南三面城门,东门名“迎恩门”,西门名“威远门”,南门名“和薰门”,并有城楼三间。其中东、西二门还建有瓮城。明嘉靖年间,人们在东瓮城内建关帝庙,又在西瓮城内建韩信庙。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西门瓮城内还有一通北宋名臣韩琦题诗、曹泾书丹的《过井陉淮阴侯庙》诗碑。该碑高2米有余,宽将近1米,以诗、书、刻俱佳而深受人们喜爱,堪称“三绝碑”。旧时过往文人学士争相捶拓作为珍藏。清代的《常山贞石志》对其有详细的著录和考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获鹿城墙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城楼被毁;六、七十年代,瓮城和城墙先后被拆除,后来东门、南门也被拆掉,只剩下西门威远门孑然独立。1984年,获鹿县政府出资对威远门进行了大修,并在城门上建起了水泥材质的重檐九脊歇山顶的城楼。残破的威远门为之焕然一新。

由于古人认为西方五行属金,主肃杀,因此西门是不轻易打开的,一般只有战事或秋后处斩死囚时方开此门。清代《获鹿县志》载有一首崔安域的《登西城楼值雨》七言律诗,可算是古时唯一的有关西门的诗文了。

20世纪末的鹿泉威远门前,俨然一处街心公园。昔日的瓮城早已不复存在,城门前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小型广场,并栽植有各色花木。当年的韩信庙己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仿古的戏台。城门南侧,1986年兴建的“集资兴学纪念碑”巍然屹立在仿古的四角亭中,与威远门、仿古戏台联成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体。从威远门向南不远,一尊高8的汉淮阴侯韩信石雕像在花木环簇中昂首屹立,威风凛凛,成为了“威远”二字的最好诠释。

二、引岗渠纪念碑

引岗渠纪念碑位于威远门南,与威远门隔河相望。建于1984年5月1日。纪念碑系青石质墨玉大理石雕成,碑身为六棱锥体,高2.5米,帽高0.5米,座高1.2米,碑身周长5.16米。正面书“引岗渠纪念碑”六字,另五面刻有建渠宗意及过程和为建渠牺牲的24名烈士姓名。碑文详细记述了从1969年4月开始,获鹿会同平山、元氏两县人民共建引岗渠,奋战5年建成通水,渠长200多华里,可灌溉44.3万亩丘陵坡地,使十年九旱的获鹿大变面貌。

1985年引岗渠纪念碑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集资兴学纪念碑

集资兴学纪念碑建于1983年12月26日,位于威远门南,为表彰和纪念集资兴学的单位、个人而修建。纪念碑为墨玉大理石雕成的尖顶石碑,碑身八面,正面书“集资兴学纪念碑”,另七面为集资单位、个人集资款数。碑身高2.5米,帽高0.6米,座高1.25米。座呈八面体,上刻获鹿八景浮雕图案,整个碑身周长5.28米。并建有四角碑亭一座,保存完好。1985年被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