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生活情趣678 2014-11-29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神州以山分南北;牛背梁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江河自此话别离。牛背梁深处,原始森林隔绝了尘世的喧嚣,碧草绿树满目苍翠,飞瀑流泉声声悦耳。林中弥漫着淡淡的雾霭,阳光从繁茂的树叶罅隙间挤进来,形成一道道耶稣光。漫步林间,仿佛走进了一个远古的梦。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地分南北江河话别

  中国是个富有人情味儿的国度。多情自古伤别离,人且如此,江河更甚。西起甘肃,东止鄂豫,绵延3000余里的秦岭,将神州大地分为南北中国,更加引起人们的想象和感叹。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山脉一路东进,在柞水县向南拐了个弯,拐弯处便是秦岭东段最高峰牛背梁。牛背梁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山上有“南瞻北望峰林琼花天下山水归秦岭,星移斗转白云碧汉牛背日月佑长安”楹联一副,或许道出了牛背梁的地位。牛背梁主峰海拔 2802米,山峰比高1800米以上,为秦岭东段最高峰,跨长安、柞水、宁陕三县,是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亚洲第一隧道---18公里长的终南山隧道从其腹部穿过。登上最高峰,山高云淡,清风拂面,北方的阳刚、雄浑,南方的妩媚、灵秀,尽收眼底。心生感叹,我们站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上了!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牛背梁是个神奇的分界线,一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从这里穿越,高耸的山峦冬天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天阻挡海风北上,导致这条线的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使它同时成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多水带与过渡带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气候的分界,又导致农业的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古国,农业从来都对政治、经济、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才有了十三朝古都长安的繁华;于是,才有了唐诗宋词的瑰丽;于是,才有了传说中和历史上的一众仙家、贤人,钟馗、李耳、王重阳、刘海、赵公明、孙思邈、汉钟离、吕洞宾、刘海蟾、张良、姜子牙、陶渊明、王维……与秦岭、与牛背梁剪不断的联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植物王国生机盎然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牛背梁属高山地貌,整个山区被1.4万多公顷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森林中古木参天,藤缠蔓绕,已发现种子植物105科,433属,其中木本植物153属,草本植物280属。其中中国特有属12个,特有植物种459种,秦岭特有种55种。牛背梁保护区有珍稀濒危植物11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红豆杉、Ⅱ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连香树、水曲柳、大叶榉,还有Ⅲ类保护植物7种,保护植物在保护区内呈零散分布。太白红杉、星叶草和羽叶丁香为陕西省发现的新分布点。山上生长着药用植物有1200多种。相传,药王孙思邈在此地采药十八年,对牛背梁中草药资源的评价是“无闲草”。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孟子.尽心上》云:“孔子登东山面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实从海拔1540多米的岱顶俯瞰泰安城,高差不过1400米左右。而在牛背梁,是从海拔1000米的山脚起步的。从山下沿着人行步道信步徐行,无论是羚牛谷的峡谷、瀑布、潭水、林海,还是六尺岭的峰林、杜鹃、冷杉,抑或主峰区域的冰川、草甸,处处充满了新奇和惊喜。一路上,置身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不由令人感叹,一山览天下,移步不同天。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这里,山与水相依,树与天相接,云与雾相挽,森林里的光线强度,只有外面的六十分之一。各属的地理成分与亚洲和北美洲的联系较欧洲甚至大洋州和非洲都比较密切,而温带成分是牛背梁保护区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的过渡性,北坡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南坡多含华中植物区系成分,高山地带还表现出唐古拉植物区系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特点,为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地带。在各地理成分中,以温带成份最为突出,温带属在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中,起着主导作用。2003年4月2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陕西省政府“献给地球的礼物”最高荣誉证书。全球环境基金(GEF)组织将其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点之一。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妙趣横生动物乐园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促进了野生动物的繁衍。1987年,牛背梁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已知有兽类60种,鸟类124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7种。其中有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近30种。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羚牛和川金丝猴是牛背梁的保护重点。羚牛和川金丝猴,与秦岭大熊猫、朱鹮被并称为“秦岭四宝”。这“四宝”之中,最惹人喜爱、最能与人交流的就是牛背梁深山密林中的野生川金丝猴了。川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的猴类,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至3300米的森林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栖息地作垂直移动。它们以家庭为单位过着群栖生活,每个家庭由一只强健的成年雄猴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组成。它们采食野果,玩笑嬉闹,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幼猴缠着母亲,在身上爬上爬下,水汪汪的黑眼睛如孩童一样清澈见底。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8至10月是交配盛期,幼仔多于3至5月份出生。由此推断,我见到的幼猴大约不到半岁。牛背梁保护区内的猴子并不怕人,它们跳进人群,大模大样地从游人手中结果花生等食品,坐下来就吃。从形体判断,多是些未成年的猴子。成年雄猴都摆出来一副稳重的姿态,母亲们则忙着照顾幼仔,只有“青少年”跑来跑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曾经,川金丝猴美丽的金色毛皮给它们带来连连厄运,据说它们的的皮毛保暖极佳,还有除湿的功效,并被一些地方的人们认为是避邪的物品,是猴骨猴肉及脏器还有药用价值,使它们成为贪婪无知的猎人猎杀的目标。同时,由于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农牧业生产,栖息地破坏,干扰了川金丝猴的正常生活,因此在一些地方逐渐被消灭。好在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与大熊猫重叠,为保护大熊猫建立的保护区开展保护工作较早,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栖息地得到了保护,川金丝猴种群得到了恢复。今年,牛背梁的猴群又增添了30余只小猴,给前来考察、观赏野生动物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与欢乐。在环保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金猴谷的猴群已自然繁衍近200只。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苍苔上阶清流潺潺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关于水的描述,在我有限的想象力之内,好像无法摆脱唐诗宋词。正好有一位专门会写千古名句的“当地人”,留下了不少与水有关的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不错,此人就是被后人尊为诗佛的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一生与距牛背梁不远的终南山结下不解之缘,此处山水因王维平添了许多灵秀,王维也因此处山水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夏末秋初时节,我沿着人行步道进入羚牛谷,立刻被水声包围了。牛背梁的水,不似江河一般汹涌,也不像别处的溪水那样喧闹。这里的水,多是涓涓细流,在壁立千仞的巨石呵护下,如步出闺房的古代少女,款款而行。在一堆堆长满青苔的大石头之间穿流,仿佛淑女与俊朗少年于狭窄的小巷中擦肩而过,腰肢轻扭,曼妙的身影消失在小巷的另一头,令人不由得痴痴回首张望。这里的水声,多是浅吟低唱,在林涛鸟鸣的应和中,像秦淮河上泛舟的佳人,如泣如诉。在阳光与清风之中飘荡,好似一声轻轻盈的叹息,似有似无,伴随着一缕暗香,消散在灯火摇曳的波光中,使人禁不住默默地回想。就连这里的瀑布也是文静的。谷底呈阶梯状分布,每一阶梯的落差多则三五米,少则半米左右,而这“一级台阶”往往又被数层圆石“台阶”组成,溪水便被这一层层圆石如接力一般,一层层送到下一级台阶上。于是便没有了起伏跌宕。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只有在临潭的瀑布旁边,才能确乎听到水声。由于山势陡峭,谷底却平坦,所以溪水每流过一段平坦的石滩,便会遇到一个落差三五米或者更大的断崖。大约是由于流水常年冲刷的作用吧?断崖总是比较光滑整齐,下面是一泓深潭。水流依然是缓缓的,贴着崖壁悠然地滑向深潭,只有偶尔遇上凸起的石棱,才会发出些沙沙的或者哗哗的声音。而那些潭水,深不可测,映着石壁上的青苔和上方树叶的颜色,晶莹碧绿,像翡翠一样可爱。遇上周围树木稍稀的潭,蹲下来还能看到蓝天和白云的倒影,淡淡地隐藏在浓浓的绿色之中,似有似无的样子。我捡起一个小鹅卵石丢进去,想试试潭水的深浅。石头击碎了碧绿的镜子,晃晃悠悠沉入潭水,渐渐模糊了、消失了。同行者为水深争论不休,有的说五六米,有的说十米也不止,却终究没有统一的结论。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溪水则不同,清澈见底,不但看得见水底石头花纹,连水中的小鱼都想漂浮在石头间“飞行”,而不是游动。溪水根本辨不出深浅,我欲下水“濯我足”,一脚踏空,水竟然没过膝盖。一路上再下水,都老老实实先把衣兜里的东西掏干净了。水很凉,那股清凉麻嗖嗖地,从脚心一直沁发梢,把登山的汗水和疲劳沁成一身的鸡皮疙瘩,沁成一声尖叫,一瞬间飘散在那片静谧的绿色之中。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雾气也是水的一种吧?森林里的雾气淡淡的,阳光从浓密的树叶间找到那些小小的缺口挤进林中,在薄雾中留下它逐渐放大的足迹,形成一道道耶稣光,更给本已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平添了一丝宗教和神话的色彩。

  隔绝尘嚣旅人地标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随着我国户外运动热的兴起,拜谒父亲山、穿越大秦岭几乎成了所有驴友必做的功课之一,而牛背梁几乎是必选的线路。它是秦岭的第四高峰,也是东部最高峰。走进牛背梁,不但可以感受一天历四季的艰辛,更可收获一脚踏南北的豪情。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牛背梁的山体大部分为花岗岩及火成岩,是秦岭造山带的典型缩影,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除高山峡谷、石林等景观,岭南深谷峭壁,山势陡峻,岭北多山顶平台。在主峰海拔2600米以上,还保留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花岗岩巨石--冰积石,这些巨石多呈方形或棱形,体积1-3立方米,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目不暇接,被称作“冰川石海”。由于地质运动、风化剥蚀和河流切割的作用,牛背梁地貌极为复杂,这里群山雄峙,峰峦叠嶂,幽谷绝壁随处可见。谷底多为溪流,以分水岭为界,南北分流。1800多米的垂直高差,自下而上分布着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高山寒带等5种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2℃。植物也随着气候分布呈现出垂直、多样的分布形态,使得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5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人行步道是为旅游者准备的,驴友是不走寻常路的。驴友穿越的“户外专线”,多为25度至35度以上的陡坡,陡峭之处甚至可达70度以上。山脉走向也十分复杂,气候变化多端,如果没有详尽的导航资料和必备的仪器,仅凭肉眼和经验很难分辨主梁和支梁,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传统穿越线路通常采用横穿或小环线方式。随着穿越人数和次数的增加,资料和经验的积累,现在越来越多的驴友开始选择沿主山脊长距离的东西穿越。比较经典的徒步行程,是从东平沟口登上秦岭主山脊,向东北方向穿越,登上牛背梁主峰后,继续沿主山脊到终南山草甸,从秦岭北坡下撤至翠华山天池。实际总徒步里程90公里左右,全程穿越需四至五天。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秦岭主脊森林接森林,山梁连山梁,局部路段山体裸露大面积岩石,植被以茂密箭竹林为主,中间散布着杜鹃林、松林、灌木丛和草甸。林子很密,得寻着兽道,用两手分开浓密的灌木或竹子,甚至用砍刀开路才能前行。有时候甚至完全找不到路 ,在林中又看不到山脉的走向,只能凭借GPS和地图修正前进。这是一条完全原生态的线路,没有固定的营地,也不一定能水源,更不可能有食物补给。据说,夜间宿营时,不但会有各种小兽造访,偶尔还可能与羚牛等“原居民”不期而遇,既惊喜异常又恐怖万分!  

秦岭牛背梁:江河自此话别离

  其实,不管多么壮美、多么秀丽的景色,没有人文因素参与,都是没有生命的,至少是不完美的。牛背梁不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深厚的人文基础作支撑。民间传说,老子骑青牛入关,登上此山后,将青牛化为山脊。果真如此的话,旅行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老子升天的第二年,后来周游列国的孔圣人才呱呱坠地,孔子归位100多年,那位一辈子渴望自由自在的庄子才降临人世。而他的《逍遥游》,您能说没有旅行元素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