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堂、猫咪、石库门 属于上海的时光阶梯

 pengxq书斋 2014-11-30

弄堂、猫咪、石库门 属于上海的时光阶梯 [复制链接]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593
  • 62906
  • 保密
  • 2013-03-01
1#
t T
发表于 2014-03-02 07:40 |只看楼主

弄堂、猫咪、石库门 属于上海的时光阶梯


来源:青年报




  
       2007年,一次偶然闲逛,让当时还是创意白领的席子第一次把镜头对准上海的那些老建筑,之后席子辞职成为“专职”城市摄影师,游走于上海的弄堂街巷,记录即将消失的老建筑。此次,他又带着新系列“弄堂与猫”出现在读者面前,弄堂里的上海“米道”就这样飘了出来。
  弄堂里的生灵——猫
  带着新题材回归的席子,把“弄堂与猫”这个系列,视为7年城市游走里积淀而来的必然。小切口,却鲜活地呈现了里弄生活的场景。
  猫,其实在上海的弄堂里,是种常见的动物。席子说,起初,并没有特意去拍,这些可爱的生灵却时常不经意间被定格在了画面里。在老弄堂里,光是拍空的场景其实很单调,如果有一些活物被捕捉进镜头,场景一下子就鲜活了,充满了生活气息。猫就是这样成了弄堂里的一个主角。
  猫,特别有好奇心,不像狗很有攻击心,当你出现的时候,只要不是对它特别有敌意,它便会好奇地凑过身来。猫对于弄堂,其实没有更特别的含义,但是作为弄堂生活的一个注脚,却是相当贴近生活的存在。
  席子的镜头下,一张片子甚是有趣。那是一个破败的拆迁工地,里头乱七八糟的,却成了流浪猫的天堂,一群猫咪聚集在此。席子在那里发现了一张加菲猫的广告纸,恰巧一只黑白黄相间的小猫经过,踩着广告纸看向头顶的镜头。这张照片在虚与实,真猫与卡通猫的对照之下,有些说不出的滑稽,又像是生活中某些偶然和必然不经意间登场。
  此次,“弄堂和猫”的主题展中,展出了40幅作品。席子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是一只猫咪婀娜地踩着步子,出现在了过街楼的房顶,房顶瓦砾上印着“1927”的字样。拍到这张照片其实很偶然。当时,临近黄昏,席子站在弄堂对面浙江电影院的阳台上,捕捉老弄堂的黄昏剪影。毫无预兆下,这只猫咪便悠闲地从一个房顶走到另一个房顶,不经意间闯入了镜头。
最后编辑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2014-03-02 07:46:41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593
  • 62906
  • 保密
  • 2013-03-01
2#
t T
发表于 2014-03-02 07:40 |只看楼主


红与黑的上海底色




红与黑的上海底色

  

       席子的镜头里,充满了上海元素。虽然他说,这一点其实很难定义。在很早以前,席子还没有对拍照感兴趣的时候,他在一本外国的家具设计书中看到了一个主题名叫“上海”。当时设计的式样已经记不大清了,但是黑色和红色(暗红)的主色却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说,这两种颜色便是上海的底色。曾经那些老的弄堂、石库门的门窗都是漆成红色的,时间久远褪色,渐渐成了暗红色。而铁质或木质的门房,被漆成了黑色。如今,这样的基调,被玻璃幕墙和水泥森林取代,现在多的是奶油蛋糕一样的颜色,属于旧上海的底色渐渐淡化了。

  上海,总是在这些新旧更迭中吐故纳新,变换着模样,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质。席子说,它的建筑中西合璧,既有西方的建筑元素,又混合了传统的东方元素。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方元素交织在一起,又很融合,不会显得突兀。你会发现,这些建筑外表很西式,内里却有很多东方元素。就像一个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可是内心却相当的中式保守。东方和西方,旧式与新式,放在一起,经过时间的打磨,越来越融合,这也符合上海当下的状态。

  席子说,新和旧有时很难去衡量。那些旧的建筑,旧的弄堂,因为以前并没有拍过,那些老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依旧是新的。对这座城市更多的感受是,很多旧的记忆消失得太快,有时根本来不及去拍。而且,往往拍得越多,感觉需要去拍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有时,席子不得不加快脚步。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有时不是以年,以月,或者以日为单位的,甚至有时是按照小时计算的。可能前一个小时它是这个样子,到了后一个小时已完全不同。它不像欧洲一些城市十年、几十年来没什么太多变化,虽然他们的城市建筑很漂亮,但是对他来说,去拍那些有变化的东西,其实更有意义。“无法用砖瓦拯救这座城市,就用像素记录这段历史。”这是他给一张废墟照片做的注解。
最后编辑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2014-03-02 07:49:15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593
  • 62906
  • 保密
  • 2013-03-01
3#
t T
发表于 2014-03-02 07:41 |只看楼主



有种“米道”深入骨髓

  

       跟城市变迁有关联的故事,见证了老城厢历史发展的脉络。

  席子最喜欢去南市老城厢。这里很混杂,很破旧,却经常能够找到属于旧时代的好东西。每次去那里,都感觉像是在做城市寻宝之旅。外滩、东方明珠这些建筑都是表象,一看外表就知道内里。而那些老地方却常常藏匿着惊喜。

  有一次,席子和两个朋友去寻访面筋弄。在一处墙角边的犄角旮旯里,发现了一块石板。这块石板现在被居民用来当作洗衣服时的垫板,但却被席子发现,上头有一排小字:“十五铺商团”。那个时代,很多居民家盖房子,都会立石碑为界,界石使用很普遍。这块刻着“十五铺商团”的界石却看着没那么普通。它不是私人家的界石,而是代表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团。它的地标是十五铺,说明了原来上海还不止十六铺,原来的二十几铺都曾经存在,它是一个很充分的历史考证。后来,这块界石几经辗转成了上海历史博物馆里的藏品。

  老城厢里随处可见居民的原生态生活,有种“米道”已深入骨髓。可能那些民居现在看来很脏很乱,厨房里满是油烟,房间里满是斑驳,却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席子说,他不是想借此影像来反映贫民窟棚户区的生活。你可以看到卫生间里有座便马桶、水斗、龙头,在上世纪20-30年代其实非常新潮。房间里有壁炉,有烤箱,在当年这些都是奢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体现。可见,当年有钱人过的生活并不比现代人逊色。这些痕迹,通过这些老房子里的原生态,在今天依然可见。

最后编辑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2014-03-02 07:44:52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593
  • 62906
  • 保密
  • 2013-03-01
4#
t T
发表于 2014-03-02 07:41 |只看楼主

       夜景流光溢彩

  席子喜欢拍夜景,用长曝光的手法把天光拍成紫色、橙色,甚至亮如白昼,让夜色染上了暖色调。他说,拍夜景,你会上瘾,因为无法预料30秒之后,屏幕上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夜景里,废墟常常是主角。斑驳瓦砾的背景,是崛地而起的水泥森林,场景极富冲击力。然而,也常常因为这种落差而让人觉得构图落于俗套。但是,席子依然坚持他自己的想法。这个主题,不论放于何时何地,都是这座城市变迁中不可逃避的主题,所以他也不想刻意回避。

  拍夜景自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少会受到天气、外界环境的干扰。不论何时,城市的灯光都很璀璨,提供了丰富的光源,它和白天的世界颜色截然不同,而镜头里的色彩也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会带来诸多惊喜。席子说,它不想和主流重合,自然需要另辟蹊径。这些城市的细微变化,记录的意义反而更大。

  有时,你视觉所见常常和镜头里呈现的影像有差异。席子拍到了一块三角形的“奶油蛋糕”,在夜色中流光溢彩。冬日树枝很少,基调昏黄,镜头里的光带特别明显。这张照片被网友们一眼识破是梧州路海拉尔路。当时,席子站在一处高楼的窗台前取景。走过来一个门卫,当他看到席子拍出来的照片时,惊艳不已,原来自己每天所见的场景是这样美好,和视觉所见真的很不一样。
最后编辑雷宏宝 最后编辑于 2014-03-02 07:43:22
雷宏宝
头像

雷宏宝

  • 论坛元老
  • 1980-01-01
  • 7593
  • 62906
  • 保密
  • 2013-03-01
5#
t T
发表于 2014-03-02 07:42 |只看楼主

       时代的痕迹

  档案Look

  席子,真名席闻雷,自由摄影师,在微博和豆瓣网,他已经聚集了数千实打实的粉丝。他拍摄的作品多数是城市和老建筑,拆迁中的石库门、老洋房里的楼梯、高楼俯瞰下的街区,他的作品承载城市记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来说,也是一项难能可贵的素描。

  Q=生活周刊A=席子

  Q:为什么你拍建筑多过于人?

  A:大部分拍纪实题材的摄影师都更关注人一些。关注城市的背景——建筑、街道、弄堂相对少一点。但恰恰是这些城市背景,其变化的速度要比人的变化更大一些。所以我觉得记录城市背景的变化会更有意义。

  Q:现在很多文艺小青年,都喜欢拍老建筑。但是却往往只能在建筑的外围拍一拍,所以很多粉丝很佩服你,如此神通广大,可以潜入民居,甚至到很多难以触及的私人领地。你是怎么做到的?

  A:其实道理也挺简单,说白了,你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干嘛。所以,我去拍照都喜欢带着大家伙还有三角架,别人一看就一目了然。甚至有时你不用多说,对方就知道你的目的,对你放下戒备,有时攀谈,讲些老宅子的故事也是情理之中。很多时候,都是主人主动提出去他家里坐坐。不用很刻意,刻意反而达不到效果,被动变主动往往收效更好。以前拍照的时候,比较遗憾的是,很多故事光留下了影像,却没有留下文字。现在,边拍照,遇到好的故事我会想办法记录下来。

  Q:你的时光阶梯系列拍得很梦幻,不用看外观,只看这些楼梯就知道拍的是上海。

  A:以前,摄影师大多拍的是建筑的外立面,多数气势恢宏。内部细节的关注很少。以前胶片时代,对摄影师来说,建筑内部很难施展功力。有些地方,连一个人都很难挤进去,更别说架着三角架拍照了。内部光线要求也会很高,胶片很难去拍。现代技术,给摄影师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时光阶梯的主题很有时代感,我个人也特别喜欢。正像上海外边是西式的,内里却是中式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宅很少有楼梯的,当年这些有楼梯设计的建筑,设计理念跟材料都很西式,那些有钱人会在楼梯里加上很多雕花、门廊等中式元素。而到了现在,这些楼梯经过了时代变迁,又会有变化。这些老洋房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楼梯里堆满了杂物,上面布满了灰尘。时代的更迭犹如年轮一般,在这些楼梯上留下了各个时代生活者的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