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事和朋友平时打招呼称我为大师,实在是羞煞我也!我哪里配得上大师称呼啊?
说来也怪,虽然当老师好几年了,但是同事很少称我老师。当初我大学刚毕业,先在广东打工,后来又在长沙某公司任业务经理三年,在公司上班期间,一有空就看专业书,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兴趣其实不在公司,不在实业界,而是在做学问,于是辞掉公司工作转而教书了。教书期间,为了使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兼了几个学校的课,天天风尘仆仆,加上组织娱乐活动两不误,于是被同事称为谢总。虽然后来我换了学校,但这个称呼直到现在还有人沿用,我也就当作约定俗成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正如今老板、老总满街都是。
混了几年,觉得不能总是那么“总”下去,一方面是因为上了30岁,不知不觉有紧迫感,另一方面想到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问罗素:“我是一个聪明的人吗?如果我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就去研究哲学;如果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就去开游艇。”我想,虽然我谈不上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头脑中不知为什么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召唤。这样,娱乐活动渐渐减少,主要精力集中于学问。
我的大学同学在见面或网聊时称我为教授,我抵制了几次,大家就不称呼了。关于这一点,我的大学同学很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当初我们同窗四年,听过不少教授的课,也逃过不少教授的课,知道有些教授的学术水平是个什么样子,称我为教授觉得很别扭的,不禁回忆起大学逃课的时光。
虽然教授见得比较多,但大师我基本上没有见过,所以有同事或朋友称我大师时,确实有些莫名其妙,不是我不愿成为大师,确实是因为不配。不仅学术上不配,人格上也不配,著名的大师余秋雨先生不是被网民们称“余大尸”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