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发小学数学错例分析与研究

 书写自我 2014-11-30
     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与研究

 

                                  临潼区骊山小学     黄艳利

 

内容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生在数学作业常出错误的原因以及预防和终止错误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关键词:数学作业   错题    纠错   换位思考

 

作业是老师检验课堂效果、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途径。学生每天都要写数学作业,而我们老师则每一天都会发现学生作业中常常出现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比如看错运算符号、抄错数字、求圆锥体积忘乘1/3,求半圆周长不加直径甚至有些学生求圆柱体积时忘乘3.14等等。面对学生作业中经常存在的这些错误,通过收集整理,查阅有关资料,我发现学生出错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动机不明。数学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学生没有明白这一点。经常听数学老师在一块议论说:学生遇到基础题,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稍微变换一下题型,学生就手足无措,无处下手,然后就胡乱瞎猜乱碰。这就是小学生的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小学生完成作业往往是由于外因的作用。老师留的作业因为要上交,所以马马虎虎,赶快写完上交了事,因此,只追求作业的速度,不管作业的质量,因而错误率极高。大多数学生在老师发下本子时,一看到老师用红笔圈的错误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如五年级十册中的简便运算:85-(65+20),学生在去掉括号忘记了变号,结果错误得到:85-65+20=40。

2、数学概念、法则、计算公式理解不透彻。

数学概念、法则、计算公式是学生解题的基础。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像一些概念、法则、以及计算公式理解地不够透彻引起的。例如六年级十一册中的: 6/7÷3=?,学生仅仅记住了关键词“颠倒”,但不知道把谁颠倒,于是就出现了两中错误:6/7÷3=7/6×3=7/2或6/7÷3=7/6×1/3=7/18。这种现象说明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分数除法的法则,甚至没有记住法则。而熟记概念、法则、公式并加以灵活运用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功课。

3、分析观察能力不强。小学生缺乏对客观事物做综合的观察与分析,如果两个客观事物相似或差异细微,小学生就越容易出现错误。观察分析不仔细、粗心是出错的原因。如六年级十二册中的口算:9×1/3÷9×1/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错误得1。出错的因素除了运算顺序错误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没仔细观察题中的运算符号。高年级一些有关图形的题型,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出错几率更大。

4、已有的经验产生的负迁移对小学生作业的影响。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在解题时,常常根据某些局部特征,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不通过逻辑推理,就贸然判断,草率下笔,结果出错。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是值得表扬的,运用得好有助于帮助学生解题,反之就容易受到知识负迁移的影响而出现错误。如:六年级十二册中简便运算:(63+126)×1/63,因乘法结合率知识而产生的负迁移影响了乘法分配率的运用,学生错误得:(63+126)×1/63=63×1/63+126=127。

5、学生的思维狭窄,解题思路单一。如六年级十一册中的习题化简125:0.25和1.6吨:400千克;前一个化简比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后一个题只是给比的前后项带有单位,学生就犯难了,不知从哪入手。再如,已知圆柱的半径和高求表面积,学生得心应手,如果已知圆柱表面积和半径求高,学生立马傻眼了。究其原因,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解题的思路较单一,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善于把握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度的变换和“超越”教材,也就是说,要深层次的、有深度地去挖掘教材。

数学错题是随着数学学习的过程产生的,是再所难免的。面对学生作业经常出现的错误,我们教师要勤反思,勤总结,要善于利用学生作业中常见错误,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找出错误的原因,制定防错策略,并进行积极有效的针对练习,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过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出错。

1、每人一个纠错本。凡是我教过的学生都有纠错本。纠错本有三项内容:一是每天下午回家改正当天在正式本和《课堂小练习》上出现的错题;二是把一周中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如:因计算粗心引起的错误;因公式理解不到位造成的错误;因概念不清所引起的错误;因审题仔细引起的错误;或因没注意到关键词引起的错误等等;三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整理的错误,有针对性的出2—3题进行训练。刚开始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我都给以适当的指导或同桌同组之间进行帮助;这样学生进行了自我反思,自己制定出的策略特别适合自己,印象深刻。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2、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紧扣《新课程标准》,作业的量要适中;在难易程度上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差异,要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不能搞“一刀切”;作业的内容要全面,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知识是创新和能力的训练,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有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还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课堂上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的有效办法。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题型稍有变化,不知所措。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有阶梯性的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例如:果园里共有果树420棵,苹果树是梨树的3/4,苹果树树有多少棵?学生就有好几种解法,而且都非常的巧妙。解法一:420÷(1+3/4)×3/4  解法二:420-420÷(1+3/4) 解法三:420÷(3+4)×3  解法四:设梨树为X棵, X+3/4X=420    X=240   240×3/4=180解法五:420×3/7。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原来知识之间还有这么多的内在联系。

当然,一题多解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这里我大胆的篡改一下,错题是学生学好数学之母。学生正是通过一个个错题的改正来强化数学知识,所以我们在面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错题时,要冷静,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纠错,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个性发展实现双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