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瑶医药学说

 johnney908 2014-12-01

(一)瑶族医药起源

    瑶族医药究竟起源于何时,虽无确切的文献可考,但可以说:有瑶族之时便有了瑶族医药。与瑶族悠久的历史相吻合,瑶族医药必然也源远流长。

    医学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原始人群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集体出猎,共同采集,所得食物共同消费。在这极其简单的谋生过程中,常因误食有毒食物的果、籽、茎、叶而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经过无数次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某些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植物可以治病。这样人类便逐步积累了许多植物药的知识。同样,由于狩猎以及以后畜牧业发展,人们又逐步识别了许多动物药。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瑶族,其医药起源无疑也同样经历了人类初始阶段的医疗活动。

(二)瑶族医药发展史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描述。这就是人类初始医疗活动的生动描述。神农这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实际是早期人类智慧的化身。他代表了人类早期播五谷,创医药的生产生活实践。
    
历史悠久的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为瑶民识别各种草木的性质,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果医治疾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长期以来,瑶民遇到疾病创伤时,除了求神问卦,送鬼治病等迷信办法外,主要还靠传统的草医草药解除病痛。瑶族人民正是在这样特定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致病因素等条件下,由于世世代代的摸索和积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丁一套与瑶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活动、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相适应的医学流派。
    
据汉文史书记载,瑶族为了生存,远古时期就使用山区土特产向外界进行交换,以获取生存物质,在这些用于交换的林、农、副产品中,除了杉木、燕脂木等以外,还有可作药用的诸如蜜蜡、砂仁之类。砂仁即缩砂密之种仁,宋苏颂《图经本草》称:砂仁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可见汉时已是岭南山区的特产。清道光年问屠英《肇庆府志》说广东瑶族长期以来,依深山而居,刀耕火种,以砂仁、豆、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另外,光绪年间刘德恒《四会县志》,道光年间余瀚《开建县志》都有类似记载。这就反映了瑶族人民以药材砂仁为重要贸易商品的情况。除了蜜蜡,砂仁以外,瑶族人民培植、采集的药物,种类尚多。《纪录汇编》载,瑶人山中多杉板、滑石,胆矾、茴香,苹草,槟榔诸药物,时时窃出市博鱼盐。瑶族人民利用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在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扩大了出售品种,并逐渐与治病相结合,形成了既诊病又卖药的瑶医瑶药。
    
在一些旧方志及其他史书中.多有瑶族卖药治病之载,如:瑶人虽有男女居屋,然移徙不常……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辄效。”“瑶人,黔旧无之。雍正时,自广西迁来清平、贵定,独山等处,居无定址。……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瑶人盘姓,古盘瓠之裔也……平时多出桂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乐昌县)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有诚信,常以药、茶、材木运入市肆,交易无欺”。“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

     解放前,有很多瑶医资料散落于民间,并存、融汇于民风民俗之中。如同练红瑶常以“百草药”煮水洗浴,可谓当今药浴之鼻祖。而金秀地区的瑶族则擅于食用“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现代中医之“药膳”便是由些而来。荔蒲瑶族的药圩药市,集贸易与防病治病、医药交流于一身,体现了瑶医与民族风俗的紧密结合。《阮通志》中所载“有病殁,则焚其尸徙居焉”,反映了瑶族人民早已会用“火葬”、“迁徙”来防御传染病。解放后的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论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状况。从十二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今天的国际瑶族研究会的建立,瑶族医药的交流也在迅速发展,瑶医学已迈出可喜的一步。

三)瑶族医药科学发展观

    根据许多旧方志及史书记载:“瑶人,黔旧无之。雍正时,自广西迁来清平、贵定,独山等处,居无定址。……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瑶族人民常年居住在深山林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分布的山地民族。因处深菁,大部分地区环境恶劣,瑶人移徙不常,居无定址,无法形成本民族文字,瑶医的流传只能采用师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师傅口头传授,弟子通过记忆、领会、学习以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定。瑶人对本族医药的挖掘也一直停留在无名无牌或有名无牌的境地。

    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的蒙医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药物资源。早在公元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创造了自己的医术,只不过当时尚无文字,没有专著流传。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原有医疗经验上,蒙医药学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古代蒙医药体系。16世纪始,蒙医药又吸收了藏医、汉族传统医学和古印度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提高,形成了包括治疗、药学和教育在内的近代蒙医药学理论体系。

    同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的藏医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尚处于原始族部落的藏族人民,就懂得用树叶解毒、用草根止泻、用温泉水舒骨等,劳作于草原田野的农牧民,采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治。在这一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人们已经总结出用融化的酥油止血用做酒的糟渣外敷治疗创伤用刀具切除病瘤等不少相关内科、外科的治疗经验,藏医药雏形正在逐步形成。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规范了藏族语言文字。藏汉联姻,促进了藏汉医学文化的交流,同时,藏王还邀请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僧人和医生进藏传授医术,大大推动了藏医药的繁荣和发展。举世闻名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藏医药吸收了其他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已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民族的医药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名族,瑶医药脱颖而出。历史悠久的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为瑶民识别各种草木的性质,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果医治疾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基础。长期以来,瑶民遇到疾病创伤时,除了求神问卦,送鬼治病等迷信办法外,主要还靠传统的草医草药解除病痛。瑶族人民正是在这样特定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致病因素等条件下,由于世世代代的摸索和积累,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丁一套与瑶族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活动、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相适应的医学流派。同练红瑶常以“百草药”煮水洗浴,可谓当今药浴之鼻祖。而金秀地区的瑶族则擅于食用“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现代中医之“药膳”便是由此而来。

    瑶医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独特的民族医药魅力以及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必将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为国内外医学界和企业界所瞩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